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p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287-01
前言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贵州省黎平县坐落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拥有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是侗族最大的聚居区,也是众多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研究侗族文化的理想基地。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加之当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以鼓楼、花桥和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三宝”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为此,2012年7月,东华大学“探访侗乡黎平,献力和谐文化”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黎平县,深入岩洞镇、肇兴镇、铜关镇、永从乡、堂安乡和地坪村等地,针对侗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展开社会调查,并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
负责人、部分村干部进行个别访谈,结合档案部门的档案文件以及调研数据,对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课题进行初步探究。
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分析
(1)服饰文化
侗族服饰多以蓝紫色为底,无论男女极具特色。[2]侗族服饰的基础原料是侗布。侗布生产工艺繁复,色泽艳丽,手感细腻,染色原料为纯天然植物萃取,具有别样的民族特色。质地考究的侗布配以侗族世代相传的银饰,成为了侗族多彩多姿,花团锦簇的华丽盛装。
(2)建筑文化
侗族擅长建筑。侗族建筑多采用青色作为基本色调,并且利用自然界易于获得的石头、木材作为主要原材料。其中,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鼓楼、风雨桥则是侗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风雨桥又被称为花桥,是侗寨的第一标志,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是侗族人迎宾接客、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
[3]风雨桥的桥墩以青条石搭建,桥身部分则全部为木质结构,由于结构坚实,所以耐用性极强,一般可以持续使用两百年左右。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鼓楼也采用木质结构,外额粉饰神话故事、飞鸟走兽等,既可以起到防腐除虫的作用,也可以兼顾审美需求。(3)音乐文化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
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4]由于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他们习惯将历史故事、生活往事、情感感悟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侗族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饭养身、歌养心”,他们将歌曲视为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等量齐观。
二、侗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外来文化的冲击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被开发地方的侗族传统文化、当地社会道德风尚、淳朴的民风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慢慢失去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等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影响又是无形的、深层的。
在走访调研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选择穿着侗族服饰、说侗语”的比例大约占到47.32%,而这部分人群中,“ 40周岁及以上”比例占到73.77%。与此相对应,青年人则热衷于相对时尚、便捷的汉族服饰,在工作生活中也较多的使用汉语。
(2)经济条件的制约
黎平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地理位置较为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较为困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客观原因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笔者在黎平县针对侗族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8.04%的被调查者认为“侗族经济落后”是制约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缺失、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民族文化
研究扶持不足、民族文化传承后劲不足等等。
(3)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侗族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从学历上看,学历是”大学及以上”的比较少,仅占到14.14%,学历是“高中”的占有的比例是16.30%,学历是“初中”的比例占最大,达到了45.65%,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是23.91%,这充分表明,侗族群众文化普遍偏低。
另外,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与近年来黎平县在农村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撤点并校”工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当地教育部门取消村落中小学,将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村落教学点合并为乡镇中小学,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切割了学生与乡土文化之间的联系。
(4)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
侗族是侗族文化资源的载体,侗族群众是侗族文化保护的主体。政府在进行职能定位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在侗族文化保护工程中,一些位于村寨的鼓楼、风雨桥,由于兴建之初大多有村落集体出资建造,历经百年之后年久失修。维修费用由谁来承担?村委会,旅游开发商,还是政府?如何筹集修缮经费则成为了几方相互博弈的中心问题。
三、侗族文化的发展策略
(1)合理对待外来文化
一方面,借鉴外来文化的发展优势。要学习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新颖别致的文化形式对于侗族青少年极具吸引力,尤其是流行音乐、时装等在侗族青少年群体中传播较快。因而,在侗族歌曲、服饰文化的传承中,可以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有机融合其他民族的长处。例如:学习先进的纺织工艺以改善侗布传统手工制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引入现代音乐教学模式以缓解侗族大歌传统口耳相传教学周期长的
弊端。
另一方面,警惕少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嬗变。在鼓楼、风雨桥建筑群周围建造酒吧、迪厅、咖啡厅等现代商业建筑虽然可以暂时起到招徕旅客、发展旅游业的作用,但是其现代风格与传统民族风格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侗寨人文景观的整体效果,对于侗寨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首先,改善交通。要想富。先修路。在市、县之间修建高速公路,便于黎平县与外界快速传递、接受信息;在村落之间修建标准化公路,加强村落相互之间联系。
其次,兴办民族企业。侗族人民智慧且勤劳,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丰富的民族物产,包括侗布、米酒等服饰及饮食文化。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辅之以现代生产工艺,大规模批量生产,为振兴地方经济提供助力。
第三,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