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才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美国教育家詹姆斯·科尔曼在《教育均等的概念》中谈到教育均等的四条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只有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一、问题和动因分析

谈到公平,必然联系到相应的不公平。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心理的不公平、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师生互动交流的不公平。讨论教学公平不能回避学生差异。随着多元智力理论等心理学证据的广泛传播,学生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日益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教学领域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心理学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如居住地的人文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个人教育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各种方式真实地影响着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当教师依据学生的天赋、出身、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交往策略时,实际上是采取了不平等的教学策略,这种不平等的教学策略是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操守和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的不

公平主要由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师个体主观情感态度所造成的,这两者相互关联,后者受前者影响和制约。

(一)传统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弊端

以前有不少中小学把成绩优秀的学生汇集到一个班,也就是学校的“重点班”,给他们配备优秀的任课教师,让他们享用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对那些普通班的学生,只要学生不捣乱就行,教师也很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下工夫。学校、教师只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公平地享用教育资源。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受精英教育路线的影响,依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学评价体制。传统的教学评价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所教教师的奖惩、职称晋级直接挂钩。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学生成绩优秀会给学校带来更高的升学率,提高学校的名望,也会给教师晋升、晋级等带来很多便利。单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那些具备特殊才能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那些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但是总分不高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重视,老师非但不引导他们提高才能,反而认为正是由于他们花费过多的精力在这些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消极否定的。对学生消极否定的评价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产生自卑意识,无法正确看待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因此,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职业道德、个体主观情感态度和教学能力的局限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是否受到同等的对待,是否有同样的机会,关系到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这是“人性的顶峰”。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是现实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一些利益、亲情因素的驱动以及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常以个人好恶和利益关系来区别对待学生。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社会化的榜样,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将不公平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科尔曼在他的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中还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的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视学生学习的课程水平而定。每个教师由于他的价值观、学生观及其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如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只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管理上,而忽略了激发课堂教学气氛。

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无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应该使教学评价多维化:1.评价角度多元化。从多元观点看待素质、能力,不偏重知识技能的评量。不凭片面的分数主义演绎排行榜。2.评价标准个别化。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宜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发展程度不同,可因人而异,有多重的标准。3.评价形式多样化。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它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多样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全体学生需要

1.课堂空间公平分配。按照场概念的物理学原理,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比较大,座位一般采取“秧田型”编排方式,在课堂有限的空间里,坐在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倾向于把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和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安排在前排、中间等便于与自己交流的地方,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的“差生”放在后排、两边或者教室的角落里。所以,学生的座位便成了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教师在课堂中一般对后排的学生管理较少,交往较少,学生接受教师的诸如暗示性期待等潜在性的影响也相对弱的多,这些学生实际上成了课堂上的“观众”,基本上被排斥在教学之外。为实现课堂空间的公平利用,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更换座位。同时,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座位,自主

选择本身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能创造更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如一些生源不多的中小学、幼儿园的部分班级,可因地制宜的将座位编排成半圆形、U字形、圆桌式、组块形、伞状形等,以缩小师生、生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营造更为和谐的双边教学氛围。

2.师生教学交往机会的公平设置。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不以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为依据去划分学生,关注个体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位不同的个体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对弱势学生群体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适度倾斜一下教育的热情与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体现社会对弱者的关怀,在客观上实现公平。主观上,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教师的特殊照顾,有利于产生自信自爱等积极心态,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从公平的角度说,关爱后进生的意义要大于偏爱优生。具体而言,中小学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每位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反馈一次学习生活情况;科任教师每学期至少找每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谈话。以便全方位了解情况,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或整改方案。

3.促进教学内容多样化。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是毫无选择地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