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旨在进行一种低成本、高趣味、高效率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演示水果电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如果要在家里完成水果电池的制作,需要那些必备条件,是不是水果中就有电能?
3、由学生看书,讨论研究水果电池的必备条件,进而引申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切实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果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钢铁的腐蚀,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各种类型的电池,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但我所教的学生并不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他们很活跃,很任性,但成绩并不拔尖,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准备重点学习其他科目的,比如文科、艺术、体育一类的学生,他们的将来绝不会是跟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因此,学习内容的生动性、与生活的贴切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而且本节所授的知识体系属于高中必修阶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考虑,我决定暂时放弃传统的教学程序,尝试另一种做法。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1)采用以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
(2)借助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等手段,完成教学。
五、学法指导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教材处理
把教材中“实践活动”改为对比分析的探究实验,并增加原电池产生电流原因的实验探究和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其实每个老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都会有很精彩的开场白,我的开场白很简单——一个苹果(上了几节课后它变成了一个干瘪、千疮百孔的苹果),扬了扬以后,学生的注意力都到苹果上来了——怎么老师今天拿个苹果来上课了啊?“今天我要教大家回去怎么做水果电池。”我说。学生们马上都来劲了。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融入水果电池的制备讲解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相关知识。
1、引导学生观看化学必修(2)P42的图2-10,将铜、锌电极连好电流表的接头以后,插入苹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变化,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苹果中有电流了。想不想回家也能自己做一个呢?
2、由学生总结观察所需用品:电流表一个,苹果一个,两个金属棒。老师进一步引导提问:我们家里条件有限,有些东西没有怎么办啊?有别的替代品没有?肯定有,那么每件所需用品所属的类别就隐藏了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这样为讲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提供了有效的契机,而且当学生有所遗忘的时候,他们可以从水果电池的构造中去联想相关用品,也能使学生们感受到知识不再是孤立而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一、水果电池的用品清单:
一个水果:什么水果都可以,最好是柠檬等多汁且有酸味的。
一个用电器:电流表,万用表,小灯泡,或者音乐贺卡里的发声部件都可以,总之是一个能感受到微弱电流的装置。
两个极片:一定要不同材质并能导电的物品,不能一样,但形状可以任意,譬如:一个铁钉和一根铜丝,一根铜丝和一个2B的铅笔芯。
最后把它们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应该可以观察到有电流了。
其中隐藏了这样几个细节:①水果中有意提到酸味,在后面的教学中能提示学生联想到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②极片的材质一定要强调不同,但又不能说一定要是金属,主要是为后面出现的铅笔芯——石墨做铺垫,避免陷入先入为主的错误。③最后用导线连接用电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