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珠三角边缘区农村空心化现象及其治理探讨--以肇庆市广利镇砚州村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8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2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55万人,增长6.4%[1]。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2]。以上数据显示,我国普遍都出现了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打工就业,同时不断呈年轻化趋势。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导致农村出现部分宅基地的闲置或废弃,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在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边缘区,同样存在着全国普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但由于珠三角是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此现象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珠三角边缘区指的是传统的行政区划的珠三角地区外边缘农村,因此研究以肇庆市广利镇的砚州村为例,探讨珠三角边缘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问题及成因,以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空心化现象提出可资借鉴之处。1 珠三角边缘区农村空心化现象扫描1.1 农村空心化内涵及其表现

在我国,对农村空心化这一概念早已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现象层面解释,指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

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1]。二是从形成原因阐述,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2]。三是从量化角度审视,即当一个村庄居住用地中的废弃或空闲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10%以上,或者说一个村庄实际拥有废弃、空闲场地上的建筑物或宅基地的财产所有权的户数占村庄中总户数的比例达10%以上,就可以把这个村庄认作“空心村”[3]。因此,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有技术、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追求目的,不断农村中各要素不断转移流失,打乱农村格局和秩序,从而影响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现象。1.2 砚州村空心化的表现

砚州村位于广东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办事处,与广利街道办事处和沙浦镇隔江相望,占地6.5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砚州村处西江,四面环江,像一块浮在江中的端砚,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平方公里。砚州村分为四个村落,分别是一村、二村、三村和四村,按照居住区域划分。村落约3200户居住人口,其中老人约1000人,儿童500人,青壮年约1100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

乡村振兴视角下珠三角边缘区农村空心化现象

及其治理探讨

——以肇庆市广利镇砚州村为例

饶凤艳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肇庆市广利镇砚州村是珠三角边缘区的典型的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人口结构的空心化、宅基地的空心化、村民参与的空心化、农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出现了农村青壮年及精英流失,农业经济发展受阻;农村内部虚置,农村管理无法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没落,农村内涵式发展难以实现;土地制度不完善,造成土地抛荒,加剧社会矛盾;农村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落后,生态宜居难以实现等问题。直面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农村凋敝格局,为此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城乡关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构乡村空间布局,促进生态宜居社区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心化;砚州村;

珠三角边缘区

作者简介:饶凤艳(1990- ),女,汉族,安徽临泉县,硕士研究生,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

2018.08

和外出务工,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内务农的村民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500元,处于极低水平。平时居民出入都是依靠渡船过河到乡镇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渡船每半个小时一班,村民外出按照渡船的时间点出行。砚州村目前是由大队(即村委)进行自治管理,大队工作人员7名,皆为40岁以上村内村民。历史上砚州村又名砚州岛,历史悠久,东有香火鼎盛的包公楼,西有碧水银滩,南有西江留洋第一博士陈焕章,曾作过末代皇帝的老师,北有“桑基鱼塘”、“大榕树荫”、“水乡蕉林”等旖旎风光,具有浓郁的岭南民俗风格。

随着砚州村农村人口的转移,出现大量城市虚化现象,日出而入乡村耕,日落而归城镇的早晚往返的模式造成砚州村空心化局面。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1.2.1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实地调查发现,只有18%的青壮年村民选择在本村务农(见表1),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幼、老人口占多,砚州村形成一种人口结构不平衡的空心化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土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出现了因劳动力不足以及生产成本增加的抛荒现象。乡村振兴如何将“人”引流回村。

表1 青壮年村民选择工作地点情况

地点外出城镇务工

在本村务工

其他人数(%)

30

18

52

数据来源:问卷统计及整理

1.2.2 宅基地的空心化

村民向城镇转移后,导致原本居住的住宅大量废弃、空置或者半空置。砚州村村民每户村民基本都拥有着2至5栋的农村宅基地,但居住的村民不多。调查发现,58%的居民选择长期在城镇居住,仅有24%的村民选择长期在本村居住。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行政区划的扩展,诱致大量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对自家土地种植情况的调查中发现,40%的村民选择“抛荒”,仅18%的村民选择承包别人土地耕种。空心化现象使农村宅基地带来严重的浪费,土地资源得不到有利的开发利用,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1.2.3 村民参与的空心化

由于砚州村村民长期居住在城镇,村民政治参与较低。调查发现,84%的村民参与意愿一般或冷漠,仅有16%的村民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热情。在村务的了解程度上,82%村民选择一般或不清楚,仅有12%的居民选择了解。

村民参与的空心化也表现出治理精英的内部循环不畅通。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选择城镇,农村的自治组织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加入,管理层呈现老年化的迹象。农村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普遍村民无法实现有效的政治参与,行政沟通不畅。农村空心化使村民参与政治的各种制

度流于形式,农村决策会议组织难度不断增大,投票选举都因居住不集中采取流动票箱的形式,公平公开等选举制度已经开始变质。

1.2.4 农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

砚州村大部分村民都转移到城镇生活和工作,传统文化出现衰落现象,在城镇间各要素加速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文化断层,很多农村青年并不清楚砚州的来源以及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又如舞狮、解签等具有传统文化的技艺难以传承,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至关重要。 2 珠三角边缘区农村空心化造成的问题2.1 农村青壮年及精英流失,农业经济发展受阻

大批农民选择外迁或者外流,农村耕地的人口就会急剧下降,农业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农作物将大量的减少,大量的耕地因无人运作而遭荒废,城市的粮食供给主要还是通过农村耕种的农作物,而目前的锐减将很大可能对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在砚州村,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落,有比较宽阔的土地进行耕种,但这几年,耕种的村民主要是妇女、老人,耕作劳动力低,而且耕种农作物种类比较单一,销售市场比较窄,农业发展跟不上城镇的需求。2.2 农村内部虚置,农村管理无法有效实施

外出人员使用选举权时,多数通过委托的方式选举,并不过问选票拥有者本人,让村民失去政治权力的话事权。空心化问题使农村出现政治权力过于集中以及村民权利得不到有效表达,导致农村内部自治虚置,农村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让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政治权力,影响农村各方面的投入和发展,同时农民政治参与得不到真实表达,社会矛盾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发展。2.3 传统文化没落,农村内涵式发展难以实现

大量人口流失,尤其农村乡贤、精英阶层的流失,导致农村出现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化,大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流失,农村文化资源缺乏,文化空心村现象下导致大量珠江三角地区农村传统陋习和不良文化的温床悄然孕育,一些过去已经被消灭的不良文化(如迷信、赌博等)在文化生活中有所抬头,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砚州村来讲,从受调查的村民中了解到,赌博、迷信和吸毒对村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赌博和迷信更为严重,70%村民参与过或有意愿参与赌博,空心化问题让不良文化在砚州村中逐渐浮现。

2.4 土地制度不完善,造成土地抛荒,加剧社会矛盾

农村土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出现“人走地留屋留”。我国《土地》中并没有规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期限。近年一系列农村优惠政策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家具,土地日益紧张,村民的宅基地也有着很大的增值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