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一再说,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个力量可以理解为组织的力量,合理的结构、体制和机制的力量。

社会主义应该发挥整体组织的功能,实现整体的协调平衡,但同时,也应该建立一种动力机制,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都能自觉地、不断地、甚至拼命地去提高效率、去改革创新、去发展科技、去创造新的生产力、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最大的课题、深层的任务,是既构建强劲的动力机制,又构建
完善的平衡机制,尤其是将这两种机制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形成融为一体的总的社会运行机制。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到如何将动力机
制和平衡机制结合起来的问题。

如,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既实行破产兼并、下岗失业等制度,又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帮助解决再就业问题,等等。

在政治领域,在发展民主自由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

在社会领域,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要使两种机制能够互相协调和保持平衡。

在实践中,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都处理好了。

社会生活中种种急迫的课题,都表明了在两种机制的结合及其相应的体制设计上还有大力改进的必要。

现实的任务,则是要在这两种机制中间,努力寻找尽可能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

这种机制,应该是一种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强劲动力和活力的综合性的动力机制。

第一,它应该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中心,以适当的分配形式,把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与其经济行为及其社会价值联系起来,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又要看到物质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动力。

除了物质之外,人的精神也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是动力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状态、精神
境界的能动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做到
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统一。

第二,它应该既充分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的自觉动力,又辅之
以外部的教育、管理、纪律、法规的约束和竞争的压力。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要首先着眼于焕发每个人的内在动力,通过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使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充满活力。

但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加强外部的规范和引导,如同建设一条条水渠,把自由的
流水限定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做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统一。

第三,它应该既充分发挥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动力,又最
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国家、集体、社会的整体动力。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活力,整个社会当然就难以有活力。

但单个的细胞事实上不
可能存活。

只有将无数的细胞组合成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才能使它们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的动力和活力。

因此,必须注重激发每一个层次的活力,使它们在
不同层次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个体动力与整体动力的统一。

第四,它应该既注重利用由当前利益体现的短期动力,又充
分挖掘和强调具有根本性、持续性的长远动力。

社会的利益问题是个大系统。

既有长远利益,又有当前利益;既有根本利益,又有具体利益;既有全局利益,又有局部利益。

激发社会的动力和活力,不能仅仅单
讲一个方面的利益,而必须将各个方面的利益统筹兼顾起来,使每一个方面的利益都发挥效用,从而做到短期动力与长远动力的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既不能像传统体制那样只强调精神和国家的力量而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作用,也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把个人的物质利益乃至金钱作为唯一的动力,而要把各种机制的长处结合起来,努力动员和利用社会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构建一个新的综合性、系统化、立体的、统一的动力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也要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改造。

最大的任务,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轨道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构建起新的经济乃至社会的平衡状态。

第一,这种平衡机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与新型的动力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强劲动力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在讲求效率、活力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和谐,在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同时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稳定。

第二,它既不像资本主义那样自由放任、盲目无序、在试错基础上趋向平衡,也不像传统的高度集中体制,以行政手段勉强实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平衡,而是要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平衡。

第三,在手段上,它既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调节作用,又利用个体成员的自我调适及相互间的协调制约作用,既发挥法律、法规
和行政干预的硬性强制作用,又利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

第四,它要实现的是全面和综合的平衡,而不是片面和局部的平衡,它要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
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使社会全体成员都在政治权利上平等、社会关
系上融洽、经济生活上共同富裕,而决不是只顾某个领域的发展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畸形,也不是只顾少数人的富裕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治国理政,根本上,必须始终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以此为标准和基点,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纲领、国策战略、方针政策,推动社会朝着既有动力活力、又较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提高执政能力,根本上应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检验治国理政的
效果,也要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既不能只讲动力活力而不讲平衡和谐,也不能只讲平衡和谐而不讲动力活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说,这些战略思想,体现了动力与平衡
的有机结合。

把这些思想付诸实施,也应该从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认识、理解和把握。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把动力推动的发展与发展过程中
的平衡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归结起来两句话。

一句是:坚持发展;另一句是:又好又快地发展。

这两句话,往深层次说,就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第一句话要求我们,继续激发动力,焕发活力,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第二句话则要求我们,注意各方面的
平衡协调,不要顾此失彼,失衡失范。

从第一句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国是一个
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
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
的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
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只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
们才有更好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有更大的财力
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扶持,才能逐步缓解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
巨大压力,才能处理好涉及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矛盾。

所以,根本上,
还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从第二句来说,我们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只为
少数人的发展,不是畸轻畸重不协调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难以持续
的发展,不是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是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
又快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
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

尤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
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坚持和需要的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也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
衡的关系。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讲平衡。

和谐就是平衡,平衡才能和谐。

但平衡有不同类型的平衡。

在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
基础上,能够实现平衡;而停滞僵化、死气沉沉,也是一种平衡。

我们
所需要的,是前一种平衡,而不是后一种平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就和谐讲和谐,就和谐建和谐。

和谐、平衡,只是社会一个方面的状态。

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还有动力、活力这更为重要
的一面。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的社会表面上是很和谐、稳定的。

但最大的缺陷,是把人管死了、管懒了,社会缺少了动力和活力,因而,社会发展难以持久。

这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稳定和平衡。

对这样的教训,我们决不能轻易忘记。

从激发活力来说。

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概念时,就兼顾了活力的要求,指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要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
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胡锦涛总书记还把“充满活力”直接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范畴。

指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
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从保持和谐来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都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十六届六中全会则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
了全面的部署,强调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不同方面的人们,包括理论界,对改革评价、收入分配、区域差距、
效率公平等等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这些分歧和争论的基本原因是,一方只注意到动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平衡和稳定机制的要求;另一方则只注意到平衡以及现
实中的很多不平衡现象,而忽视了动力和活力机制的要求。

所以,解
决这些争论的关键,是双方都向对面看一看。

看重动力和发展的同志,应该想一想车子开快的时候怎么防止翻车;看重平衡的同志应该想一
想怎么使社会保持动力和活力。

只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思想就比较容易统一了。

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乃至腐败现象,有人羡慕50—60年代的社会状况,认为整个社会今不如昔,不如回到当年那种社会去。

其实,当年的社会之所以没有现在这么多问题,某种意义上
是由当时的“超稳定”机制和状态决定的。

虽然社会消极面不多,但社会的活力也严重缺乏。

今天,我们反对消极腐败现象,不可能用回到
当年“超稳定”状态的办法。

经过28年改革开放,我们社会的动力机制已经有很大改善,社会的活力也已经大大激发。

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和成果,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倒退。

今天我们面临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社会已经形成的动
力和活力,而是辩证地认识和对待这种动力和活力。

充分认识在市场机制下激发起来的动力,有着天然的两重性。

从这一基本的认识出发,一方面,继续鼓励和发展那种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动力、活力。


决破除各种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另一方面,又加大
对动力机制的规范,对利益驱动的约束,对违法犯规行为的打击,对
守法行为的鼓励,对先进道德的弘扬,逐步将人们追求利益的动力和行为限定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

这就犹如加强公共交通以及交通规则的建设,既积极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鼓励人们享受先进文明的便捷和乐趣,同时又把所有的交通行为都限制在社会容许的范围内,坚持红灯禁,绿灯行,谁违反规则,谁就要受到处罚。

怎样规范?一种是法律,这是硬规范;一种是道德,这是软规范;再加上管理,三位一体,构成社会规范的体系。

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规范和教育,人们的文
明素质就会逐步提高,对法律和道德的权威就会更加敬重,社会的动力和活力也就会越来越多地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整个社会就会既充满活力,又平衡和谐了。

集中起来,结论是: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治国理政,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意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按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好治国理政的纲领、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