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剖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气道的建立
•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 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 程度上损伤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 来危害。
•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 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 ,会形成气囊上滞留物。
气囊上滞留物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肺 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的 重要来源。 •声门持续处于开放状态。 •细菌通过分泌物做为载体迁移进入气管。
பைடு நூலக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
•正确的充气囊压方式是用气囊压力表测压 •气囊压力会随着时间降低,所以要持续监测, 最好是用一个自动装置去监测和调节气囊压 力
保持足够的气管插管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过大(>30cmH2O), 可导致粘膜缺血坏死
气囊压力不足(<20cmH2O)可 导致微量吸入,引起VAP
作者
設計
結果 結論
Nseir et al (2011)
皱褶和通道导致了误吸/微误吸的发生
•目前PVC套囊材料,造成典型的套囊壁折叠现象,是声 门下分泌物流入气管的通道,是VAP的主要原因。
超薄聚氨酯气囊 (ultrathin polyurethane cuff)
很多研究显示指出使用超薄 聚氨酯气囊 (ultrathin polyurethane cuff) 可减低 垂直皱纹的形成, 並降低微 量吸入, 从而减少 VAP的发 生
胃十二指肠定植菌 逆行与移位
原因
呼吸机管道的 污染
抗酸剂的滥用
医务人员手 的媒介传播
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
(1)细菌的定植是VAP的“前奏”
(2)细菌侵入方式: 细菌从气管周围进入肺部 细菌从气管插管中进入肺部
口咽部和胃液的分泌物是主要的细菌进 入肺内的主要通道,也是误吸/微量误吸 发生的重要原因。
• 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 (Prospective RCT) • 122 患者在single ICU
• 對照組 Control Group : 慣用的氣管氣囊壓力監測 • 實驗組 Exp Group : 持續氣囊壓力監測,以確保有足夠的壓力與氣動裝置 • 收取氣管吸出物,進行胃蛋白酶檢測,檢測有否微量吸入
(Miller et al, 2011; Lorente et al, 2007; Lucangelo et al, 2008; Zanella et al, 2011; Dave et al, 2012; Pitts et al, 2010; Ouanes et al, 2011; Zanella et al, 2008).
• 微误吸是指气管导管气囊与气道壁存在细小
间隙而使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
微量误吸和VAP的关系
•
细菌,分泌物
•
在插管套囊周围的微量误吸
•
聚集,
•
肺损伤,
•
VAP
一、气囊的作用
• 推荐意见1: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需机 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 无气囊套管(推荐级别:B级)。
基础病情严重、住院 /ICU时间长、曾经用过 广谱抗菌药、营养不良 、气管插管、原有慢性 肺部疾病等因素均增加 细菌定植的机会
气管插管破坏了上下 呼吸道之间的自然屏 障,为定植菌通过误 吸进入远端气道和肺 创造了条件
管理好气囊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
• 有人工气道存在时,不仅是明显的误吸,即使 是微误吸也可导致VAP。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 解读
周敏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 (草案)
•为规范我国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 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于2014年 制定本共识。
•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 Del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 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 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微量吸入率 VAP 率
對照組 46% 26.2%
危重病人的 持續氣囊壓力監測 (氣囊壓力監測儀) ,與微量吸入率 和VAP 率也有顯著下降有關聯
實驗組 18% 9.8%
P值 0.002 0.032
二、气囊充气方法与压力监测
• 推荐意见4:不宜常规采用最小闭合技术给予气囊充气,在无法测 量气囊压的情况下,可临时采用最小闭合技术充气(推荐级别:E 级)。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 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恰好无气体漏出 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 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抽出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 气声,再注气,直到再吸气时听不到漏声为止
三、影响气囊密闭性的因素
• 推荐意见5:应为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人工气道,建立后需仔细判断气囊所 在位置。当气囊压足够仍存在漏气时,应考虑改变人工气道位置或更换其他 型号的人工气道(推荐级别:E级)。
三、影响气囊密闭性的因素
• 推荐意见6:宜采用聚氨酯制成的圆锥形气囊导管防止VAP,尤其是长期机 械通气患者(推荐级别:A级)。
改变气管插管和气囊的材料
•常规的ETT是由聚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组成,在气囊表 面可形成垂直的皱褶,允许微 量吸入 •当微生物吸附在气囊表面,会 引起细菌繁殖,然后转移至气 管及肺部
• 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 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
VAP
发病率
国外
6-52%
我国
4.7-55.8 %
病死率
14-50 %
19.4-51.6 %
Chin J Intern Med, June 2013,Vol. 52, No. 6
VAP的发病机制
气道防御机制受损
机体免疫力下降
上呼吸道和胃腔内 定植菌误吸
气囊的作用 1、固定气管插管 2、防漏气 3、防误吸
二、气囊充气方法与压力监测
• 推荐意见2: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 (推荐级别:C级)。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病房还是用手触摸气囊,来感受压 力大小 •用手触摸,估计气囊压力,通常会导致压力过大
二、气囊充气方法与压力监测
• 推荐意见3:应使气囊充气后压力维持在25~30 cm H20(推荐级别:D级) 。可采用自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推荐级别:B级);无该装置时每隔6h重 新手动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宜高于理想值2 cmH20;应及时清理 测压管内的积水(推荐级别:E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