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当前我国的管理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针对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使管理审计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审计程序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企业转制、转型和企业产权实现多元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看,研究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对于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定位应该是“管理、效益”。
这表明传统的查账式的内部审计应向管理审计转型。
一、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审计是审计组织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性、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审查和分析,通过对管理现状的评价,谋求改进管理,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活动。
管理审
计的出现是审计自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审查的是一个单位的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能是否健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着眼于整个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改进,因而比业务经营审计又进了一步。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管理审计。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先进有效的管理体系,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监督手段。
这种管理与监督,既有来自单位外部的制约机制,也有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为达到查错纠弊、保证经济活动高效有序运转的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即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审计主要检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经营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严密、有效,不相容的职务是否由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去完成。
第二,管理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包括经济、效率、效益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
经济审计是从各个经济活动的经济目标着眼,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合理。
效率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将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定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是各经营主体追求的最终目标,因而内部审计工作应该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工作重心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转移到以管理、经营、效益审计为主的服务方向,向促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方向发展。
二、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当前我国的管理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确立审计目标。
确立审计目标首先应与企业内部管理者交流、研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依据管理者已经制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决策文件,初步确立审计重点,依据这些标准的相互关系和市场变化,更好地认识审计目标,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
第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要了解企业成立的时间、体制、经营品种、现有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等,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职工进行讨论,了解其业务流程和处理程序;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通过调阅以往的审计报告、行业报告等了解企业目前的管理、财务及经营情况,为审计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三,审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有效性、适当性、协调性。
企业的管理制度要相互协调,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第四,比较实际控制系统和理想控制系统,找出遗漏的控制和管理缺陷。
用公司政策、会计准则、政府法律法规、先进的企业管理准则来判断管理制度的恰当性。
要针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客观、独立、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找出被遗漏的控制点。
第五,评估控制系统。
当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制度缺陷后,应判断这些缺陷带来的影响,应该把管理审计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上,以便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决策风险和经营失误,使审计工作更有成效。
第六,结束现场工作,提出审
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小组提供给管理者唯一可见的文件,审计部门的业绩在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人员要在全面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审计工作,向被审单位介绍审计情况、听取被审单位意见后,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辞,撰写审计报告。
三、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会计资料不实,影响管理审计的开展。
会计资料无论是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管理决策者,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审计正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基础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审计,一旦会计资料不实、信息失真,管理审计将无从谈起。
中国各级会计检查及审计结果的公布情况表明当前会计资料虚假、会计失真现象还较为严重,给管理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审计效果不直观,难以迅速取得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关注。
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内部控制、对比分析有关数据,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以促使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降低风险、增收节支。
这也是一种效益。
但这种效益不能在短期内显现,有时账面还无法计量和反映,不如财务收支审计效果直观。
因此管理审计工作成效往往被忽视。
与被审计单位协调不够,难以实现审计成果。
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管理审计往往是一种建设性审计,除审计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或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等情况外,其审计结论不具有强制性,一般以审计意见书形式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
一旦管理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心甘情愿地接受,则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管理审计缺乏系统的方法体系和评价标准。
由于多年来侧重于财务审计工作,使得管理审计在审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某项管理活动开展审计与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审计人员对各项资料数据的统计、归纳、对比,以定性分析为主。
由于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只能根据审计人员掌握的有限资料或经验作出职业性判断,这就影响了审计质量,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审计质量的要求。
目前,我国内审机构大部分人员为财会人员,管理、工程技术、法律、计算机人员不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
同时,现有的培训工作内容陈旧,缺乏与企业实际密切结合的案例教学,培训效果不理想,不能适应内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管理审计的对策
管理审计必须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为基础。
传统的财务审计以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审计对象,主要检查会计信息和控制的真实、合法、完整,这是最基本、最具体的审计。
管理审计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会计控制外,还要检查、评价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供、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
内审机构要在内部控制及监督机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日趋规范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工作定位,将管理审计纳入日常审计议程。
在开展管理审计时,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工作,评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要以承诺书形式明确被审计单位责任,要求对方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使管理审计结论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审计取证基础上,以降低审
计风险。
注重与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内部审计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采取参与、合作的审计策略,使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成因,研究解决方法;审计报告要客观评价和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计意见一般采用建议形式提出,避免使用强制性语句;要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突出整改。
结合实际,独立、客观地开展管理审计工作。
管理审计评审必须要有参照标准,除了定性分析外,应更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要以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依据,加快管理审计的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内审行为,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减少管理审计的随意性。
如果审计涉及没有现成的规范性标准的事项,既不要回避,也不能主观臆断,要运用分析程序,以单位预算、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以及其他经营数据为依据,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讨论,达成共识,切忌对未审计和没有充分审计证据的事项妄加评论。
健全机构,提升人员素质。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促进管理、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内审机构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使其真正担负起企业监控和管理职责。
其次,内审机构应积极安排有关人员参加各级内审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交流管理审计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管理审计水平。
再次,内审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认真总结。
除了学习宏观经
济理论及财经、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成为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通才。
[参考文献]
[1]王光远。
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陈涛。
加入WTO,中国内部审计该怎样应对?[J].中国审计,2001,(5)。
[3]陆桂发。
管理审计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2003,(10)。
[4]詹恒江。
对内部审计的再认识[J].中国内部审计,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