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产业指引政策的演变,促使新增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已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显现出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趋势,体现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但目前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证券市场没有超前反映出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从现实情况看,实现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功能转换与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
从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上看,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首先,公司上市时将受到具体的产业政策的指引,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资金的产业流向。
其次,公司上市之后,在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扩张、主业转型、收购兼并等涉及产业调整的活动,将引起产业投资变化。
最后,上市公司退市也将影响到整个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产业分布。
一、公司上市产业政策指引与新增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都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公司上市产业政策指引的演变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资金的行业配置。
在核准制之前,公司上市主要由政府主导,新股发行采取总量控制和额度审批制,“瓶颈产业”和高新产业受到支持,部分产业受到限制。
1993年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上市,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和商业企业。
1995年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上市,严格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和商业企业,暂不考虑金融、房地产企业上市。
由于企业上市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指引并经过政府筛选,因而公司上市是由政府决定的,其产业分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公司上市采用核准制后,产业限制逐步放开。
目前国家继续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但上市审核的关键是看财务指标。
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及行业分布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
总的看来,新增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金配置调整的趋势。
1997年以前,我国部分产业市场饱和,部分产业“瓶颈”限制严重。
上市公司中商业服务业和纺织业类公司偏多,而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高科技上市公司较少。
基础产业曾长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能源、交通运输等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类上市公司首先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使产业分布和资金配置发生了改变。
1998年在境内发行股票的106家企业中,有16家基础类产业公司上市融资,筹集资金81亿元,几乎占当年市场筹集资金总额的1/10。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研究,“九五”期间,由于政府所制定的新股发行产业指引政策的作用,一些金融、地产等行业的企业股票发行被严格限制,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九五”后期得到鼓励,从而使得上市公司整体实现产业升级。
报告指出,1999年底和1995年相比,地产公司、商业公司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而在1999~2000年,发行政策重点转向信息技术、医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
截至2000年10月15日,2000年新发行的93家公司中,有34家属于上述新兴行业,占36%。
1999年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金配置的调整继续加速。
1999-2002年上市较快的行业是信息通讯、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
新增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资金正在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配置,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加强。
但是企业上市的产业指引和资金配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上市公司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说明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相当部分融资是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缺乏优势行业。
(2)产业指引政策不明确,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融资政策上相同。
部分行业市场饱和,但仍有公司上市,如纺织行业。
(3)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例如农业类上市公司虽然科技含量在提高,但上市不久主业即普遍陷入困境,纷纷转型。
上述问题说明对公司上市产业指引亟待明确和加强。
二、上市公司产业分布和结构水平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止2002年底,上市公司(A股)行业分布数量前5位的依次是:机械设备仪表195家、石油化学橡胶131家、金属非金属115家、批发零售贸易99家、综合类81家,合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0.74%。
而新兴产业医药生物68家,信息技术产业67家,电子38家,合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13%。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
另有统计分析表明,代表高科技产业的新经济比重较低。
2001年两市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中商贸旅游类、化工类、重工业类、建筑建材类及纺织服装类分别占上市公司总体的12.88%、12.66%、10.26%、8.08%及7.21%,合计占到51.09%。
象征新经济的信息网络、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仅占总量的7.31%与4.80%。
而且在被统计归入信息网络、生物制药类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公司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综合分析,上市公司主要由传统类型企业组成,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与新经济业态上市公司的比例大致为9:1左右。
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上市公司的三次产业分布同宏观经济总量中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不相符。
截止2002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按三次产业划分(因为综合类上市公司难以进行三次产业划分,故将其剔除),从数量上看,第一产业比重为 2.45%,第二产业比重为63.15%,第三产业比重为27.78%。
分析表明第一、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且与宏观经济中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不符。
说明三次产业分布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上市公司的产业协调发展也存在问题。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类上市公司比重虽然逐步降低,但2002年底仍达到9.48%。
上述行业在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过剩,行业平均利润下降,因而要限制上市。
而国家提出要以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带动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但目前电子通讯产业上市公司仅占8.57%,比重明显偏低。
这说明资金在行业配置上存在严重问题,产业发展不协调。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超前反映出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从现实情况看,实现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证券市场功能转换与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结论和建议
总的看来,我国证券市场在促进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
证券市场融资能力扩大,保证了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必需资金。
上市公司中高新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资金向高新技术和产业加速流动。
上市公司存量调整加速,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加快。
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不明确;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不能反映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等,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源调整,加强公司上市时的产业指引
目前公司上市的产业限制已经放开,只要是财务指标达到上市要求的公司基本上都能够上市。
行业把关不严致使公司上市不了两年主业就出现衰退。
这样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旧病未去,新病又来。
因此从源调整十分必要。
根据前述分析,我们建议将行业竞争和企业技术作为公司上市产业考察的重点内容。
(二)加强上市公司重组的产业指引
重组是公司上市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而产业调整战略对重组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麦肯锡公司对1972-1983年间并购案例的调查,成功的比例只有23%,而失败的比例却为61%,其余成绩是难定的。
该公司还对并购种类加以分类,当
公司并购的是行业相关的公司时,成功的机会有45%,若并购目标规模较大且从事不相关的行业时,成功的比例下降到14%。
这说明产业战略在并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上市公司并购多是财务危机引发的重组,产业重组相对较少。
以新换旧,以优换劣而无产业整合效应的重组效果都不好。
东方高圣投资咨询公司对我国1993-1996年的并购结构进行了类似分析,在13家并购中只有3家情况尚好,10家并购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
海通证券对1997年上市公司发生的252件重组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对全部重组分为12类,对重组前后的几个重要财务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有56%的企业在重组后出现赢利水平下降的现象,只有44%的企业重组后赢利水平提高。
研究发现以已有的产业为基础,在成熟产业中的重组效果相对要好。
这种产业的扩张或延伸,公司的收购兼并有市场、技术、管理基础,容易取得成功。
典型的例子是青岛啤酒、青岛海信、长虹、康佳等。
上述分析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战略在上市公司关系着重组的成败,对公司的未来成长非常重要。
加强上市公司重组时的产业指引十分必要。
(三)加强证券市场的开放性,以多种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大比重,这同宏观经济中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
国有上市公司比重过大,历史问题较多,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使上市公司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业绩面临极大困难。
中央已经提出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证券市场也要加速开放,以多种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
证券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在世界市场环境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吸引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有利于形成“鲶鱼效应”,激活市场,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黄运成. 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M].2001,9.
[2]江小涓. 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M].上海三联,1996.
[3]王持位.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4]罗美娟. 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M]. 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