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导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那树》导学练案

执教人:商春华使用日期:2012.12.2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 •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一一作者简介。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1、注音并释词

佝偻():___________ 倒坍(): ____________ 荫庇():

引颈受戮(): ___________ 虬须(): __________ 周道如砥:()_______

2、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树。(注:联系文中树的样子、树生长的环境、树对

人类的功德进行分析)

二、研读探究

1、文中最能体现大树品质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

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品读赏析

1、那树最后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你读了有什么感受?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

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中“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2、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感情)

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4、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①“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②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③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④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5、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现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四、归纳总结

1、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板书设计:那树(王鼎军)

人---- ---- 和谐共处

----

----- 树

早期:喜欢利用无私庇护

期:

抱怨嫌弃默默奉献

现时:毁灭遗忘引颈受戮

第二课时

五、练习反馈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

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

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 ,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④这

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

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

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⑥再说到我们

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 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

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

生还谈什么完满呢?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2、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