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用为核心,点化儿童的言语智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语用为核心,点化儿童的言语智慧

以语用为核心,点化儿童的言语智慧

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224700)查晓芳

[摘要]语文学科的最终价值指向应该是表达。阅读教学应该定位“语用”。教学前,教师应依托文本寻求有价值的语用资源;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多种策略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吸纳文本的言语智慧,并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倾吐外显;后续的教学,教师应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唤醒学生的语用储存,让学生通过吸纳、倾吐的更替,获得言语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言语智慧语用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22-026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阅读教学的独特存在与言语实践相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定位于“语用”上,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中来。

一、独具慧眼,定位有价值的语用资源

教材是阅读对话的载体,更是语文味散发的源点。定位“语用”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将课文作为“例子”来用,以“例”教“法”、以“例”练“能”,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一则发生在异国的经典故事,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对自觉保护弱小的情感,文本通过“妈妈”的

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来揭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对内容的理解几乎没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研读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核心价值,把文本作为学生言语实践起跳摘桃的起点和落点。

(一)发现文本突出的言语现象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其表达方式、语言都不同。特级教师刘仁增说:“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言语现象就是人物对话。那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对话,进行言语实践,从而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意境,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二)留心文本的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本的第二语言。利用直观可感的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插图定格在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的一刹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姐姐托利亚在让雨衣过程中的表现文中没有涉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让雨衣的过程中跳过了谁?托利亚同意妈妈的做法吗?”这样,学生可借助文本的插图,紧扣文本,发挥想象,自由表达。显然,插图也是有价值的语用资源。巧用插图,能拓展学生言语实践的空间。(三)关注课后练习的语用资源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是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对文本做了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课后练习正是编者思考的结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细细推敲课后练习,有助于发挥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课后一共有5道习题,其中:

1.朗读课文。

3.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5.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的。

这3道练习都是体现文本特点的有价值的语用资源。关注这些课后的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能很好地落实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二、匠心独运,搭建多形式的语用平台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在“知”,而终点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道德思想、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的策略,为学生创设不同情境、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平台,让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一)层层递进述雨景

在围绕练习题三进行语言实践时,我分三个层次引导:先让学生用上“雷声大作、几滴雨点、大雨如注”这几个词描述雨景。此时,学生多是有序地串联词语说一两句通顺的话。接着,我追问:“‘雷声大作’什么声音,‘几滴雨点’‘大雨如注’呢?在描述的时候能用上一些象声词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心中的雨景也变得富有立体感,雷声、雨声如在耳畔。在进行描述时,他们的语言自然丰满,表达的语气也试图再现不同雨景的情形。我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带着学生更上一层楼,抛出更有诱惑力的问题:“现在提高难度,谁能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说得更加生动形象?”教者就像拿着一根魔棒,启发学生在基本叙述的基础上有层次地组织表达。此时,学生口中的雨景有形态、有声音、

有生命、有情感,表达的语言文字也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鲜活。这样,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为后面感悟蔷薇花的纤弱埋下伏笔。这样的课堂,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相辅相成。

(三)留白想象习对话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最突出的言语形式就是对话。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对话,在特定的情景中,将倾听、阅读、想象、表达训练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心灵获得净化、言语能力得到提升呢?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默读课文3-8自然段,体会人物对话,试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从静心品读对话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在研读、咀嚼中,他们品出对话的韵味,在补充、推敲提示语中习得表达的方法。在充分自学、体悟、批注后,学生再围绕“你给哪段话补充了提示语?为什么?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这几个问题汇报交流。交流中,教师敏感地捕捉学生言语表达时潜在的信息,发现课堂的言语生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去体味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表达效果。

在研读文本对话结束时,我又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同学们,一旁的妈妈看到萨沙的一言一行,会说些什么呢?身后的爸爸、姐姐呢?那丛受到保护的蔷薇如果会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或物,展开想象,续写对话,注意用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要想完成这项语言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到文字中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依据文本人文核心、语言表达特点,确定了训练点。这样,使言语实践从对话中来,到对话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