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层次分析法_理论_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_戴黎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语言学》第9卷2007年第1期14-25页,北京
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3
戴黎刚浙江师范大学
提要 历史层次分析法既是一种新的语言史观,也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它是在历史比较法分
析汉语方言时遭遇种种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

本文阐述了历史层次的定义、类型以及划分层次
的原则,并总结了历史层次的分析方法,比如,如何确定不同的历史层次,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
年代及其来源。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历史比较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历史层次分析法汉语方言
近年,汉语方言的层次问题逐渐得到语言学界重视,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讨论,比如, Jerry Nor man(罗杰瑞1979:268-73),郑张尚芳(1983:108-20),丁邦新(2004:1-9)、梅祖麟(2001:3-15),王福堂(2003:1-10)。

这些论著有的讨论方言层次的定义,有的讨论层次的分析方法,有的讨论层次之间的竞争演变。

总的说来,历史层次分析法尚处于草创阶段,讨论方言历史层次理论的学者多,讨论历史层次分析法以及具体分析历史层次的学者少。

本文拟从历史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
历史层次分析法包括两个方面:(1)对语言历史形成的看法,即语言史观;(2)历史层次分析的具体方法。

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历史层次分析法首先是一种语言史观,其次才有在这种史观指导下产生的层次分析法。

历史层次分析法是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语方言时遭遇种种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

1.1历史层次分析法产生的背景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它研究的内容是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比较法。

这是语言研究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在广泛研究印欧语系语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最能体现这种语言史观的是Schleicher的谱系树(fa m ily tree)理论。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Schleicher运用类似生物学上的物种分类的模式给印欧语做了个形象的描述。

他把整个印欧语系比做一棵树,树干是印欧母语,树干下分成若干个大枝,各大枝下面又分成若干小枝,见图1。

历史比较法是建立在语言同质说的基础之上的。

实际上,完全同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异质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

虽然印欧语系语言的层次并不显著,异质的成分也比较容易鉴
3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项目“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06JC740014)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在游汝杰教授指导下完成,并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如有错漏,概由本人负责。

41本刊网址:htt p://
别,但是印欧语同样是有层次的,比如不同年代的借词。

波浪说(wave theory )、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 )正是从语言接触、语言扩散的角度,纠正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形成史观上的简单化倾向。

a
原始印欧语b 北欧语族c
亚-南欧语族d 日耳曼语族e
斯拉夫-立陶宛语族f 南欧语族g
亚细亚语族h 立陶宛语i
斯拉夫语j 意大利-凯尔特语族k
阿尔巴尼亚语l 希腊语m
伊朗语n 印度语o 凯尔特语p 意大利语
图1 Schleicher 的印欧语谱系树(徐通锵2001[1991]:15)
汉语的历史形成和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汉语方言历史上经过了多次大规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是方言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

另一方面,汉语方言也受到来自历代北方权威方言持续的影响。

因此,汉语方言,特别是东南部方言的历史来源非常复杂。

所以,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传统的历史比较法不宜直接用来比较汉语方言,历史比较法只能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进行。

如果一种语言存在两个以上来自不同年代和地域的历史层次,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些历史层次分清楚,然后再通过层次关系字,寻找对应的历史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在不同的历史层次内部各自运用历史比较法。

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只有这样分层以后,历史比较法才有可靠的比较基础。

历史比较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构拟原始母语。

但是,传统的历史比较法并不注意汉语的层次,对汉语同一个音系的音类内部的层次不加区别。

假设有A 、B 两个方言,A 、B 各包含三个语音层次,分别为A1、A2、A3和B1、B2、B3。

1、2、3分别代表先秦、唐宋、近代三个历史层次。

如图2所示
:
图2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图
很显然,将A 方言先秦的语音层次(即A1)和B 方言近代的语音层次(即B3)一视同仁,或者将A 方言近代的语音层次(即A3)和B 方言唐宋的语音层次(即B2)等量齐观,以此为基础来构拟原始母语,必然是错误的。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1995[1940]:494)构拟的中古音,就有层次不分的问题。

以高本汉构拟中古音果摄开口二等(即假摄二等)所使用的材料为例(作者稍做修改):5
12007年第1期
61当代语言学
联不同次方言中相同的层次。

然后再在这些相同的历史层次间进行历史比较,构拟原始母语。

图示如下:
图3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分层示意图
1.2历史层次的定义和类型
层次(stratum)这个术语来源于考古学。

语言的历史层次指叠置在一个共时系统中不同来源的语言成分。

虽然,图3也借用考古学的层次示意图表示语言的层次,但是这两种层次有很大的不同。

考古学的层次是一个层次压着一个层次,多重层次处于不同的时间平面上。

也就是说,考古学的层次是从纵截面截取的,而语言的层次却是处于同一个共时的平面上。

上述的语言层次示意图是我们经过梳理之后重排的结果。

语言的历史层次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

从语言结构系统来看,可以分为语音系统的历史层次、词汇系统的历史层次、语法系统的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也可以按产生的年代来分,比如上古的历史层次、中古的历史层次、近代的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还可以按来源来分,比如,汉语方言中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一般称之为底层;而本方言自身历史传承的语言成分(包括滞后性音变层次),相应称为上层;受权威方言影响而产生的层次,可以称为顶层,这是个借自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另外,邻近方言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层次,可以称为旁层。

上述四个层次,大体可以区分一个共时系统中不同来源的成分。

尽管具体的称谓上还有些分歧,一般都认为上述四层应该属于历史层次。

至于条件性音变,一般倾向于认为不属于历史层次的范畴。

以浊声母北京话今读为例:
并平并仄定平定仄澄平澄仄
送气+-+-+-
不送气-+-+-+
表3北京话全浊声母今读比较表
从表3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古全浊声母北京话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并非是北京话浊声母今读包含两个历史层次,而是条件性音变。

滞后性音变的音类之间是演变的关系(徐通锵1988:35-52),异源的历史层次的音类之间是竞争的关系(陈忠敏2003:43-59)。

不过,对于滞后性音变是否属于历史层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丁邦新(2004:1-9)、陈忠敏(2003:43-59)等主张滞后性音变(或者同源异
71 2007年第1期
读)不属于历史层次,因为这些都可以用音变规律来解释。

王福堂(2003:1-10)、郑张尚芳(2004:1-4)等则都认为历史层次既包括外源(异源)层次,也包括本源(同源)的层次,如果把历史层次限于外源接触形成,就和汉语南方方言多层白读的实际不合,不利于方言比较。

在1.2小节中,我们将本方言自身历史传承的语言成分称为上层,如果把滞后性音变层次也归入历史层次,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滞后性音变的历史层次暂时称为滞后性上层,而把历代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层次称为传承性上层。

至于如何区别上述两类层次,陈忠敏(2004:1-17)等提出很多看法,简述如下:(1)滞后性音变多发生在特定词类(封闭类);
(2)滞后性音变一般是个别的现象;(3)滞后性音变属于内部音变,可以用音理解释。

历史层次的各种分类标准并不矛盾,实际上,我们总是从不同侧面综合讨论语言的历史层次。

比如,我们可以讨论闽语音韵系统的历史层次,同时我们还希望了解闽语各个历史层次的来源以及它们产生的年代。

2.历史层次分析法的操作
历史层次分析法为历史比较法提供分析前提,但是,历史层次分析法并不只是历史比较法简单的补充。

可以说,历史层次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分析方法。

首先,两者的分析原则不同。

历史比较法通过外部比较,即不同方言之间的比较来拟测原始母语的音值。

也就是说,要从事历史比较法,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方言。

比较的方言点越多,拟测的结果就越准确。

在这一点上,历史层次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刚好相反。

历史层次分析法可以说是一种内部比较法,这一点与内部拟测法有些类似。

它一般是在同一音系内部,以中古韵摄为单位,通过音韵地位相同的字所使用的不同音类之间的比较,分析出不同历史层次。

从理论上讲,它是完全可以在同一个音系内部进行比较,并不需要在几种不同方言之间进行比较。

历史层次分析法也引用其他方言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两个:(1)验证本方言的历史层次。

此类引用的材料一般仅限于同一个大方言内部,比如闽语、吴语、客家话。

这是因为同一个大方言内部各方言点的音类比较类似,可比性较强。

如果在不同的大方言之间比较,可能因为各自的音类差别过大,无法找到对应关系,从而失去层次比较的基础。

另外,这种次方言内部层次的比较和系联是很有意义的。

它可以为我们寻找同源词以及拟测原始母语提供真正可靠的基础。

(2)寻找本方言各历史层次的来源。

此类引用的材料一般限于权威方言(顶层)或者邻近的方言(旁层),偶尔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底层)。

其次,两者分析的目的不同。

历史比较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拟测原始母语,而历史层次分析法所关心的是层次的离析,以及各个层次的来源和年代。

2.1如何确定不同的历史层次
我们所说的层次包括两方面:历史上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历史层次和语音的内部音变所产生的历史层次。

上文我们说过,内部音变产生的历史层次是演变的关系,而异源的历史层次之间是竞争的关系。

一般说来,从共时的平面来看,一个音类历史上的内部演变,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为由内部演变所产生的新形式总是不断地代替了原有的旧形式。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

如果已经发生内部演变的音类,因为某种原因而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音质,那么这个音类就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即这个音类还同时保留了滞古层。

一个音类
81当代语言学
2007年第1期
似。

如果两个音类出现的条件刚好是互补的,那么我们应该将这两个音类划归同一层次,而不是根据对立的原则将其划为两个层次。

以北京话为例,假摄开二麻韵北京话读为a、ia两个音类,这两个音类出现的条件具有互补关系:
音类声母条件例字
a非见系 马拿茶查
ia见系 家下鸦 
表4北京话假摄麻韵今读比较表
从上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麻韵北京话a、ia两个音类的出现条件,是以能否和见系声母搭配为条件,麻韵和非见系声母搭配时读为a,和见系声母搭配读为ia。

可见两种不同的读法是由于声母的不同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将其划为同一历史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声母产生的音类变体之外,有些方言声调的不同也可能造成音类变体。

以福州话为例(陈泽平1998:76),“恭、容、勇、供、共”同属通摄合口三等钟韵,《戚林八音》都归“银”韵目下,该韵类福州话凡属阴平、阳平、上声字读为本韵y ,凡属阴去、阳去字读为变韵 y 。

福州邻近的方言也有类似的情况。

请比较:
恭阴平容阳平勇阴上供阴去共阳去
福州 ky y y k y k y
屏南棠口ky y ky k
连江晓澳ky y y k Y k y
表5闽东话变韵比较表
福州话阴去、阳去变韵为 y 音类,屏南话阳平、阳去变韵为 音类,连江话阴去变韵为
Y 音类,阳去变韵为 y 音类。

可见,声调的不同也会产生音类的变体。

至于声调不同造成声类变体的情况很常见,不再举例。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白异读来划分历史层次。

同一个韵读法相同的两个字,可能会因属于文读或白读的不同而分别属于两个层次。

以闽语泉州话豪韵为例。

豪韵泉州话有au 音类一读,不过,这些同是读为au音类的豪韵字又有文白读的区别。

请看下面的豪韵字:白读:老草扫
文读:抱牢好浩冒操袄
在泉州话中,这些字都读为au音类,但是有的字属于白读层,有的字属于文读层。

属白读层的au应该是闽南话里的较早期层次,而属文读层的au应该是较为晚近的层次。

文读层之所以能和白读层融合为一个au音类,是因为闽南话的白读层au音类和北方话的效摄豪韵读为au一致,北方话的au音类就借着这种一致性扩散到闽南话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文读层au。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音类之间的对立和互补的关系来划分历史层次,我们就无法将其中的两个层次区别开来。

02当代语言学
2007年第1期
22当代语言学
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汉语方音字汇》北京:语文出版社。

陈泽平,1998,《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陈忠敏,2003,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语言研究》第3期,43-59页。

,语音层次的定义和分析方法。

2004年8月第一届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研讨会,上海。

丁邦新,汉语方言层次的特点。

2004年8月第一届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研讨会,上海。

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1962,《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油印本,未正式刊印)。

高本汉,1995[1940],《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晓南,1999,《宋代闽音考》长沙:岳麓书社。

42当代语言学
罗杰瑞,1979,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

《方言》第1期,268-73页。

梅祖麟,2001,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

《中国语文》第1期,3-15页。

王福堂,2003,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语言学论丛》第27期,1-10页。

徐通锵,1988,音系中的变异和内部拟测法。

《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35-52页。

,2001[1991],《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叶宝奎,2002,莆仙方言边擦音初探。

见丁邦新、张双庆编,《闽语研究及其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91-6页。

郑张尚芳,1983,温州方言歌韵读音的分化和历史层次。

《语言研究》第2期,108-20页。

,吴语中官话层次分析的方言史价值。

2004年8月第一届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研讨会,上海。

作者简介
戴黎刚,男,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研究兴趣:汉语方言学。

电子邮件:dlgang@
DA I L igang,male,Ph.D.,is a lecturer at the College of Hu manities,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H is re2 search interest is dialect ol ogy.E2mail:dlgang@
作者通讯地址: 321004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4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征稿通知
第4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I CST LL40)拟于2007年9月下旬在中国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召开。

会议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承办。

现向国内外汉语和汉藏语学界征集论文提要。

论文内容主要范围是:(1)古今汉语(包括方言)历时和共时的研究;(2)对藏缅语的历时和共时的研究;(3)对汉藏语言的比较的和类型学的研究;(4)汉藏语言与东南亚其他语系语言的联系和对比的研究;(5)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

对于各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汉藏语言研究成果,本会一概欢迎。

论文提要规格如下:
1.中文或英文的Word或Pdf电子文本,A4纸1页。

2.页面左上角注明I CST LL40/ASPECT字样,论文题目居中,题目下行依次排列姓名、所属单位、城市和国别、电子邮件地址,再下行起是提要内容。

3.在提要文字的右下方列出邮寄地址,中国(包括港台)学者只需中文地址,国外学者写英文地址。

会议网址为:/icstll40/。

论文提要须通过网络提交。

论文提要截止日期为2007年6月30日。

论文提要经审核通过后,组委会将寄发正式邀请函。

联系人:戴昭铭 dzh m8419@
白达奕 icstll40@
52 2007年第1期
《当代语言学》第9卷2007年第1期93-94页,北京
Abstracts of Arti cles
ZU Shengli,On the M ongoli a n P i dg i n Ch i n ese of Y uan D yna sty w ith spec i a l reference to its ten se and a spect ca tegory
The Mongolian Pidgin Chinese(M PC)was a contact language used as a maj or mediu m of communicati on be2 t w een Mongolian and Chinese during Yuan Dynasty,which is reflected by a nu mber of translated docu ments of the dynasty.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 ocial and hist orical backgr ound under which MPC was p r oduced,and exa m ines the existent materials reflecting MPC,and the nature of MPC.The author holds that MPC is a Chi2 nese2based p idgin language in nature,with Mongolian as its substrate language.The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p ressi on of tense and as pect(T A)category of M PC,and reveals s ome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s of MPC,ac2 quired thr ough the influence of substrate language.Finally,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T A syste m of MPC with that of other p idgins and creoles,and offers an exp lanati on why M PC had a postverbal T A marker system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 om many other p idgins and creoles.
Key words:Mongolian Pidgin Chinese,p idgin and creole,postverbal tense and as pect marker
DA I L i gang,D i a chron i c stra t a ana lysis i n d i a lectology:A cr iti ca l rev i ew of the theor i es,m ethods and d i ff i culti es
This paper p resents a critical revie w of diachr onic strata analysis in dialect ol ogy.It starts with s ome backgr ound p reparati on of theoretical assu mp ti ons and fra me words.The body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research methods,da2 ta analysis,examp les and counterexa mp les.It concludes with discussi ons of vari ous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diachr onic strata analysis.
Key words:diachr onic strata analysis,Chinese dialect ol ogy
W ANG M aoli n,An O T Ana lysis of the d istr i buti on of na s a ls i n Guangzhou d i a lect and Be iji n g M anda2 r i n
This paper p resents an OT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 on of nasals in Guangzhou dialect and Beijing M andarin. There are the same three nasals f ound in the t w o dialects,[m],[n]and[ ].The three nasals can be at both onset and coda positi ons in Guangzhou dialect,while in M andarin,[m]can only be an onset and[n] can only be a coda,with[n]being either an onset or a coda.The distributi on of nasals in Guangzhou dialect can be adequately analyzed in the fra me work of traditi onal OT,while satisfact ory analysis of Beijing nasals can only be achieved in the way of comparative markedness(C M).C M is a ne w devel opment of OT,which p r o2 vides us with a more effective method for linguistic study.
Key words:nasal,Op ti m ality Theory,comparative markedness,Guangzhou D ialect,Beijing M andarin
ZHANG Rong and S O NG Rou,A recogn iti on stra tegy usi n g def i n i enda
Definienda are the words and phrases with definiti onal descri p ti ons.The fact that definienda lack the positi on infor mati on poses as a 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them.This paper p r oposes the method based on definiti on ex2 tracti on patterns,with the considerati on of context,the rule of part of s peech sequence filtering,different strat2 egies of word length and frequency p r ocessing t o non2nested and nested candidates.Experi m ents show satisfact o2 ry results.
Keywords:Chinese p r ocessing,aut omatic recogniti on,intelligent matching,definiendu m
本刊网址:htt p://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