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系病证
精品课件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 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生理特 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 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 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 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 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不 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精品课件
▪ 脑髓空虚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
惰思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 沉细弱。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 髓空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精品课件
本病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1.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 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 2.心功能不全 3.神经官能症
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精品课件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 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 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 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 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精品课件
▪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 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 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 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 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 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精品课件
历史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 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精品课件
▪ 宗气的生理功能 ▪ ①走息道,司呼吸: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
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 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 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 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 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 ②贯心脉,行气血:《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 “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 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 ③下丹田,资先天: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 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 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 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 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 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 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 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 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 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宁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湿毒,疫毒
耗伤心气心阳
心
悸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精品课件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精品课件
▪
精品课件
▪ (二)主神志
▪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
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精品课件
▪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 怵惕”
▪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 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精品课件
▪ 《灵枢 ·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 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 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 一代者,五藏无气。”
精品课件
心血瘀阻 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
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 代。
证候特点:以心脉血瘀而引起心痛为主要表现,可兼 见舌脉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气滞、寒凝等表现。
病机: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寒凝血瘀; 或久病阳虚,血运无力而致血瘀。
精品课件
▪ 脑脉受损: 主要脉症:突发性神智障碍,或伴有昏仆,偏瘫,抽
▪
▪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对应结脉。脉结 者生,代者死。
▪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
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
的。
▪
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
现代脉,那是心气失和,脉气不相顺接所致,其病不一定
严重。总之,代脉多是心气精绝品,课件心脏病的表现。
精品课件
1.体质虚弱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心失所养 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
失其温煦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
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心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悸
血虚至阴亏 年老体弱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精品课件
2.饮食劳倦
精品课件
▪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精神活 动异常。
▪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 痰火扰心: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干裂,苔
黄、脉滑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躁动烦热, 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或心烦多梦, 躁扰难寝。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宋代《济生方 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
精品课件
3.《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 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 丸;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 时止,痰因火动。
精品课件
▪ 治则
1.心脑病实证治疗,宜祛邪以损其 有余,兼用重 镇安神。
2.心脑病虚证治疗,宜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
3.心病宜兼见心肾不交,应宜滋阴降火,交通心 肾;心脾两虚,应补益心脾;心肺两虚,应补 益心肺。
精品课件
心悸 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胸痹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癫狂 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 痫病 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则为痫病 痴呆 髓海不足,心神失用,则为痴呆;
精品课件
▪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 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 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 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 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 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 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 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 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 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 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 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精品课件
总结
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
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 动的异常。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 的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等阻滞
精品课件
心脑病症的概念是指由于情志所伤, 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 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 病症。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精品课件
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暗耗阴血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职 生化之源不足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怒则伤肝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精品课件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证候特征:以心悸,胸痛兼见气虚阳虚症状为特征。
病机:先天禀赋薄弱,年老脏器虚衰,或久病体虚, 暴病伤阳耗气,导致心失温阳,引起心悸,胸痹心 痛,气短畏寒等。
精品课件
心阴虚 主要脉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口干
津少,面色无华,舌红或舌尖干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为主要见 证,伴有阴血亏虚表现。
4.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 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 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 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精品课件
5.《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仲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 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搐,常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脉涩,结代。
证候特征:为痰浊、瘀血损伤脑脉,以特发性神智障 碍为主要见证。
病机:年老体虚,情志、饮食、劳倦所伤,则气血逆 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导致突发甚至障碍或昏仆、 偏瘫等证。
精品课件
▪ 心阳虚 主要脉症:心悸不安,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
甚,伴有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淡苔薄,脉虚无 力或结代。
▪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 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 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 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 《素问 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 十至以上,是经气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精品课件
▪ 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生痰,或过 食肥甘厚腻,痰火内蕴,引起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
▪ 饮遏心阳 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尿少浮肿,脘痞泛呕,舌淡
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紧。
证候特征:以水饮内停,积于胸中,阻遏心阳为特征, 常兼见脾肾阳虚证候。
▪ 病机:疾病脾肾阳虚,津液输布失常,停痰伏饮积 于胸中,阻遏心阳,引起心悸等证。
精品课件
心 悸
精品课件
心悸的概念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 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精品课件
ຫໍສະໝຸດ Baidu
▪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 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精品课件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 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 之.”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 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生理特 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 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 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 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 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不 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精品课件
▪ 脑髓空虚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
惰思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 沉细弱。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 髓空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精品课件
本病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1.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 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 2.心功能不全 3.神经官能症
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精品课件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 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 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 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 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精品课件
▪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 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 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 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 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 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 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精品课件
历史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 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
精品课件
▪ 宗气的生理功能 ▪ ①走息道,司呼吸: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
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 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 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 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 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 ②贯心脉,行气血:《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 “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 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 ③下丹田,资先天: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 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 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 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 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 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 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 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 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 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宁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湿毒,疫毒
耗伤心气心阳
心
悸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精品课件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精品课件
▪
精品课件
▪ (二)主神志
▪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
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精品课件
▪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 怵惕”
▪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 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精品课件
▪ 《灵枢 ·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 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 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 一代者,五藏无气。”
精品课件
心血瘀阻 主要脉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有定处,如刺如
绞,口唇青紫,舌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 代。
证候特点:以心脉血瘀而引起心痛为主要表现,可兼 见舌脉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气滞、寒凝等表现。
病机: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寒凝血瘀; 或久病阳虚,血运无力而致血瘀。
精品课件
▪ 脑脉受损: 主要脉症:突发性神智障碍,或伴有昏仆,偏瘫,抽
▪
▪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复动。对应结脉。脉结 者生,代者死。
▪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
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
的。
▪
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
现代脉,那是心气失和,脉气不相顺接所致,其病不一定
严重。总之,代脉多是心气精绝品,课件心脏病的表现。
精品课件
1.体质虚弱
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
心失所养 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
失其温煦
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
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
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
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
心 气血不足 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 悸
血虚至阴亏 年老体弱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精品课件
2.饮食劳倦
精品课件
▪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精神活 动异常。
▪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 痰火扰心: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干裂,苔
黄、脉滑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躁动烦热, 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或心烦多梦, 躁扰难寝。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宋代《济生方 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
精品课件
3.《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 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 丸;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 时止,痰因火动。
精品课件
▪ 治则
1.心脑病实证治疗,宜祛邪以损其 有余,兼用重 镇安神。
2.心脑病虚证治疗,宜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
3.心病宜兼见心肾不交,应宜滋阴降火,交通心 肾;心脾两虚,应补益心脾;心肺两虚,应补 益心肺。
精品课件
心悸 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 胸痹 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 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 癫狂 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 痫病 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则为痫病 痴呆 髓海不足,心神失用,则为痴呆;
精品课件
▪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 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 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 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 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 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 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 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 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 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 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 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 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精品课件
总结
心的阴阳气血是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
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 动的异常。
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 的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等阻滞
精品课件
心脑病症的概念是指由于情志所伤, 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等, 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 病症。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精品课件
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暗耗阴血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职 生化之源不足
长期抑郁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怒则伤肝
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
精品课件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证候特征:以心悸,胸痛兼见气虚阳虚症状为特征。
病机:先天禀赋薄弱,年老脏器虚衰,或久病体虚, 暴病伤阳耗气,导致心失温阳,引起心悸,胸痹心 痛,气短畏寒等。
精品课件
心阴虚 主要脉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口干
津少,面色无华,舌红或舌尖干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为主要见 证,伴有阴血亏虚表现。
4.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 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 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 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精品课件
5.《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仲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 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搐,常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脉涩,结代。
证候特征:为痰浊、瘀血损伤脑脉,以特发性神智障 碍为主要见证。
病机:年老体虚,情志、饮食、劳倦所伤,则气血逆 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导致突发甚至障碍或昏仆、 偏瘫等证。
精品课件
▪ 心阳虚 主要脉症:心悸不安,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
甚,伴有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淡苔薄,脉虚无 力或结代。
▪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 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 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 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 《素问 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 十至以上,是经气不足,微见九十日死。”
▪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精品课件
▪ 病机: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生痰,或过 食肥甘厚腻,痰火内蕴,引起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
▪ 饮遏心阳 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尿少浮肿,脘痞泛呕,舌淡
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紧。
证候特征:以水饮内停,积于胸中,阻遏心阳为特征, 常兼见脾肾阳虚证候。
▪ 病机:疾病脾肾阳虚,津液输布失常,停痰伏饮积 于胸中,阻遏心阳,引起心悸等证。
精品课件
心 悸
精品课件
心悸的概念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 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精品课件
ຫໍສະໝຸດ Baidu
▪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 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精品课件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 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 之.”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