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

哲理诗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

一般世人推崇唐诗,贬低宋诗,倒是诗论界的共识最为评价公道: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选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金缕衣

细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

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表现其性情孤傲,格调清高。说的是蝉,实际上是诗人自况,寄哲思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中秋月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作者借助自然景象来阐释事物矛盾的复杂性:正如面对着眼前的中秋皓月,不能就说到处都是月明如镜一样,人间万事也从来都是因地而异,千变万化的。小诗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戏为六绝句(之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诗中说,对以"四杰"为代表的初唐时的文体,你们这些人用轻薄浮浅的语言讥讽不休。其实,这些讥笑者必将名字与身躯同时泯灭,而于"四杰"的诗文却丝毫无损,它们将如江河浩荡,万古长流!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规律性认识 .

浪淘沙词(选一)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人一生多次遭受谗言诬毁,艰苦备尝,终于得到洗雪,现出清白正直的人格。正如金子埋在沙砾之中,经过无限艰辛的千淘万漉,最后狂沙荡尽,始现真容。此诗乃诗人自况,同时也含有普遍的警喻意义。

放鱼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诗人给鱼放生,嘱咐说,要提防香饵的诱惑,见到它先就闭口;回到长江大河里也要善自藏身,警惕那漩涡激浪产生的倾覆之险。当然,也不可像长鲸那样总打算害人!说的是鱼,实际上句句都在教人,语意深沉,发人深省。

点额鱼

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鳍却返初。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李白诗:"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后因以点额喻仕途失意或应试落第。诗人说,没有跃过龙门的鱼,额触石壁而回,依旧是青鳍红尾,返本还初。(其实,也用不着懊丧,)化为龙以后,在天上要嘘云行雨,那也实在是辛苦无比,(还真不如嬉戏江中自由自在。)看来,化龙也未必就比当鱼强多少。诗中真情规劝,语重心长。大意是,你现在青云得步,再往高处攀升也不会有更多的路程了;可是,却要行事稳重,小心谨慎。表现了作者对少年得志的崔生的深切关怀,里面又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分水岭

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头两句写分水岭,高峰两侧,流泉各自东西流去。"呜咽","断肠",都是以拟人化手法,状写泉流分泻时的依恋情怀。三、四句陡然一转,说用不着伤感,以后还会在大海中相见的。说的是平常至极的现象,而其间的蕴涵却丰富、深刻。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秋丛--丛丛秋菊。陶家一~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以爱菊闻名。

诗人说他像陶渊明一样,在屋舍周围栽种下丛丛菊花,每日里绕篱赏菊,流连忘返,直到红日西斜。不是在群芳之中独对菊花有所偏爱,只因为在百花中菊花最后凋谢,此花开后更无他花。里面蕴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言浅情深,意蕴深邃。

蜀葵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诗中说,对于眼前的蜀葵实在是无可奈何,有的浅紫有的深红,开起花来足有几百朵。本来,它是可以和牡丹相媲美的,令人讨嫌之处只在于开得太多。咏物寄兴,富含哲理,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诗人本来是手托宝剑,却说成一条古时候的秋水向着我手心流,本来是临行时脱手相赠,却说成"泻赠",仿佛由诗人手上又流泻到朋友掌中,颇为形象,饶有诗味。诗眼在于最后的嘱咐,说不要为了细碎的私仇小怨而仗剑泄愤,言下之意是要用它去建立奇功伟业。大约与刘叉同时代的张祜,有一首《书愤》五绝,后两句说:"平生莫邪剑,不报小人仇",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送隐者一绝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前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后两句荡开一笔,由叙事转入议论,说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言下之意是,云林隐者与当朝显宦地位高低不同,看似有霄壤之别,可是,在老、死面前,却并无根本上的差异。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深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首句是说涓涓细流形成瀑布的曲折过程。次句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志行高远之意。第三句回到溪涧,照应首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意在展示一往无前的决心与信心,为第四句说的必将大有作为进行铺垫。全诗通过刻画瀑布的完整性格,来塑造一个有志者的形象,富有诗情理趣。

题汉高祖庙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诗的前两句就是针对项羽的这番话讲的。说他应该胸襟宽广,志在四方,乘胜追击,统一全国,不该眷恋故乡的城池。后两句以刘、项不同的举措加以对比:有"宅八荒"之志的刘邦,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另建与家乡一样的新丰;而"恋池隍"的项羽,到头来兵败身亡,又可尝能在故乡夸耀富贵呢!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触处明--触照之处一片光明。藏人带树--月中有吴刚和桂树。虚惆怅--空自感伤,这里含有没必要伤感的意思。诗中说,一轮满月自是令人欣喜,但面对初生暂缺的新月也不要为之怅惋,并非圆即有情而缺则无情。这不仅因为圆缺都在互变,新月总要变圆,而且,缺也有缺的情致,此即所谓"缺陷之美。

退居漫题(七首选一)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诗中写的是暮春光景。首句说,燕语呢喃,栖居梁上,曾经前来做客。次句说,春光烂漫,催着百花盛开,转眼又将纷纷谢去,与赏花人告别。二者一是已经过去的事物,一是即将过去的事物,总之,春光来去匆匆,令人感到惋惜。诗章如果就此为止,那实在是调子太低沉了。三、四两句陡然峰回路转,说不要愁着春天已过,眼看新的春天就将到来。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使人心胸为之豁然。

己亥岁(二首选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无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人说,江南水乡全都卷入了战争,老百姓无法得以安生。赶快行行好吧,可别再提封侯之事了,万堆骷髅造就了一将功成!古代战争以斩获首级之数计功,造成了无辜生民的残酷受戮。"一将功成万骨枯",词苦声酸,骇心刺目,乃一篇之警策。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深的意蕴。

涧松

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南园桃李诚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

这是一首涧底小松的赞歌。首句是说,小松长在山涧底部,生活条件恶劣,成长缓慢,"长劲条"极不容易。次句是说,因为长得又小又慢,所以遭到过路人的讥笑,说它这么长下去,哪年哪月才能直上青云呢!三、四两句陡转,说南园的桃李,花开似锦,倒是值得人们艳羡,可是,怎奈它一当春光老去,又要残花委地,复归于寂寥呢!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诗中说,云朵千形万态变化无穷,忽而藏身山坳,忽而倒影水中,忽而孤单一片,忽而叠叠重重,可是,到头来竟是空空,--眼看着遍地禾苗干枯欲死,它却在那里悠闲自在地幻作奇峰!诗是借题发挥,讥讽那般不解决实题,不关心民间疾苦,一味玩弄"花架子"的人。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人借咏小松,批评那种不重视新生事物,不注意发现和培养尚未崭露头角的"隐性"人材的现象。说,松树自小一头扎在深草里,而今渐渐地钻出了蓬蒿。人们不懂得再大的树也都起干毫末,只是对着凌云巨木才承认它高。形象鲜明,语句通俗易懂,但所揭示的哲理却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涉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眼前与长远等多方面的认识 .

沙上鹭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的诗。说水滨沙岸之上有一只白鹭,一边在沙洲上闲步,一边不住地鼓动着翅膀,发出嘹亮的鸣声。看得出它是不肯久居下游的,只是在等待着时机和条件。一旦风云得便,那它就会远举高飞的。

使风船

清淮直上水连天,坐看高帆后复前。自是乘风有迟速,不由人力爱争先。

诗人说,淮河水天无际,里面布满了风船。我看到,高帆片片,有后有前。自然是因为趁风行驶有快有慢,而不取决于驶船人要不要争先。诗中借助帆船行驶的日常现象,讲了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颇富理趣。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嘉裙年间进士。以散文著名,列在"唐宋八大家"里。解--懂得。这是一首讽喻诗,通过柳枝乱舞、飞絮颠狂的性格化描写,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诗中说,柳枝倚仗着东风的吹拂回黄转绿,作势张狂,它只懂得扬花吐絮,遮天蔽日,可哪里知道,还有严霜飞降,枯叶凋零那一天!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人们走山路都有类似的体会:"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因此,绝不能说下了岭就一马平川,再没有层峦叠嶂了,否则,你就会空欢喜一场。小诗表面是写山行中的感受,真实意义却是揭示生活中的哲理。正如崎岖的山路一样,生活中同样充满叠叠重重的艰难险阻,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盲目乐观和简单化。

闷歌行(十二首选一)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日,气力穷时会自休。

诗人说,面对着掀起了滔天巨浪的打头风,你不要愁,尽可一笑置之。近着说两天,远着说三天,保证平息下来,--风力刮乏之后,它会自动休止的。小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写的是如何看待大风阻舟,实际上,体现出作者处身逆境,旷怀达观,遇变不惊,信心充沛的坚强性格。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说,昨天夜里满江风浪,一蓑烟雨,如此江天如此夜,不免令人担心。可是,今天早上雨过天晴了,卷起帆篷一看,青山绿树依旧,风光秀美如常。一种化险为夷的欣慰之情,跃然纸上。诗中透过雨夜行舟的寻常经历,揭示出人生境遇的一种体悟,寓有浓厚的理趣。

七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未觉--没睡醒。池塘春草梦--做的是春天景色的梦,借喻春时。梧叶秋声--秋景,意谓到了秋天。这是一首劝学诗。首句说,年华易老而学问难成。这也就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次句紧承上句说,因此,一寸光阴也不能轻轻地放过。三、四两句形象地说,韶光过得飞快,转瞬暑往寒来:你枕上春草池塘的梦还没觉醒,外边的梧桐落叶已经送来了满地秋声。

咏缘竿伎

又被锣声送上竿,者番难似旧时难。劝君着脚须教稳,多少旁人冷眼看。

缘竿伎--杂技中爬竿的艺人。者番--这番。诗人说,一阵锣声又把你送上了高竿,我看这次比过去难上加难。奉劝你每一脚都要放稳,要知道无数人正在下面冷眼旁观。吟咏的是缘竿伎,实际是借题发挥,说给那些飞黄腾达、青云独步的人听,奉劝他们不要纵情无忌,忘乎所以。

长沙劝归

田家拼取一春忙,男力甾畲女课桑。陇上黄云机上雪,暂时辛苦乐时长。

甾畲(音资奢)--泛指耕作。甾,除草。畲,焚烧田地里的草木,以草木灰作肥料,这种耕作方法叫畲田。课桑--植桑养蚕,交纳课税。陇上黄云--指田间的麦海稻浪。机上雪--指织出的白布。诗中写了农家一春忙碌换取秋后丰收的成果,形象地讲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富有理趣。

登六和塔

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去卧林丘。

诗中说,多少年来常常从六和塔下经过,总以找不到理由攀登上去为憾。今天果真有机会爬上去了,可是往下一看,离地竞那么高,实在是太危险了,倒觉得不如回去安卧林泉为好。借登六和塔来讲身居高官显位所承受的风险,从日常生活细事入手,寄寓更深层次的意蕴。夜雨涨波高一尺,失却捣衣平正石。天明水落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

诗的大意是,夜间下雨,溪水涨高了一尺,一块平平正正的捣衣石丢失不见了,当时感到很惋惜。天亮后水落石出,依然如故,枉劳我费了一夜忧思。借日常生活现象讲事物变化规律,意在言外,富含理趣。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竹炉--即火炉,因炉外有竹篾做的套子,故名竹炉。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室内炉火熊熊,茶汤滚沸;窗前寒梅映月,一片凄清。这是景。但主要还是着眼于情:客来以茶当酒,主客围炉畅饮,是写情;窗前的月影、寒梅,也是景中见情。正是有了梅花,才使平常得很的月夜,充满了诗情画意,迥异寻常.

咏牡丹

枣花虽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只空枝。

唐人刘禹锡、罗隐,宋人梅尧臣都写过颂赞牡丹的诗,说是"花中第一品,天上见应难"。王溥却从讲求实用角度来加以讥刺:枣花非常细碎却能结成果实,桑叶特别柔嫩还可以养蚕吐丝;惟有牡丹大而无当,红红火火一阵子,到头来不成一事,只剩空枝。诗人当然不是专跟牡丹过不去,本意在于借助牡丹讥讽那些不务实际、徒尚虚华的人。

看叶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中写的是晚春景象:嫣红姹紫的繁花已经纷纷凋谢了,青草也失去了初绿时的芳香,这个时节倒是适合拄着拐杖朝着池塘走去。--其实,赏玩鲜花还不如观赏绿叶,那池塘边映着清波的枝叶扶疏的绿影,才真是称得上意味悠长哩!花红一刻,转眼成空,而绿叶所奉献给人们的美感却是较为长远的。诗篇饱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意兴悠然,令人回味无穷。梅花

着意寻春未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的大意是说,我爬遍了高山踏破了云,留心在意地去寻春,却始终没有见到春的踪影。回来后,偶尔手捻梅花鼻上嗅,呀,枝头的春意已经浓到十分!春在哪里?春不在岭头云外,不在遥远天边,它就在我们身旁、我们心里。正所谓:"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诗中寓有一种意蕴,一种禅机.

题画莱

青紫均沾雨露恩,一团生意淡中存。食前方丈傥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

这首诗是借题画以自励。头两句为叙写,说菜蔬无分高下、贵贱,都同沾化雨和甘露,它们的一团生气充分体现在淡泊之中。后两句是议论,先说不该追求过高、过分的享受;接上讲,要做到大节不亏,就必须耐得清贫,廉洁白守。

茶陵竹枝歌(十首选一)李东阳

溪上春流乱石多,劝郎慎勿浪轻过。莫道茶陵水清浅,年来平地亦风波。

首句写景,春溪水涨,乱石纵横。次句寄意,奉劝过河时要谨慎,切勿掉以轻心。三、四句进一步讲小心谨慎的原因:不要说这里溪流清浅,"年来平地亦风波",更何况是溪流呢!诗中凝结着作者深刻的社会人生体验。

绝句

因名为利苦奔驰,换得身疼气似丝。到此都寻参与术,名难将息利难医。

诗中说,争名逐利,苦苦奔驰,到头来换得个浑身疼痛,气弱如丝。到了这般时节,想起了寻参、术,吃补药,可是一切都晚了。名缰利锁并无回春之力,剩下来只能是悔恨无及。作者告诫人们,不应把名利看得过重。出语警拔,发人深省。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说,画眉鸟在山林间随意飞翔,鸣声宛转,悦耳动听。可是,当把它锁进精美、华贵的笼子里,再听它的鸣声,就觉得赶不上自在飞翔时那样动听了。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咏物诗,通过描述画眉鸟在笼中和林间鸣声的差异,表达对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怜愚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首句是说,一个人浑身能有多大本领,有多少精力。次句的意思是,学了一阵文,没有什么成果,又改弦更张,去挥戈就武。古人有"学书学剑两无成"的说法,此用其意。第三句讲,心情浮躁,耽于空想,总是没有着落。第四句说,面对明镜,白发盈头,到老了一事无成。作者规劝年轻人要早定志向,尽早明确奋斗目标,然后就脚踏实地地奋力实践,切忌心浮气躁,见异思迁,"脚踩几只船"。

暮春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翁格--字去非,清代诗人。

在古代文人中,每当看到春归花落,常常黯然伤怀,慨叹盛景不长,繁华难再。可是,翁格却从事物发展规律着眼,抱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说不要埋怨春天走的太早,转眼间风吹花落,只剩下几点残红。只要花树的根蒂还在,年年东风吹过,依旧会繁花满树,紫万红千。这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语言通俗,意蕴深邃。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岩石,任凭风吹雨打,不怕千磨万击的坚韧不拔的形象和性格,托寓自己立身坚定,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人格精神。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股"咬定"的劲头和"坚劲"的毅力,是难以"立根"、求成的。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样充溢着生命活力;只有米粒一样的小花,它也像牡丹那样开得坦然自在,并不心虚气馁。诗中创造了一个形体弱小、地位卑下,但颇有自信力,蓄志不凡的形象。作者另有一首咏青苔的小诲"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总之,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

《寂寞》

别因为寂寞而错爱,别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后悔》

别等到错过后才去后悔,别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确最清楚。

《机会》

人一生有许多的机会,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满足目前所拥有的。

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机会,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淡忘》

一个人受到感情的伤害,原本是可以慢慢淡忘的,

但如果心里一直念念不忘,就会使其所受的伤害,

永远难以痊愈。

-------------------------------------------------------------------------------------------------------------------------------------------------------------

《你的》

该是你的迟早都会是你的,

若不是你的即使强留也留不住。

-

《面对》

不想面对他离开,

逃避不是一个好方法,

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 《遗忘》

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遗忘,

那将是很痛苦的事,

别再自寻烦恼,

快把痛苦的事给忘了吧!

-------------------------------------------------------------------------------- 《伟大的爱》

学会了与人分享爱,

还必须学会不要紧捉着所爱不放,

最伟大的爱就是做些对所爱的人,

最有利的事,

即使那会令你心疼。

-------------------------------------------------------------------------------- 《报复》

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对方,

更不是毁掉自己,

而是要过的比他幸福和快乐。

-------------------------------------------------------------------------------- 《忽略》

人往往都只在乎别人是关心你,

却常常忽略自己,

是否也有关心别人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 一、导入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二、分说: (一)禅诗 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介绍】 艾青(1910.3.27-1996.5.5),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代表作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诗集有《大堰河》《火把》《向太阳》《欢呼集》《春天》等。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诗歌意象】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心意

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里,则表现了诗人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阅读练习】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品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艾青的《毛泽东》歌颂了毛主席。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习题1-哲理诗及答案解析

课题:哲理诗训练 一、语言表达题。 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1)陈璋,字。说明:(2分) (2)孙冠群,字。说明:(2分 2..(福建)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3分)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①写出浓浓春意,②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④,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②③④⑤ . 3..(安徽)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⑴,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⑵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⑴ ⑵ 4.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5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地平江阔气清温”再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6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5分) (3)下面诗词中与《过沙头》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哲理诗

诗歌鉴赏学案08.哲理诗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 一、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哲理诗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三哲理诗分类 (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按所写内容分类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曹操 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 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鉴赏哲理诗 (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 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高中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分值也越来大。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语文学科分数的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权重还将日益显现。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择的诗歌题材,主要以赠别怀人类、羁旅思乡类为多,偶尔涉及边塞征战类、咏史抒怀类的诗歌。从表达技巧上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极具特色的写景状物类诗歌。从表达的主旨来看,主要选择那些忧国忧民、人生感悟、思乡怀人等特点突出的诗歌。但是,为了真正发挥高考的选拔性作用,未来的选材完全可能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哲理诗。这不仅是因为哲理类诗歌睿智地洞照了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道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所必备的大智慧,而且这类诗同样不乏精巧的表达技巧。 哲理诗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地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所以,这类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一向为人们所传诵称引。高度关注这类

诗,尤其是对此类诗进行专题性复习,一定有助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哲理诗句的含义

哲理诗句的含义 【篇一:哲理诗句的含义】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 沉浑厚、、,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 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 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哲理诗古代哲理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圈子里,一山放过 一山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 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 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 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 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宋】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这 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 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 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 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 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哲理】此 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题西林壁》【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庐山真面目,。【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 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有哪些富有哲理意义的诗词?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有哪些富有哲理意义的诗词?富有内涵或者哲理意义的诗词有哪些?显示全部关注者269被浏览26369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37 个回答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哲理诗

哲理诗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一)题材特征 内涵: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二)说理形式 1.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即事说理:如何绍基的《诫子弟》;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3.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规律总结】

一、欣赏哲理诗的步骤: (一)字面解读 (二)哲理解读: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 “字面解读”到“哲理解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是由此及彼。 二、命题方式: 1.诗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三、解题范例: 过沙头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本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一)解答步骤: 1.明确是什么哲理; 2.具体分析哲理在诗句中是怎样体现的。 (2)参考答案: 第一步:本诗揭示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第二步:诗歌三四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说暗潮已经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哲理诗。答案

学习目标:熟悉几首哲理诗,并体会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导学内容: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一、学生阅读诗歌,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包含的哲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做个平凡的人,默默奉献,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价值。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 二、教师明确哲理诗及特点: 1、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2、示例分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三、概括古诗中包含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包含的哲理是: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 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四、仿写练习:读下面几首诗,指出其包含的哲理,然后仿写。 土(林希)仿写: 头发雨滴梅花 附着在大地上长在人的头上洒在湖面上开在陆游词里 你是土壤你能美容你增加一份清爽你只是愁苦的象征 沉浮在空间里落在人的肩上落在污水沟开在毛泽东诗中 你是尘埃你是垃圾你只会散发臭气你成了希望的路标 包含的哲理是: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 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教学目标 1、重点: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 2、难点: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欣赏哲理诗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的特点。 导入: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 今天,我们透过几首诗歌来进一步了解哲理诗。 教学步骤: 一、例诗学习 (一)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1、朗读诗歌并翻译 2、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3、哲理解读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喻体:优美的文章(生活体验) 4、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5、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运用的修辞:比喻 (二)《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哲理诗大全

哲理诗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哲理诗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汪国真哲理诗 汪国真·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英文哲理诗 An angel wrote: 一位天使这样说: Many people will walk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许多朋友进出你的生命, but only true friends will leave footprints in your heart.但是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心中留下脚印。 现代哲理诗 1耳朵:嘴,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嘴:不知道。耳朵:我告诉你,要少说多听。嘴:耳朵,我为什么有呼吸、接吻、吃喝、说话多种功能,而你只能听呢?耳朵:不知道。嘴:你听好了,是因为你高高在上。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 泰戈尔哲理诗《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泰戈尔(冰心译)90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

贡献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它空手回去。 席慕蓉哲理诗《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余光中哲理诗《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 席慕蓉哲理诗《初相遇》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毕东海《叮嘱女儿》 叮嘱女儿 (节选)(2004-04-30 09:12:22)毕东海(河北)《叮嘱女儿》是诗人毕东海用诗歌的形式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诗人说是送给女儿的“一把伞”,这把伞,不仅仅是为了女儿遮挡风雨,更多的是叮咛、嘱托、教诲和希望。 外国哲理诗 赫尔姆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人们有时会缺乏理智,逻辑混乱,唯我独尊;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爱他的。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即事抒怀、哲理诗、闺怨诗知识点及训练

即事抒怀诗 一、考点解读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采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哲理诗大全_哲理诗

哲理诗大全 汪国真哲理诗汪国真·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英文哲理诗 An angel wrote: 一位天使这样说: Many people will walk in and out of your life, 许多朋友进出你的生命,but only true friends will leave footprints in your heart.但是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心中留下脚印。 现代哲理诗 1耳朵:嘴,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嘴:不知道。耳朵:我告诉你,要少说多听。嘴:耳朵,我为什么有呼吸、接吻、吃喝、说话多种功能,而你只能听呢?耳朵:不知道。嘴:你听好了,是因为你高高在上。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 泰戈尔哲理诗《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泰戈尔(冰心译)90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1/ 4

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它空手回去。 席慕蓉哲理诗《无怨的青春》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余光中哲理诗《等你,在雨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 席慕蓉哲理诗《初相遇》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毕东海《叮嘱女儿》叮嘱女儿 (节选)(2004-04-30 09:12:22)毕东海(河北)《叮嘱女儿》是诗人毕东海用诗歌的形式写给女儿的一封“家书”。诗人说是送给女儿的“一把伞”,这把伞,不仅仅是为了女儿遮挡风雨,更多的是叮咛、嘱托、教诲和希望。 外国哲理诗赫尔姆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人们有时会缺乏理智,逻辑混乱,唯我独尊;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爱他的。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责你别有用心,谋取私利;但是不管怎样,还 是应该勤勉向上。如果你。功成名就。 2/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