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构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施计划
(讨论稿)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
旨在保障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包括健身设施、健身组织、
健身活动和健身服务等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
然选择。为加速提升我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按照《河南省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洛阳市全民健身实
施计划(2016-2020 年)》要求,现就构建我市全民健身公
共服务体系,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
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
市委、市政府“四
高一强一率先”目标和“9+2”工作布局,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
育权益为根本目标,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
会参与; 二是确保基本,突出普惠;三是因地制宜,重可持
续;四是供给改革,创新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体育”新
模式相结合,与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相结
合,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总体目标
和全面建设洛阳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到2019年,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
乡、均衡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设施布局、
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实现农村、城市社
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稳步提
高,市民基本体育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切实满足全市人民
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提升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
四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成城市区“10 分钟体育健身圈”,
县、乡、村“15 分钟体育健身圈”。
2、推动县级政府所在地“两场三馆”的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力争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超过1.8平方米。
3、建成“层次分明、门类齐全、覆盖城乡、充满活力”
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协会达到40个,每个县区体育协会
不少于15个,每个乡镇建成综合文体站,全市每2千人拥
有1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
4、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市级每年组织全民
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50次,县区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竞赛
与活动不少于15次。
5、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举办免费普及性健身知识
讲座;提升市级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完善市、县(市)
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每年免费提供体质测试人数不少于人
口总数的千分之三;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市社
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市每个全民健身活动
站点均有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
6、依靠“互联网+”,建成“智慧体育”平台,一是创
新健身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二是打造集“场地查询预
订、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教练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
健身服务,给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
1、强化政府供给。进一步加强市、县(区)政府两级
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
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认
真落实《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洛阳市文化广电新
闻出版局等部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
法的通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创新基层文化体育管理机制,增强乡镇(街道)体育
服务职能。结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文化体育
站(中心)建设,全市每个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的体育管
理人员不少于1人,巩固和提升体育为民服务的组织保障,
统筹资源,营造人人参与的健身和谐环境。
3、培育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引导、培育、扶持
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
织发展,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交
由社会组织承担。创新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规范有序发
展,严格执行年检等制度,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全市
所有县区实现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
协会和至少12个体育单项协会的全覆盖。
4、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
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
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
5、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拓宽公益性社会体育
指导员的发展渠道,加大在市、县级培训基地和市委党校的
培训规模。按照年度培训方案,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
继续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综合素
质。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完善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招募、服
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局属体育学校教练、
体育运动队、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到基层教、学、
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
(二)多层次布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根据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加快全民健身公共场地建
设,协调推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
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加快
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推进新建居住区按要求建设
体育场地,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打
造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
民健身设施网络和15分钟健身圈。
1、在中心城市区,一是推进城市一中心四河(洛阳市
体育中心、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体育设施建设:提升
和完善市体育中心的功能和环境;推动四河沿岸规划、增建
便民的体育设施,做好洛浦体育公园、老城体育公园等户外
运动主题公园建设。二是合理布局城市区社区及街道绿地体
育设施,提升和更新现有体育设施,创建一批设施完善、活
动丰富、服务优质的体育示范社区。
2、在县城,完善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
炭工程)功能,推进县级“两场三馆”建设(公共体育场、
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
合理布局多功能运动场和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其中,每
5-10万人设1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4000
平方米左右);每3-5万人设1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
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左右)。
3、加大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各乡镇、行
政村按《洛阳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设体
育设施,继续实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投入
和倾斜,支持和引导贫困、薄弱地区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
4、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
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
放率不低于70%。
(三)注重多元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
全民活动。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丰
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1、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优势品牌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
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一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一
乡(镇)一亮点、一村(社区)一项目的“四个一”精品带
动工程。继续做好节庆期间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突出办好
全民健身活动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进一步开展我市元旦长
跑、“牡丹杯”门球邀请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名人
围棋邀请赛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延伸赛事效
应,提高市民参与度。支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文化、
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国际国内影响和可
持续性的品牌赛事。
2、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经常举办
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搭建全民健身活
动展示平台,市、各县(市、区)每四年,镇(街道)每两
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民健身节。县区每年组织全民
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5次。乡镇(街道)每年组织全民
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全
民健身竞赛与活动不少于10次。
3、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创造
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育组织等新兴活
动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作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
健身操舞、广场舞、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
全民健身项目。积极扶持推广体现洛阳传统文化和地理人文
特征的太极拳、南无拳、健身气功、门球、柔力球、气排球、
抖空竹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4、加强部门联动,发挥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
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局、团市委、妇联、残联等单位的作
用,举办各类人群、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工
间操、广播操等日常体育锻炼活动。
5、组织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不
断满足市民观看高水平体育竞技和表演的精神文化需求,引
导市民积极参与健身,努力使健身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
(四)普及科学性,引导全民健身常态化专业化。
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性
指导,提高个人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形成遍布
城乡、科学有效、机动灵活的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网络。
1、实施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公共体育服
务人员轮训计划,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县(市、区)体育部
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举办普及性体育知识、健
身知识培训讲座,县区每年不少于4次,乡镇(街道)每年
不少于11次,通过培训让更多群众了解全民健身、懂得科
学健身的方法。
2、充实和完善洛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资库,鼓
励和支持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毕业
学生,充实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依托各类体育协会、体育
学校、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和继续教
育培训,提升体育社会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全市每
年培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800人,组织社会体育指
导员继续再培训不少于1200人。
3、提升洛阳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
并加大基层体质测试指导站投入,在全市所有县(市、区)
全面开展公益性体质健康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工作,使
受测群众及时了解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并开具针对性
强、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每年全市监测人数不少于人口总
数的千分之三。
(五)融合智慧化,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
针对全民健身项目特征,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现
数据采集统计、政府管理等功能目标。运用手机客户端、电
脑客户端等将全民健身工作多维度连接,不断提升公共体育
服务科学化水平,促使全民健身与社会融合发展。重点做好
“洛阳全民健身云平台”服务终端系统的开发和运营,通过
健身场地查询预订、体育器材管理巡修、体育组织管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