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星巴克的企业管理最全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知识)星巴克的企业

管理

星巴克的企业管理秘密

每当你见见壹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

星巴克的秘密

1985年以40万美元种子资金起步;1992年6月经过四轮私募后登陆纳斯达克,融资2900万美元;从此年均销售额增长20%、利润增长30%之上,股价上涨超过三十倍,原始投资获利数百倍……

按照流行的观点,如此业绩只能属于神秘而幸运的高科技企业。它们能够凭借专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资本的呵护下享受持续盈利的扩张。

然而,创造出这样业绩的星巴克(STARBUCKS)不是什么高科技企业,它只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加工厂和著名品牌。和软件X公司相比,咖啡店生意就像老掉牙的手工作坊。说得好听壹点,是“伟大传统的继承者”。

1982年的时候星巴克有五家店铺,是壹个推广优质咖啡豆的“殿堂”。这壹年“殿堂”遇到了“真命天子”——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正式加入,负责市场营销和开拓。

霍华德·舒尔茨在意大利感受过浓缩咖啡吧的魅力,壹心转型、扩张,和投资者意见不合后自立门户,取得了运营咖啡店的经验。1987年,羽翼渐丰的舒尔茨集资收购了星巴克,任首席执行总裁,从此把星巴克推向全球。二十年来,门槛不高的星巴克咖啡店保持了工业化标准和品牌形象,创造了“垂直整合企业”的传奇。

和IBM那样的垂直整合企业不同,星巴克是“透明”的,没有保护自己的专利和秘方。

开店?是的。谁都能够开壹家采用“重烘焙加工”的咖啡店,和其“平等竞争”——想象壹下秘方被公开的肯德基、可口可乐吧;

原料?优质咖啡豆的供应无法垄断;何况,咖啡豆的加工工艺十分传

统,这使得远离产地的店铺难以保证风味,连锁运营面临统壹质量标准的挑战。虽有改良设计的加工机器和包装,但对咖啡的评价仍得取决于全球各国用户微妙的口感。

星巴克成功了,成功背后有什么秘密?

富有洞见的领袖,团结互补的管理团队,尊重客户、合作伙伴,精细的产品、服务标准……很好,这些都是事实,但且非星巴克的“专利”。“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值得关注的是:除此以外,舒尔茨仍做对了什么?

直接融资而不举债

在执掌星巴克的二十年里,舒尔茨先后拒绝了若干人们习以为常而又难以抵制的诱惑。他对某些“常识”说“不”,且反其道而行之,哪怕“绕远路”也在所不惜。他的做法当下被认为是“睿智”、“主流”,但当时且非如此。

“听从自己的心灵,即使遭人讥笑也无所顾忌。”舒尔茨是个有独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怪人”,他的主张是:“不要害怕和传统智慧抵牾”。

这个犹太人不怕摊薄自己的股票份额,宁可出售股票筹钱也不举债扩张;他不愿意在员工身上省钱,也很少打广告;有机会发“特许财”的时候不心动,跟他谈合作搞多元化运营十有八九会碰壁——除非你的企业和他的壹样优秀。

早在1984年星巴克举债(债务和股值的比率是六比壹)收购另壹家咖啡豆商铺的时候,当时只是市场经理的舒尔茨就对这种缚住手脚的扩张方式很不感冒。背上包袱之后,星巴克果然陷入了债务危机,工会也介入其中,闹得人心涣散,仍影响了新业务的尝试。

“举债创办X公司且非最佳方式。许多搞企业的喜欢从银行借钱,因为这会让他们有全权掌控大局的感觉,而通过出售股票来筹集资金,会使个人对于整个运作失去控制力。”目睹了管理层和雇员间的信任发生断裂,舒尔茨对“举债”颇不以为然,“我相信对于企业运营者来说,维持掌控力的最好方式是以运营绩效来

取悦各大股东,他自己的份额哪怕在50%以下也没关系。这比背上沉重

债务的危险要有利得多,大肆举债限制了未来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

由于零售业是壹个资金密集型企业,不愿举债导的舒尔茨转而采用了入股或卖股票的筹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股份、期权乃至董事会席位,直至1992年上市。

早期筹钱的那段时间,舒尔茨跟242个人谈过,其中有217人说“不”。某种意义上说,星巴克是先苦后甜,在高速发展中避开了举债扩张、争吵、分裂的“暗礁”。“每筹募壹次资金,我的股权就被稀释壹次,”舒尔茨后来不无骄傲地表示,“今天我仍保有领导头衔,且非我握有高比例的股票,而是靠着我的理念和承诺,不断为股东创造利润。”

节约成本而不克扣员工

星巴克的历史是关于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建立壹个X公司的故事。

“星巴克完全不同于我父亲曾工作过的那种X公司”。舒尔茨在自传中写道,“X 公司在保证股东长久赢利的同时,不必牺牲它的以尊严对待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舒尔茨是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廉租公房里长大的。7岁时,父亲在工作时摔断了脚踝,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伤赔偿。晚上响起电话铃声,母亲就让舒尔茨去接,

对要账的说:“父母都不在家”。“他(父亲)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舒尔茨暗暗发誓,“倘若我有出头的壹天,我壹定不让别人沦落到这种地步。”

艰难岁月对舒尔茨的价值观有直接的影响。1988年父亲过世前壹天他赶回纽约,“他(父亲)眼睛里的剧痛神色使我理解了多年来他为我们辛劳付出的重要意义,而当下那么多像他那样的人要依靠我了。”星巴克像是父亲留下的遗产,舒尔茨决心着手建立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像家庭成员那样的忠诚。这种古老的关系对家庭作坊来说是天性,但在大工业时代显得十分另类。

众所周知,零售业和餐饮业的雇员收入低于其他行业,福利也很差。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压力下,企业压缩成本、解雇员工总是被华尔街叫好。舒尔茨决定违背常规——在尚未赢利的情况下不削减福利待遇,反而承担了飞涨的医疗保险开支,提供慷慨的壹揽子福利待遇,医保覆盖了疾病预防、意外事故、心理健康、化学品接触、视力和牙齿。

在星巴克,员工被称为“合伙人”。除了这个头衔以外,所有员工仍能得到涉及面很宽的医疗保险。1988年,星巴克是第壹家为临时工提供完善医疗保健的私营企业;1991年,通过“咖啡豆股票”,星巴克把员工变成了拥有股东期权的合伙人。在这点上,星巴克倒是有壹点高科技企业的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