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井》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盲井》引发的思考
人是一种带有很大的私心的动物,自私的天性总是驱动着人们去最大限度地追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的最高利益,正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观念的极大差异所以才有了社会中那么多不法的行为。
《盲井》这部电影的叙事线索就是人对金钱的贪婪的追求。生活在矿区并匿迹于矿区的两个闲人(无业游民),利用帮人找工作,将他们的每一位谋害目标的身份变成自己的亲属,然后制造“意外”煤矿事故从中敲诈勒索,但是在一次面对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时候,其中一位的心态发生了转变,结果两人双双丧命于自己熟悉的“意外”事故中。
一、对《盲井》中电影艺术手法的评析
这是一部用纪实风格拍摄的故事影片,“故事影片”是以讲述一个故事为主干内容的影片,因此它必然与文学和戏剧密切相关。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它是一部剧情片;从美学样式上看,它是一部悲剧片;从剧本来源看,它是一部改编片。
在剧本的构成上,它采用了顺叙式的叙事结构,完全按照事态的发展来组合剧情,故事的开头便直接从煤井事故的制造入手,进而引出新的谋害目标,并一步一步地实施他们的害人方案;单线贯穿型情节结构,骗取打工者的信任并将其带到预设的作案现场实施预定计划就是整个故事的情节线索;善恶明辨式的人物结构,丧尽天良的无业游民,奸猾的矿主,纯朴善良的打工少年,善良的矿区女工,堕落世俗的卖淫女子,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鲜明;纪实式美学结构,以再现的手法进行影片的制作,是《盲井》的一大特色,故事似乎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再现。
《盲井》的导演李杨是一位旅德华人,按照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来看,李杨是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第六代”或许是一处被自身和制片人、理论家争相命名、阐释却又难以定位的话语场。“第六代”创作活动和对它的阐释努力表现了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诸多经济和政治特征。同时,对它的命名与指认本身,即是热闹而繁复的文化现实的一种,这种命名和阐释与他们的创作活动有很近似的重要性。对80年代的思想和艺术氛围,有学者简略地将之归纳为:思想上的人道主义、艺术营养的现代主义、在压制和清除中初步成长的商业文化。在第六代的许多的创作中,对于题材的选择,对于现实的关注,“第六代”已从“摇滚青年”
等带自传性的人物身上,扩展到对更边缘和弱势人群的注意以及更为对被遮蔽的社会现实触及。就象《盲井》这部电影,这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它反映出来的却是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诚如电影的名字,不仅这是一个个的黒井,而且人们的心灵上也有着种种的盲区,社会体制中更是有着种种的漏洞。
李杨导演之前的作品均为纪录片,所以他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当的纯熟,对于这部影片,拍摄是在开封完成的,工作人员亲身深入到煤井之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完成拍摄计划。场景的选择并没有做太多刻意的安排,无论是矿井,开封的大街小巷还是违法经营的休闲场所,都选择了真实场景。李杨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其有机地加以布局,使其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阴暗和晦涩是影片的主要背景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发生的,这就在无形之中奠定了这部影片的悲剧效果,环境给人以压抑感,电影的艺术效果也正是要在极度的沉闷与压抑之中给人以惊醒和思考。
电影语言的特色。方言的运用,更是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尽管这样做在国际影片交
流中,将会受到文化贴现的影响,但是他还是大胆地采用了这种纪实的风格。话语的“蕴藉”属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小红和凤鸣的多次对话镜头都是那么的简单,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那样的耐人寻味。
长镜头的大胆运用。长镜头是“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凤鸣被带去按摩的时候,和三陪女小红在房间里的场景也是长镜头的典型运用,
细节恰到好处的插入。对于歌厅中“小姐”对歌曲的戏唱,很好地反映了当是的社会意识形态;当元凤鸣在邮局向家里寄钱的时候,那个曾经和他一起的妓女就像朋友一样镇定地打招呼,拍他的背。——这轻轻地一拍,胜过多少豪华的电影语言?有多少艰辛都在这轻轻一拍中突兀出来?
传神的“画面灵魂”。西方影视所谓的“画面灵魂”犹如中国文论中所谓的“象外之象”。“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物象;后一个“象”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和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有密切联系。司空图认为诗歌形象上具备“象外之象”的特点,便可以产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看《盲井》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目击证人的感觉,就仿佛是身临其境。
但是我认为这一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他的剧情编排的跳跃性,故事就是事件的偶然的结果,
二、对《盲井》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探讨
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必须先从《盲井》的影片定性问题入手。从理论上说,给一个事物作出关于它本体的界定,必须要能指出唯一属于它的本质属性才是科学的和令人信服的。
对于任何一位看过《盲井》的观众来说,都不可否认这
是一部极具批判性和教育性的影片,在前面我已经提到,第六代导演更多的关注边缘和弱势人群以及被遮蔽的社会现实。当然在这部影片中涉及到很多的社会生活的阴暗面。
最为直接的当然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法律意识和观念的淡薄。两个骗子(亦或称之为凶手)之所以敢如此行凶,首先在于他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不存在“社会危害性”这样的概念,从而在金钱的驱动下屡屡产生作案的动机,影片中并没有确切地界定他们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们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极为低下这一点又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也只是这样的群体的一个代表罢了,从他们所借以隐饰身份的矿工的角度说,他们的法律意识也是不高的,因为这两个凶手可以得手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他们和矿主所签订的违法的劳动协议。
影片也大胆地揭露了中国煤业体制中官商勾结的现实,这部电影拍摄于2002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煤官”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在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矿主更是毫不掩饰地揭露自己的特殊关系网络,“我在公安局里也是有人的”。许多的行政干部以煤矿入股的名义,包庇煤矿主的违章甚至是非法生产,从中获取暴利,以至于煤矿事故屡屡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演很敏锐地抓住了种现状,并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