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影评

合集下载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老师播放《盲井》之前,夸奖了这部影片,说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不过,在中国内地不可以播放。

当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影片?为什么会被禁播呢?当看过之后才明白,电影竟然可以这么的刻骨。

片子一开始,就是阴暗的天气,暗暗的天空,黑色的煤炭,当然还有在被煤炭沾染的躯体下黑色的心……看到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在未知的恐惧中猜测着。

矿工在井下工作,条件很差,但,工人们彼此协作,让人感觉底层人们的团结。

但,当看到宋金明和唐朝阳合伙谋害了矿工时,才猛然一惊,原来人性是这么的卑劣,矿工的尸体扔在水里,像丢垃圾一样把一个人的生命给抛弃了,而在数分钟之前,还和他亲如兄弟。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震惊,难道,在人性和金钱之中,人们这么轻易的抛弃了人性吗?!宋和唐一起依靠这样把矿工假扮成亲戚,然后再谋害赚钱,他们一次次得手,已经让两人丧尽天良。

可是,他们这样赚着黑心钱,却想给家人,给孩子多送点生活费,这样的对比,又让人反思。

人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们这么忙碌的赚钱又为了什么?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佩服导演李杨把人性刻画的这样的反差,但又不得不存在。

以前不知道李杨到底是谁,但,看了这部片子后,我觉得,李杨的这种半记录片的影片,才能发人深思,让人有思考!也许,在如今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喜剧和一些没有任何营养的烂片充斥,真正的社会现实,我们却看不到。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来叫醒世人,社会并不是这么的美好,我们还要做好多。

影片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还在持续的发生。

《盲井》的盲,不仅仅说的是这件事,还说了人们的心是盲的,眼是盲的,社会是盲的。

人们为了金钱,泯灭人性,不择手段,但仅仅是为了家人,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光明的地方,但,对别人生命的冷漠,却把人性这样抽象的东西刻画的很生动。

在贫穷和生活的压力下,宋金明和唐朝阳都变成了杀人犯,并且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伦耻,他们假扮成元姓矿工的家属,悲悲戚戚地跟矿主要钱,低三下四让人觉得可怜,却在得手以后把矿工的骨灰盒随意地丢弃。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盲井在200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色彩绚烂华丽的《英雄》举世瞩目,小制作、具有纪实风格的《盲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盲井》却成为黑马摘得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即便如此,在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灿烂的光环下,同样的独立制作地下电影、同样的关注边缘群体,李杨并不显眼,但是大浪淘沙,他像是沉默时代里的一只顽固的眼睛,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不会被遗忘。

其处女作《盲井》以及后来一脉相承的《盲山》都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深深刺痛了每个人,这种心痛和窒息感虽令人不乐于接受和重温,但由此带来的震撼和悸动却刻骨铭心。

《盲井》改编自刘庆邦于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中篇小说《神木》,主要讲述了进城打工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专门诱骗人到偏远的私人小煤窑去打工,然后将其杀死在井底,制造井下意外,再冒充死者家属榨取矿主的钱财。

纯真善良的中学生元鸣凤的出现使得宋金明动了恻隐之心,宋金明和唐朝阳产生矛盾最后在井下同归于尽。

小说中的“神木”指由树木变成的煤,木是煤的魂,树木老得变成了神木,这带有一种神圣感和宿命感。

李杨将其改成“盲井”,其中“井”既是实指矿井,也是虚指人性之井,而“盲”在此意指黑暗,也寓意深刻,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从拍摄手法来讲,对比手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极其广泛,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使对立双方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深化主题思想。

影片中唐、宋为了金钱而陷入人性堕落的漩涡中,宋残存的人性被慢慢点燃,始终处于善恶间摇摆,与唐越陷越深已完全站在恶的一边形成鲜明的对比,实现人性迷失后救赎艰难的人性批判。

元的出现令宋金明漆黑如墨的内心照进一丝光亮,既是宋人性复苏的转折点又是宋、唐的对比由和缓到冲突的转折点。

元出现前,宋金明人性的一面体现在关心家人尤其是上学的儿子上。

宋打电话回家反复叮嘱把钱放好,让儿子好好学习,而唐却跟家人无话可说;唐想花五块钱看电影,宋却舍不得;宋在嫖娼时感到紧张内疚,充满负罪感,唐却安之若素;唐说如果有一百万也去开个煤窑,当个窑主过过瘾,而宋却一心想着把所有的钱留给儿子上学用。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

盲井,盲了心,盲了人性----------浅评电影《盲井》“二叔要有啥对不住你的地方,你可别怪二叔!”一句平实的话语中满是愧疚、无奈与决绝的勇气。

《盲井》是根据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而成。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李杨用与之后的作品《盲山》一样的纪实性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了“人性”。

本片是导演李杨的处女作,但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主题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所以她从地下电影的束缚中走向了正大光明的舞台,曾因提及“矿难”这个敏感的话题而被禁,如今也因这个话题而被解禁。

都是为了生活,只是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唐朝阳和宋金明为了孩子,为了家,不惜选择伤害别人来挣钱,辗转在各个城市,而那一天,他们遇到了元凤鸣------一个因为没有学费,而外出打工替自己妹妹挣学费的孩子,十六岁的他坚信自己能靠自己的双手供妹妹上学,能找到外出半年杳无音信的爸爸,但命运的轨道再他们三人相遇的那一刻似乎偏离了……影片的开头,在黑屏中出现了一抹亮光,镜头向后拉,那抹亮光越来越小,似乎在预示着人性光亮的一面离我们越来越远,黑暗统治了我们的心。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黑暗中的电筒的光芒,前几次的亮光都是一队排列的,暗示我们所有人都是安全的,而最后一次,在那一列电筒光中,有一簇在快速地向前闪动着,那不断晃动的光亮让观众看到了人物心中的惊慌失措和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每一次井下的黑暗后都是出井时那刺目得让人晕眩的太阳光,一黑一亮,对比鲜明,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给人心理一种很强的刺激感,与片名《盲井》相照应。

而影片以黑色为基调,更能衬托“盲井”中的“盲”字。

在第一幕矿窑出事,厂长出现时,导演用了一个摇镜头,非常好地晃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惊慌和不安。

与第二次出事时厂长的冷静相对比,更能体现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也许,命运就是如此,对好人的奖励,对坏人的惩罚都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巧合中成就的。

第一次死人后,当宋金明提及死人名字时,唐朝阳说:“谁记他妈的名字,好像他妈的姓元的。

电影《盲井》影评

电影《盲井》影评

电影《盲井》影评《盲井》是李杨执导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矿区的故事,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宋金明和唐朝阳靠害人赚钱,他们先是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他们一次次得手,金钱似乎已经让两人的丧尽了天良……但在一个小男孩元凤鸣成为他们的目标之后,其中一个谋杀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最后阴差阳错在一次事故中死在深深的矿井下。

影片主题:整个影片到处是黑到骨子里的煤炭堆。

本身就给人一种黑暗人性的强烈视觉印象。

还有晃动的镜头不经意地扫过唐和宋的脸,那种毫不做作的表情就在画面的角落里悄悄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这些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忽略的小细节,往往出现在镜头的运动中,或者远景的一片模糊里面。

在井下,杀人,制造假象,骗来抚恤金。

沉重的铁镐,冰冷的尸体,换来的是一叠带着血腥味的钱。

然后用这钱买欢,把其余的寄回家给孩子当学费,给老婆做生活费。

生活的苦难,人性的丑恶,磨灭了对生命的敬畏。

在唐朝云和宋金明眼中,没有生命,只有钱。

“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

人,只是用来换钱的工具。

影片人物分析:唐朝阳:他始终是“办掉”元凤鸣的行动催促者。

诚然,他也像宋金明一样关注着元凤鸣。

可是,他总是在发现自己内心起了怜悯之后便迅速地扼杀这种情感:不断地提醒宋金明“该动手了”,激将宋金明“你不会是同情那娃啦?”,在看到宋金明给失学孩子捐钱时“谁知道是真地还是假?”一路上,他也感叹自己的日子,可都很短暂。

和宋金明相比,唐朝阳身上更多的是现实的东西。

两个人的目的都很明显“还不是为了家里娃和娃他妈?”但是,宋金明显然多了些联系自身的同情。

“谁挡了我的财路,谁就要死”,唐朝云的信念简单而残忍。

所以,他会对只有十几岁的凤鸣下手,当宋金明不忍杀凤鸣而流露出犹豫、无奈、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冷不丁的将榔头对准同伴,毫不留情。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

电影盲井观后感影评《盲井》是一部由王双宝、王宝强和李易祥等主演的剧情犯罪电影,影片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从小到大,看的影片可谓汗牛充栋了,个人认为,现在的电影良心制作的少,炫技的多。

有的人唱个歌,咬着舌头在念,以为是新发现。

姑且叫特色吧,听一遍,如同吃咸菜,刺激一下胃口,吃多了就感觉恶心了。

现在的电影也是一样,各种特效流光溢彩,除了博人眼球外,实质内容空乏的很,表达的意思无聊之至,毫无思想深度可言。

真正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影片和制片人,实在是太少了,少的跟个熊猫似的。

而《盲井》就其中的熊猫了吧。

教育一个人,拯救一个社会,只有正面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须知反面教材的意义——一次伤痛终生难忘,告子告孙,下不再犯。

英文字母“Z”,你可以将它看作人生的某种必然,它代表着转折——再转折。

这是一种轮回的象征,平静的——尖锐的——恢复平静。

放在电影里,也可以将它解释为表象的喻意、深层的喻意以及真实的喻意。

或者,没有一部电影能象《盲井》一样如此坚决地在“Z”字上行走。

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束,从大的立意到小的细节,导演李杨用大大小小的“Z”字组成了《盲井》。

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书写“Z”。

书写“Z”的第一笔,平淡的真实的描述,李杨用了大量的井下镜头叙述矿井的本质,那就是——没完没了的黑暗。

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糙的看得见的黑暗(Z的第一横);矿工元的突然死亡将观众带入到想得到的黑暗(Z的第二画/),矿长用三万人民币便解决了一个普通矿工的死亡事故;真实的黑暗(Z的最后一横)在矿工元的“哥哥”离开矿井后突现出来,矿工元的死亡实际上是一场有预谋的杀戮,他不幸成为“矿工”唐朝阳及同伙宋金明吞吃的对象,他的死亡为他们带来三万元的收益。

如果说影片开头的“Z”鲜明而又刺目,那么紧接的“Z”则在荒诞的喜剧氛围中将讽刺推向了高潮。

唐朝阳与宋金明分完钱后在卡拉OK里高唱“社会主义好”,妓女们则告诉他们这歌早就改词了,并向唐与宋演绎了新版“社会主义”。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宋金明的人性分析盲井是一部客观描述矿井、矿难现状的影片。

该影片是由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拍摄而成的,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现状,是一部写实的影片,其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性的缺点,特别是宋金明。

宋金明的人格处在矛盾之中,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影片的开始就是一场阴谋的终结,亦或是另一场阴谋的开始!在这一场阴谋中,宋金明扮演的是中介劝说者,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他是帮凶,我想他只是一个帮助矿主劝说老实的农民工——唐朝阳,然后从矿主那里获得一些回报——2000元,总之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贪图小便宜的农民工,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人。

但是当我听了唐朝阳与宋金明在房间的对话,我就明白了他也是这一起预谋已久的杀人案件的共犯,是一个没有任何同情心可言,但是却是一个关心家人,为了家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当唐朝阳打算把元凤鸣作为下一个被害者的时候,宋金明一开始比较同情这么一个小孩——爹爹打工挣钱,半年没有回家,因为没钱交学费,因而一方面出来寻找爹爹,另一方面打工挣钱帮助妹妹交学费。

这让他想起了他自己的孩子,要是哪一天自己出了什么事,那他的孩子又会怎么做呢?这样情景的反应,让他对未成年的元凤鸣下手是在有点于心不忍。

但是当唐朝阳对他说:“你现在同情他,那谁来同情我们啊?”,仅仅这样的一句话,让他想了好多,面对利益,想起自己的家人,他心性的天平发生了偏转,于是另一起杀人案件在蠢蠢欲动,元凤鸣也改名为宋凤鸣。

他心里的挣扎本就是一种矛盾的相互争斗,只是此时亲情处于同情心之上。

当宋金明和唐朝阳带着宋凤鸣去街上逛街时,宋凤鸣发现一个跟他差不多的,也是一个没钱读书的小孩在街上乞讨时,想起自己的处境,不免有点同情与他,于是宋凤鸣就向宋金明借钱,但是当宋金明知道那是一个没钱交学费的小孩时,他自己也就拿出钱捐给了那个小孩。

这就是他同情心的表现,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亲情的贪图钱财的无情人。

当宋金明看到宋凤鸣的照片时,有点激动。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盲井》这部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刺进社会黑暗的角落,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丑恶与无奈。

电影里的那两个矿工,唐朝阳和宋金明,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这俩家伙,为了那点昧心钱,居然能想出那么狠毒的招数,把活生生的人骗到矿井下,然后制造“矿难”,以此来讹诈矿主的赔偿款。

他们的心咋就那么黑呢!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是他们带着那个叫元凤鸣的孩子,第一次走进矿井的时候。

矿井里黑黢黢的,只有头顶的矿灯发出那一点点微弱的光。

四周弥漫着灰尘,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在微微颤抖,仿佛随时都会塌陷下去。

元凤鸣那孩子,一脸的懵懂和害怕,紧紧跟在唐朝阳和宋金明身后。

而这两个坏蛋,却一脸的无所谓,还在那有说有笑,盘算着他们的阴谋。

唐朝阳那副嘴脸,一看就是个狠角色。

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凶狠和贪婪,好像在他眼里,人命根本就不值一提。

宋金明呢,稍微有点良心未泯,但也架不住金钱的诱惑,跟着唐朝阳一起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

再说元凤鸣,这孩子太可怜了。

本来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村娃,想出来打工挣点钱,供妹妹上学。

结果却掉进了这两个恶魔设的陷阱。

他那单纯的眼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样子,和唐朝阳、宋金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里的矿井,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工人们住在简陋的棚子里,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干活。

而矿主们呢,只关心能不能挖出煤来,赚大钱,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

一旦出了事,就想着花钱摆平,息事宁人。

当唐朝阳和宋金明准备对元凤鸣下手的那一段,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我真的特别担心这孩子就这么没了。

还好,最后宋金明那一点点尚未泯灭的良知被元凤鸣给唤醒了,他没有让唐朝阳得逞。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世上咋会有这么坏的人呢?为了钱,真的什么都干得出来。

可同时,我也为元凤鸣感到庆幸,他最终逃过了一劫。

想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美好的,但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黑暗角落。

盲井观后感3000字

盲井观后感3000字

盲井观后感3000字《盲井》是导演李杨的作品之一,该片于2003年上映,以表现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为主题。

影片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极限、欲望的膨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观后感中,我对电影的情节、角色形象以及导演的手法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和思考。

首先,电影以一个偏远的农村为背景,揭示了农村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通过描述一个年轻女孩在乡村煤矿拾炭为生的艰辛处境,电影向观众展现了贫穷和剥削的残酷现实。

在这个困境中,人们为了生活和利益不得不忍受各种压迫和苦难。

残酷的黑暗现实使得人们的道德边界变得模糊,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灭亡。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被迫拾炭为生,为了摆脱贫困选择了出卖他人,成为了矿主的听差。

她沉默寡言而又坚韧,面对贫穷和不公不断挣扎。

她的形象代表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无数农民工,他们沉默地承受着压迫与剥削,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鸿沟。

另外,导演的手法也令人深思。

他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和静音片段,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抒情的方式强化了电影的氛围,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

此外,导演也注重对细节的描绘,例如拍摄主人公从井底的镜头,传达了人们渴望逃离黑暗境地的渴望。

这些手法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性,更引起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电影让我思考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在片中,权力是导致人性的堕落和扭曲的根源之一。

主人公为了谋求生存和改变命运,不得不妥协和出卖他人。

而当人们掌握了权力,他们内心的欲望就容易膨胀起来。

尤其当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和欺骗深入人心时,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最初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最后,电影还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力量。

尽管主人公最终选择反抗,但是她的个人努力的局限性也变得显而易见。

她的反抗在整个社会系统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改变。

通过这个角度,电影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农村的黑暗和社会的冷漠。

综上所述,《盲井》是一部批判现实、抒发情感以及思考人性的优秀作品。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

盲井的观后感《盲井》这部电影,就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里展现的那个黑暗、残酷又充满无奈的世界,真的让我感到震撼和痛心。

故事围绕着煤矿里的杀人骗局展开,那些人为了钱,竟然能如此丧心病狂,把人命当作赚钱的工具,这实在是让人脊背发凉。

就说电影中的那两个主角,唐朝阳和宋金明,他们表面上和那些打工者称兄道弟,背地里却谋划着如何把人害死在井下,然后冒充亲属骗取赔偿。

这种两面三刀的行径,真的是把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骗来的那个叫元凤鸣的孩子。

元凤鸣单纯、善良,还带着一股农村孩子特有的质朴和懵懂。

他刚刚走出农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

他那青涩的脸庞和迷茫的眼神,让人看了就心疼。

记得有一个场景,元凤鸣第一次下井干活,他紧张得要命,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唐朝阳和宋金明在旁边不停地催促和责骂,他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干。

井下又黑又闷,只有头顶的矿灯发出微弱的光。

元凤鸣的呼吸声在安静的井下显得格外沉重,他的汗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砸在地上的煤灰上,瞬间就消失不见。

他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小兔子,让人忍不住想要保护他。

还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在宿舍里吃饭。

元凤鸣默默地吃着自己碗里的饭菜,眼神时不时地瞟向唐朝阳和宋金明。

唐朝阳和宋金明则一边吃一边商量着他们的阴谋,完全不顾及元凤鸣的存在。

元凤鸣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是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劲,但又不敢多问。

他那种迷茫和无助的感觉,真的是让人心酸。

在煤矿里的日子,元凤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他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挣到钱,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可是他哪里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被别人盯上了。

而唐朝阳和宋金明,他们在实施阴谋的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矛盾。

宋金明开始对元凤鸣产生了一丝怜悯之心,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电影中的煤矿场景,也是让我难以忘怀。

那狭窄的巷道,堆积如山的煤炭,还有弥漫的煤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地狱之中。

盲井观后感

盲井观后感

盲井- Blind Shaft题记: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从来就很少有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原则,翻遍中国学人的皇皇巨著,又几人争过自由,求过独立?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他们愿意卷入权力圈,那么,被权力碾得粉碎也就是该得的报应。

――陈寅恪剧情介绍:影片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该小说曾荣获2002年老舍文学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矿区的故事,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靠害人赚钱,他们先是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他们一次次得手,金钱似乎已经让两人的丧尽了天良……但在一个小男孩成为他们的目标之后,其中一个谋杀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最后自杀在深深的矿井下。

影评:《盲井》是一部真实地描绘当代中国底层煤矿工人的电影。

它以纪录片式的风格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简单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刻意的戏剧化效果,只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们死了,死于导演对天道的认识,他们死了,这样才能在人性的阴郁里擦过一抹亮色。

这个电影描述的一切,每一天都在家国贫瘠的山梁上发生。

《盲井》是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的,他站在了人性角度去反思中国当代采煤业的真实状况,在体制一致向钱看的状态下,私营矿主利欲熏心,使得井下作业的矿工生命处在危机四伏中。

可是这还不是最让人痛楚的。

痛楚的是在这样的事件里知识分子的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为了利益,某些人人性泯灭,他们将急于寻找工作的农人骗至私营矿井,将其谋害之死,从而骗取伤亡费的“人相食”故事。

人性的堕落在于良知的却失,而良知、道德的体系建立在于知识分子的介入,而当下知识分子有几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嗟乎!奈何!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无数的私人煤矿。

这本来是好事,但结果成了许多矿工的噩梦。

这些煤矿的安全条件完全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

矿主不愿意花钱购买必要的安全设备,而是把钱用来行贿。

在这一过程中,矿工的生命无人理会,有的只是利益追逐。

电影盲井影评3篇

电影盲井影评3篇

电影盲井影评3篇电影盲井影评1李杨导演的《盲》系列,我先看的是《盲山》后看的是《盲井》,应该这么说,《盲井》比《盲山》更加好看,也更加真实的再现了人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人们,不见得做不得恶。

这是我最近才深深体会到的。

这世上的恶,并不都是因为恶而产生的。

《盲井》里面的两个主人公,他们并不是那种我们印象中的坏人,都是可以称作是淳朴的乡下人。

甚至,在街上看到有乞丐,他们依旧会伸出援手,但是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他们杀人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养活自己的老婆孩子。

他们都是最低层的人民,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心疼他,谁心疼你!”是的,他们的出发点非常的简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记得就是一年前的时候吧,我在街上看到打零工的人在跟自己的老婆打架,那个人就是那种靠着力气,在街上拾零活的那种人,就像是电影中凤鸣找活时候的那些人一样,他在跟他的老婆打架,当被人拉开了之后,那人说了一句“我给你钱没有!我给你钱没有!”。

现在想起那个场景,我依旧觉得触目惊心,原来,老婆在他的那里就是一张嘴而已,给了钱,就算是完事了。

我不知道他们二人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吵起来的,但是那个人对他老婆的态度是极其轻蔑的,眉眼动作都在传达一个意思“一个妇女家家的,能什么能,敢跟老子吵架,打死你!”这种现实,我想不出任何的道理可以讲。

《盲井》就是这样一种片子,它真实的令人发憷,那些美好的语言,那些我们上课时候口口声声读起来的大道理,在这种现实面前,感觉一点用都没有。

跟《盲山》一样,我们现在无法面对这种现实,但是令我们无力的是,这种现实真的存在,虽然这个片子是在2003年的时候拍的,但是直到现在,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可能还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着,或者没有这么的恐怖,但是却同样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看完这个片子,并不能用普通的好人或者是坏人来评价两个主角,因为他们虽然坏,但是身上却同样拥有着某些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让人想谴责的时候,不能够痛快淋漓。

盲井 影评 [微光——盲井影评]

盲井 影评 [微光——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微光——盲井影评]微光——盲井影评影片的开始便是一片无穷尽的灰,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黑色的矿井以及灰黑色的人,耳畔充斥着矿厂的隆隆声,紧接着的一段就是震人心魄的草菅人命,“弟,想家了没有?让哥送你回家吧。

”一记闷棍,一条生命,一把眼泪换来一叠钞票,拿着杀人的黑钱的唐朝阳和宋金明,分赃,招妓,寻觅新猎物。

眼看那两副嘴脸作戏谢幕般的庆祝,心开始明白那些人那些事,也开始绝望。

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杀人计划,然而伴随着本片的温暖之源元凤鸣的出现,故事开始发生斗转星移的一句冰冷的“赶紧收拾东西,把尸体烧了,趁早滚蛋”。

矿老板轻飘飘的一句话,被李扬糅进了剧本,令人格外震撼,“吃饭就得拉屎,下井就得死人”,“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生命越发轻贱,人们的言行举止便会变得更加直接袒露。

我们跟随李扬的脚步,走进了鲜少涉足的矿井——幽深的矿井中黑暗渐渐扩大,终只剩一星光亮,似在召唤那渐渐丢失的良知。

解释他们之所以为恶人的原因,并不是要为他们令人发指的罪行开脱,相反,当我们从他们的背景出发,来深究罪恶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罪行的前提是一种更为可怕的罪恶,它来自于富人们冰冷的价值观,来自于金钱对于生命和尊严的嘲弄。

这些人凌驾于唐朝阳、宋金明和元氏父子之上,冷漠地注视着脚下的生灵,不管是苟延残喘,还是为非作歹。

影片中出现了两个矿长,有着同样的价值判断。

既然工人想赚钱,那么就必须下井,下井就有危险,有危险就会死人,如果怕死人,就不要来赚钱。

所以,一个矿工活着,就是一叠工资,如果他死了,就是抚恤金。

唐朝阳和宋金明正是在这样的交易中发现了他们的“生财之道”。

对于罪恶的放纵是一种更不可饶恕的罪恶。

影片中那个肠肥脑满的矿长大声地吆喝:死人算什么!死人也得下(井)!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对于生命冷漠到这样的程度,安全还是危险都是一根小指就可以擦掉的问题。

而贫穷的元氏父子必须要将自己的生命纳入到这样的交换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他们拮据的生活。

鸿甲龙丹影评之《盲井》

鸿甲龙丹影评之《盲井》

鸿甲龙丹影评之《盲井》为什么写《盲井》,主要是因为最近看过的缘故,同时这是一部很现实,很值得人们深思的影片,拿它来做我影评系列的第一篇,应该能hold住场!这部影片是王宝强的处女作,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但却一直没有获得内地公映的机会!影片不长,90分钟的故事却能让你有长久的思索!这部影片豆瓣上的评分是8.5,已经算是很高了,要知道《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大片也仅有7点多分!给大家个建议,看电影的评分是评判电影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虽然不能代表个人意见,但至少大多数人的眼光是不会错的!豆瓣和皮皮上的评分都是比较靠谱的,可以借鉴!影片的一开始,一个密谋的杀人事件就浮了出来,看着有些不知所云。

宋金明和唐朝阳是主人公,接着两人合伙向矿长要钱,这样杀人的原由也就懂了。

其实两人就是通过骗取打工人的信任,然后冒充他们的家属,一起去矿井打工,再找机会把他们杀掉,做成矿难的样子来骗取钱财,矿长怕事情抖搂出去,只好用钱去堵他们的嘴!影片的对白用的是河南方言,开始的几段对话,“你出来就不怕你老婆跟别人睡”,“俺村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更是符合现代农村社会的现状,尽管这部影片已经拍了十年,现在看来依然很有感触!“矿难”发生后,矿长想到的不是先去救人,而是找人堵住了通往外面的路,生怕事情泄露,接着就是威逼利诱,同时也正中二人下怀。

两人一唱一和,想问矿长多要些钱,矿长的一个手下先按耐不住了,建议道:“矿长,还跟他啰嗦什么,不中,把他们办了”、“要不,跟公安局的刘局长,张局长打个招呼”,矿长觉得风声紧,说:“拉倒吧,这些货一来,吃喝还要拿,没个十万、二十万根本打发不了他们”,进一步揭露了官商勾结作恶的丑态。

在去另一个矿场时,矿长的“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更让人深思,人命就那么低廉吗?两人得到钱后,基本上都给家里寄回去了。

一面是谋财害命,一面是打电话教育儿子好好读书,完全是两个极端的表现,却显得那么自然!和《我唾弃你的坟墓》(新版)里警长作恶时还给女儿打电话的一幕一样让人可恨与可怜,天使与魔鬼的展现!然后二人在ktv寻欢时唱的社会主义好,又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和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无奈!终于,两人的下一段谋财之旅开始了,宝强(饰演元凤鸣)也千呼万唤始出来。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盲井影评(一)《盲井》是一部以人为制造矿难,冒充亲属而骗取抚恤金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反应道德与谴责,伦理与悲剧,人性与善恶,金钱与品行,贫困与无奈的生活的缩影。

故事开篇平静而沉默,一群下井的工人随着电梯的下降,而进入井内,画面平和自然,随着下降的深度增加,画面变得昏暗,以至于一片黑暗,只有井口的一丝阳光。

镜头才用拉移和跟随拍摄,让人感觉进入井底,黑暗似乎预示着什么,而一丝亮光把人的注意全部集中起来。

起初让人们感觉,这个故事是描写矿工的苦难生活,矿难的惨烈或者是矿主的剥削。

然而直到在漆黑的背景下一场骇人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本片带给了观众第一个情感上的波动。

这一情节大量采用了特写,两个杀人者(唐朝阳,老宋)和受害者(唐朝阳的弟弟)平淡地说话,似乎在这黑暗中只有平和。

发生命案后,给观众的感觉似乎故事要向着他们苦难的生活发展。

但是影片第二次的给了观众一个以外。

这一切完全是二人设下的陷阱,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抚恤金,又由于工头的虚假和社会上对事件的隐瞒一次又一次的得逞和让无辜的矿工死于非命。

在二人与工头对话时,镜头采用交替拍摄,和面部特写。

而剧情将工头的丑恶和剥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人性的善恶产生了第一次的怀疑和质问。

影片告一段落,镜头跟随拍摄,其中一幕小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唐宋)在街上险些被车撞到,反而被车主谩骂。

让人感到作为农民工的他们被人们低贱对待的复杂心情。

镜头摇拍,二人给家里寄钱,然后去玩乐。

其中宋的一句话“这一百元钱给娃干点什么不好”以及后来他总在嘴边挂着自己的孩子,既是对下文他救了元凤鸣埋下伏笔,也让人感到人性的复杂。

一方面二人是杀人犯,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家庭和生活,是生活所迫。

复杂的感情又一次让人感到沉思。

镜头采用拍摄远景远景和摇拉的拍摄手法拍摄三人坐车去矿区的情景。

三人到了矿区终于找到了工作的地方,在和工头谈话的时候,镜头给予几个人面部特写。

当谈及到矿难死人时候,工头说“挖矿能不死人么,能干就干,不能就滚蛋”然后将身份证仍在地上,镜头转过给地上的身份证特写,这一细节完全的体现出工头矿主的冷血和对人生命的藐视。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盲井》影评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盲井》影评

李雨晨2010202218中国人民大学2010级本科生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盲井》影评影片《盲井》改编自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主要讲述了两个专门以谋财害命为生的人,通过诱骗打工者同行去煤矿打工,在黑暗的矿井下将被骗者杀害,以此敛财的故事。

无论从故事架构还是角色性格设计上,电影与原作都有诸多差异。

除了增设的人物和情节,或许最大的改变是对于结尾的处理,刘庆邦小说的结尾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所沿袭的“大团圆”结局:宋金明最后良心发现,决定杀了唐朝阳后自杀。

自杀之前,宋金明向凤鸣忏悔杀了他的父亲。

后来矿主给他补偿他死去的“叔叔”的赔偿金,凤鸣把钱退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该拿。

然而在电影的改编中,结局是暧昧不明的,凤鸣收下了赔偿金,茫然的继续在生活中前行。

类似这种暧昧的处理贯穿影片的始终,导演似乎用这种方式有意引导观众用去发现——那些看得见的故事背后看不见的社会真相。

影片一开始,三个矿工从“土旮旯”里面走出来上工,灰色的天,灰色的衣服,灰色的脸,灰色的大地,不带温度的冷冷的风声,慢慢地,这些“灰色”越积越多——矿工们的一天开始了。

我不禁惊讶于环境的真实,这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河南、山西的小煤窑,并非李杨精心打造出的戏剧化舞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它们确实存在着。

搜过身领完矿灯之后,宋金明唐朝阳和他们的“点子”便下矿了。

摄影机连续下降到黑色的矿井,只有顶上一隙光线,越来越小,充满绝望。

他们远离了天,远离了地,他们的眼睛在黑暗里闪闪发亮。

到达现实的背面,似乎可以更加接近原始的人性。

“在他们看来,窑底下太适合杀人了,简直就是天然的杀人场所。

把矿灯一熄,窑底下漆黑一团比最黑暗的夜都黑,窑底下没有神,没有鬼,离天和地也很远,杀了人可以说神不知,鬼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一来到这里,像服用了某种麻醉剂一样,杀人者和被杀者都变得有些麻木。

”整部影片李杨刻意一直将镜头维持在人眼睛的高度,很少、几乎没有超过人眼睛看出去的视野,低的也没有,除去俯拍和仰拍的镜头,《盲井》的美学原则就是简单、真实,观众就好像在看纪录片一样。

盲井观后感400字

盲井观后感400字

盲井观后感400字电影《盲井》是由李杨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该片于2003年上映。

本片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农村一个黑暗的故事。

通过揭示农村盲井传统下人性的丑恶面,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该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贫困农家为了生活而实施的残忍的计划。

他们通过诱拐年轻女孩并将其囚禁在盲井中,再卖给靠卖淫维持生活的外地老板。

这些贫困农民是被迫走上干这一行的,他们为了生活的艰难而出卖了自己的良心。

他们没有其他出路,活在贫困的泥潭里,逐渐变得冷漠和无情。

在影片中,导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符号手法。

盲井代表了贫困和无道德底线,它是这些曾经善良的人世界观被扭曲后的真实写照。

盲井象征着黑暗和无助,里面囚禁的少女无助地呼救,却再无人听见。

而盲井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面,象征了人性的扭曲。

在这个故事中,年轻女孩被迫陷入一个没有出路的境地,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和寻求帮助。

她们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尊严。

这些女孩的处境让人触目惊心,而电影中对这种无声的控诉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盲井》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对农村贫困、迫于生计而走上不归路的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

电影中的许多画面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盲井的阴暗昏黄、女孩子们苍白的脸庞和彼此之间无语的眼神交流。

本片中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由李连杰所饰演的青年农民。

他的表演恰到好处,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对他的情感变化产生了共鸣。

影片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将观众带入到了一个贫困地区的生活世界,使观众对其内心世界感到震撼。

片中的描绘和情感表达都极富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个地区的贫困和黑暗的现实。

总的来说,电影《盲井》通过一个真实事件,从人性的扭曲角度出发,揭示了农村黑暗面的存在。

它向观众展示了贫困和无助下人性的沦丧,让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思。

导演李杨通过这部电影刻画出了一个在底层人们活着的艰辛和无奈,以及背后的黑暗和贫困带给人们的压力和痛苦。

盲井 影评

盲井 影评

《盲井》影评221.214.252.* 1楼心灵的忏悔人性的拷问———评《盲井》的主题与意蕴人性的罪恶,现实的批判在镜头中一一得到展现,导演李扬借助真实的镜头语言将社会主义的光环下一些不为人所知的黑暗面真实的呈现给观众,使得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心灵得到震撼触摸到了我们内心深出那不为人所知的真实情感,导演李扬正是抓住人们内心的情感,使影片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盲井》与以往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在记实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长镜头的熟练应用,剪辑的恰到好处无不另人咋舌,巧妙的抠住了主题,影片没有过多的美景,但到处的煤矿却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将真实与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别具匠心。

导演正是借助“真实”这一最出彩的地方来激发观众内心对影片的向往与感伤,朴实的语言,无华的表演,构筑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城墙,在唐、宋二人在煤窑里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将宋的弟弟杀死这一场面下显示出了人性的丑恶与肮脏,更另人匪夷所思的是两人在走出旅店后,直接讲骨灰盒扔向垃圾箱,对生命的如此蔑视,从视觉上深切的刺激了人的眼球,从心灵上也是对人性的极大拷问,在他们眼中生命如此贫贱导演借助如此真实的一幕将人内心的种种罪恶一一揭露了出来,既是给观众看也是对这个社会的呼吁,极具讽刺意味。

在元的首次出现时,穿着学生服,四处打量着这个对他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县城,心理充满着恐惧,夹在人群中与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学生不在家好好读书反而出来打工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种种漏洞,也反映了下一带的苦难与命运的坎坷。

影片中唐的继续堕落,宋的开始反省,元的乖巧懂事构造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矛盾持续升级将社会的黑暗完整的展现给观众,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在宋做爱完成的时候,他说“要有这100快钱,给娃买点东西不好么”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在宋的眼里还存在着善良的一面但在这个社会下他却无能为力,心灵开始忏悔生命还要继续多重压力摆在宋的眼前他受够了开始反抗,在后来唐多次用这句话刺激宋的内心情感,这也对宋的情感迸发做了很好的铺垫。

盲井影评

盲井影评

人性的盲区-------《盲井》影评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几个矿工一起下井,干活,分享同一壶水,于是我做出的猜测是反映煤矿工人的逆境互助和肝胆相照---就像报纸上通常报道的人性美那样。

只是接下来的情节出乎我的意料:在一句“今天就送你回家”之后,情节陡然变化,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越发出乎我的意料,看完之后,我被震撼了。

对于我们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90后而言,至少对于我而言,从未听过甚至想过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为了赚钱,唐朝阳和宋思明不惜谋划杀死与他们称兄道弟的元姓矿工并伪造成矿难,然后冒充亲属悲悲戚戚低声下气的向煤矿老板讨要抚恤金,拿到钱后更是把那个可怜人的骨灰随手扔到垃圾堆,连死人的鞋子都没有放过。

而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下一个目标,憨厚老实的16岁农村少年元凤鸣,计划在一步步进行,杀机涌现,好在,宋思明的恻隐之心救了凤鸣一命。

在狭小黑暗的矿井下,矿工们由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后来的麻木,但难道人性在井下也会被黑暗侵蚀吗?煤矿主也是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怕?就不要来!有的是人要来,我告诉你,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在他们眼里,一条命只是随便花点钱的问题,不想把事情闹到公安局去只不过是因为警察不好打发“行了,那帮家伙要来还不是吃喝,没个十万二十万能下来?不到关键时候,别请他们。

”本应代表着公平与正义的执法者尚且如此,实在是令人无话可说。

略感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完全黑暗的电影,凤鸣的单纯善良给全片带来了许多温情,即使是两个杀人凶手内心也是有着温情的角落的,虽然是挣的不义之财,但都还是寄回家去供孩子念书,尤其是宋思明,他远远没有唐朝阳那么冷酷无情,路遇失学乞讨的小孩,他拿出钱来接济,对于凤鸣,他一开始就心存不忍,后来被凤鸣逐渐感动后更是一再拖延,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同情,只用种种理由推脱。

有几段镜头我很有感触,一是唐宋二人在集市与凤鸣走散后着急的四处寻找,活脱脱是找寻失散亲人的模样,当凤鸣拎着一只鸡说:“二叔,我给你买了只鸡”的时候,宋思明已经完全不忍对他痛下杀手了。

《盲井》社会底层的残酷真相

《盲井》社会底层的残酷真相

《盲井》社会底层的残酷真相《盲井》是中国导演李杨执导的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电影。

该影片以中国农村矿井为背景,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残酷真相。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盲井》中社会底层的残酷真相进行论述。

首先,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出了人性的丧失与道德的沦丧。

在矿井中生活的女主角小华,面对生活的困境,开始逐渐迷失了自己。

她为了生存,不惜背叛自己的良心,甚至沦为了拐卖童工的工具。

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狭隘的利益,而忽视了别人的痛苦和人性的尊严。

影片通过小华这一形象,表达了社会底层人民在恶劣环境中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道德与良知的崩溃。

其次,影片刻画了社会底层人民沦为工具与商品的悲惨命运。

在矿井中,小华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是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的工具,成为了拐卖童工的帮凶。

她被迫与其他工人共同参与这个残忍的行为,无奈地被迫选择了背叛和伤害他人。

这一情节反映了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贫困环境中生存的无奈,他们只能成为强权的牺牲品和利益的工具。

此外,影片还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对公平正义信仰的渴望与追求。

在电影的结尾,小华为了报复那些剥夺了她尊严的人,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他们。

她采取了激进的手段,与那些不公正的人进行背道而驰的反抗,试图通过暴力来达到公平与正义。

这一情节彰显了社会底层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他们虽然被迫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但这正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一种回应。

总结起来,《盲井》刻画了社会底层人民在恶劣环境中所面临的残酷真相。

影片通过揭示人性丧失和道德沦丧、工具化与商品化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与追求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通过这个电影,我们可以深刻反思社会底层人民所经历的不公和压迫,并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尊严。

盲井 观后感

盲井 观后感

盲井观后感盲井,一部由李杨执导的电影,于2007年上映。

这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其真实地展现了农民工遭受剥削的残酷现实。

观后感如下。

当我第一次听说《盲井》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震撼和触动。

然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偏远的村庄,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被卖到一个地下盲井,并在盲井中被迫卖淫的可怕经历。

整个故事以极其暴露和残酷的方式展现了对农民工的剥削和虐待。

女主角被迫忍受着一次次的强奸和侮辱,她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权,只能深陷在这个黑暗而绝望的世界中。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而残酷的展现方式引起了我巨大的震撼。

导演李杨用黑白的画面,犀利的剪辑以及逼真的表演,将观众直接带入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中。

电影中每个场景都让人触动,每个细节都透露出农民工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助。

电影中的女主角让我印象深刻。

她是一个如此坚强的女孩,尽管生活对她如此不公,她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

她的存在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希望和反抗的力量。

她代表着所有农民工,他们在贫困和剥削的环境中坚持生活,并为自己的权益奋斗。

除了展现农民工的痛苦和无助,电影还深入探讨了社会背景对剥削现象的影响。

在电影中,村庄的领导和警察都参与到了这个黑暗的生意之中。

他们无视法律和道德,只为了获取利益而压榨农民工。

这让我深思社会和制度对人性的影响。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感到深深的愤怒和不安。

我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农民工感到痛心,也为社会对他们的冷漠感到愤怒。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象,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盲井》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套路,用鲜明的视听效果让人们深入思考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它揭示了农民工遭受剥削的残酷现实,唤起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总之,《盲井》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冲击力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强大的表现力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井》之“盲”摘要:李杨处女作《盲井》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

“盲”意指黑暗,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矿井这一叙事空间具有幽暗性、封闭性、危险性,以宋金明和唐朝阳为典型人物进行对比突显人性之黑暗,以及通过分析宋金明在杀人行为和人性复苏上的延宕展现人性救赎的艰难。

关键词:盲;黑暗;矿井;人性在200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色彩绚烂华丽的《英雄》举世瞩目,小制作、具有纪实风格的《盲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盲井》却成为黑马摘得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

即便如此,在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灿烂的光环下,同样的独立制作地下电影、同样的关注边缘群体,李杨并不显眼,但是大浪淘沙,他像是沉默时代里的一只顽固的眼睛,犀利地直视罪恶、审视灵魂、逼视生活,不会被遗忘。

其处女作《盲井》以及后来一脉相承的《盲山》都以冷静得近似残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及人性深处的阴暗,深深刺痛了每个人,这种心痛和窒息感虽令人不乐于接受和重温,但由此带来的震撼和悸动却刻骨铭心。

《盲井》改编自刘庆邦于2002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中篇小说《神木》,主要讲述了进城打工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专门诱骗人到偏远的私人小煤窑去打工,然后将其杀死在井底,制造井下意外,再冒充死者家属榨取矿主的钱财。

纯真善良的中学生元鸣凤的出现使得宋金明动了恻隐之心,宋金明和唐朝阳产生矛盾最后在井下同归于尽。

小说中的“神木”指由树木变成的煤,木是煤的魂,树木老得变成了神木,这带有一种神圣感和宿命感。

李杨将其改成“盲井”,其中“井”既是实指矿井,也是虚指人性之井,而“盲”在此意指黑暗,也寓意深刻,既实指矿井之黑暗,又虚指人性之井的黑暗。

一、目不能决黑白之色“盲”的本义是眼睛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韩非子在《解老》中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谓之盲”。

“盲”在《盲井》中第一层面的含义便是在可见的、在场的叙事空间中的黑暗。

影片的叙事空间有三种:幽深黑暗的矿井、荒凉贫瘠的井上、喧闹繁华的都市。

三种空间在影片中发挥着不同的叙事功能,而矿井无疑是电影叙事空间的真正聚焦点。

影片中共有四个段落,片长不过十几分钟,但却因其特殊性承担着诠释目盲、推动情节发展的重任,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幽暗性,漆黑、阴暗是矿井最显著的特点,微弱摇晃的矿灯、黑黝黝的煤炭、布满煤灰的脸庞与空气中弥漫的腐败气息混合在一起,沉闷、压抑、窒息感迎面袭来。

“把矿灯一熄,窑底下漆黑一团,比最黑暗的夜都黑,窑底下没有神,没有鬼,离天和地也很远,杀了人神不知鬼不知,天不知地不知。

”矿灯的运用和强化在此对刻画矿井这一叙事空间幽暗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矿工们成行行走在坑道中时,晃动摇曳的点点矿灯形成斑驳的亮点,随着攒动的人头起伏,仿佛是幽魂在地狱中行走,当宋金明、唐朝阳在井下杀人时,镜头对准他们,焦点落在他们头顶的矿灯上,灯是清晰的,而在昏黄的矿灯笼罩下,他们的脸却变得模糊,一阵令人心悸的狰狞和杀气,便在无声无息中透露出来”,①这里的矿灯既使人在漆黑的环境中看清人物的行为,同时也映衬出空间的幽暗与人性的矛盾挣扎。

封闭性,这里与世隔绝,文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减弱。

一方面矿井所在的煤窑隐蔽偏僻,宋金明、唐朝阳带着骗来的元凤鸣翻山越岭,先坐汽车再坐三轮车又走了一大段路,才找到极为隐蔽的矿井。

井下发生意外,矿主派人把守路口封锁消息,井上的人便无法与外界联系,矿井变成了一座偏僻的孤岛。

另一方面矿井密闭,片头宋金明、唐朝阳站在吊梯上从井口徐徐下降,低角度镜头仰视井口,井口越来越小,周围一片漆黑唯有井口些许光亮。

这镜头使观者感到仿佛坠入无底深渊,在这里人人都撕下文明道德的面具,只存在着生与死的挣扎,此时,硕大的“盲井”二字出现在屏幕上令人震撼。

危险性,用于支撑巷道简单的木梁、摇晃的矿灯、断断续续的敲打声都透着危险,危机四伏,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抑或为井下意外事故所吞噬,抑或被心怀不轨的人谋财害命。

虽然最后元凤鸣捡回一条命,可是已有数不清的元清平死于井下,即便是想夺他人生命的宋金明和唐朝阳也免不了一死。

这里的危险和恐惧是不可预见的,毫无征兆的突然袭来。

影片除了展现井下之外,还大段大段地展现井上荒凉的黄土地。

宋、唐想把元凤鸣骗到偏远的小煤窑,先是坐汽车再坐三轮车,再走一段路,满目尽是一片片黄土沟壑,其中一个镜头全景为苍凉荒芜的黄土,人如蝼蚁般踽踽前行,象征着艰难、沧桑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压①《优质电影,黑色寓言:<盲井>》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抑和逼迫,这种构图与《黄土地》中大块的黄土地人物被挤到取景框上方狭窄的天地相接的缝隙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黄土地》中的黄土是厚重的暖黄色,传达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而本片中的黄土是苍凉、贫瘠的冷黄色,象征文化贫瘠与人性贫瘠,与全片冷灰色的基调相得益彰,透出阴冷、粗糙之感。

这一叙事空间具有强化功能,在浓重的黑色的基础上强化“盲”的贫瘠之意。

喧闹繁华的都市是三种空间中最明亮温馨的,仿佛抽身远离了黑暗的矿井以及由矿井带来的压抑,表面看来这一叙事空间起到了缓冲功能,宋金明、唐朝阳杀了人到城里找乐子放松一下,带着元凤鸣到城里找小姐来缓解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但这种表象的缓冲无法掩盖其内在对于黑暗的强化,并且还夹杂了对于社会冷静而无情的批判,此时,“盲”便由矿井的黑暗延展为社会的黑暗。

饭馆的电视里正在播审判贪污官员暗指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唱卡拉OK篡改《社会主义好》的歌词“反动派没打倒,资本主义夹着美金回来了”;火车站广场上无数的农民工等待着寥寥可数的工作,直面农民工找工作难问题;满大街被生活所迫的女人们靠出卖自己的色相和肉体过活……这些被迫边缘化的底层人物无奈地成为失语者和牺牲者。

但这种社会批判是间接而冷静客观的,正如李杨自己所说“这部片子并非揭露社会的阴暗,而是讲前年也不会过时的人性”②二、心不能决黑白之色“盲”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延伸义,糊涂不明事理。

盲的第二层含②《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义由空间诠释的“盲”深化为由人物和人性诠释的“盲”即人性的黑暗。

影片中的人物及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狡诈老练的唐朝阳、宋金明、两个势利贪财的私窑窑主、一群为生活所迫出卖肉体的妓女,此外,宋金明的儿子作为隐在的人物虽未正面表现,却代表着亲情和善的一面有着无形的力量,是宋金明由恶向善的关键驱动力。

这些人物以宋金明为中心形成五种冲突:宋金明以谋杀者的身份与元凤鸣的冲突、以合伙人身份与唐朝阳的冲突、以打工者的身份与私窑主的冲突、以乡下人的身份与开轿车的城里人的冲突、以男人的身份与老鸨代表的女人之间的冲突。

其中宋金明与唐朝阳冲突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的。

对比手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极其广泛,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使对立双方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深化主题思想。

③影片中唐、宋为了金钱而陷入人性堕落的漩涡中,宋残存的人性被慢慢点燃,始终处于善恶间摇摆,与唐越陷越深已完全站在恶的一边形成鲜明的对比,实现人性迷失后救赎艰难的人性批判。

元的出现令宋金明漆黑如墨的内心照进一丝光亮,既是宋人性复苏的转折点又是宋、唐的对比由和缓到冲突的转折点。

元出现前,宋金明人性的一面体现在关心家人尤其是上学的儿子上。

宋打电话回家反复叮嘱把钱放好,让儿子好好学习,而唐却跟家人无话可说;唐想花五块钱看电影,宋却舍不得;宋在嫖娼时感到紧张内疚,充满负罪感,唐却安之若素;唐说如果有一百万也去开个煤窑,当个窑主过过瘾,而宋③/view/2379047.htm却一心想着把所有的钱留给儿子上学用。

通过对比,宋善良、关爱家人、望子成龙的一面显露无遗,为他谋财害命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让人既痛恨又同情。

元出现后,这种对比愈加鲜明甚至演变为冲突。

元凤鸣一出场,唐就把他当“点子”骗过来,而宋却认为他年纪太小不忍心伤害他;宋想看元凤鸣写的家书,唐却把信撕了;宋看了元凤鸣的全家福内心愧疚,而唐却自欺欺人;在集市上宋看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心生怜悯,和元凤鸣一样毫不犹豫地捐钱给他,而唐却说这肯定是假的;后来宋元凤鸣很苛刻,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责备他,尤其是在集市上元走丢了,宋很着急打了他一巴掌,这是因为关心而着急,是宋潜意识中流露出的真情,而唐是觉得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着急;喝酒的片段中,宋借酒浇愁因明天要杀元而内心纠结,唐破例喝酒是因为明天就可以杀了元拿到钱而感到高兴。

这些对比既使唐、宋的性格鲜明生动,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唐是宋的恶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宋一人在善恶间挣扎,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宋金明与元凤鸣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宋金明的延宕上,一方面表现为宋金明杀人行为的延宕,每次唐朝阳催着宋金明动手时,他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拖延,第一次是以时日尚短窑主太过精明为由,第二次以元凤鸣没有尝过女人的滋味为由,第三次以按规矩喝送行酒为由,宋金明想方设法的保护善良的元凤鸣,仿佛是父亲在保护自己的儿子,此时宋金明发生了移情,将对隐在的儿子的爱转移到元凤鸣身上。

宋金明人性中善的一面慢慢复苏,但是这种人性救赎是模糊不定的,他总是拖延“等等再说”,尚未明确要真的放弃杀元凤鸣。

宋金明的延宕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人性复苏的延宕。

在与元凤鸣的朝夕相处中,宋金明潜意识地呵护着这个纯真的少年,但是唐朝阳作为恶者总是阻挡宋金明人性复苏,他总以“你可怜他,谁可怜你”“你可怜他,以后你儿子就没学上”“绝不绝后跟我们有啥关系”等话语刺激宋金明,不停地提醒他生活的残酷,迫使他一直处在挣扎矛盾中,外化为杀人行为和人性复苏的延宕,突显出人性救赎的被动和艰难。

结尾处种种延宕的理由已无法阻止唐朝阳杀人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肆意杀人的冲动,宋金明被逼上绝路,决地反击,与唐朝阳同归于尽。

似乎共同毁灭是最好的结局,既让杀人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处于挣扎矛盾中的宋金明也得到解脱。

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李杨执拗地发出真的声音,真实地反映生活、剖析人性、批判社会。

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一把手术刀,把虚假、矫情全部撕掉,把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出来”④。

这是李杨一以贯之的电影情怀,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拍电影的基本价值观。

李杨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导演,敢于“说真话”,堪称时代的勇士。

“一个电影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点点思考和震撼,隔个十年八年翻出来看还是惊心动魄的就够了”⑤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希望将来他会做得更好。

④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⑤从<盲井>到<盲山>——李杨访谈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