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黄河边的中国读书笔记-范文word版 (5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黄河边的中国读书笔记

篇一

1995年,离现在已经相当遥远了。要不是看了《黄河边的中国》这一本书,我也不会想好好去回忆一下1995年的人事变迁。

1995年,上海某大学的教授曹锦清做出到河南的农村进行调查的决定,并

在河南的许多乡村、城镇、县市进行了调研。调研后整理出版了这么一本书。

我大概花了近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将这本厚厚的书看完,又沉淀了一个月,才打

算写这么一篇读后感。向来不喜欢写读书感,虽然读完一本书后经常都会有

些自己的感想。距离读完这么一本靠数据和事实充实起来的书有一个月之久,

所有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数据、事件等等都已经很模糊,但这正是我要

的效果。在所有的细节都已经模糊的情况下更能让我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本书的

内涵。

要问我说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一句话,作者1995年在河南一些地方调研的记录。自己在支农的时候做过调研,也负责了支农活动的全程记录工作,

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将书中叙述的调研过程和自己当时的经历结合起来,相

互比较。当然,相对于一个学者的工作来说,我们做的很简单,很粗糙,得到

的信息也很少。但是,也有相同之处。

作者调研是通过层层的关系网进入农村进行几天的蹲点调查,和村民聊天,然后搜集、记录他觉得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一些人际关系及讲座、报告和乡县村各级官员谈话、了解情况。在调研过程中,他发觉,1995年时候

的中原乡村,在很大程度上和古代,或者说封建社会的乡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主要反应在衣食住行上),但1995年时候的中原百姓还得缴纳很沉重的各种税,和村干部的关系还很紧张,思想意识一样闭塞

落后,最讨厌的还是官吏的腐朽现象。于是有时候,作者有不知身处何时何地

的茫然之感。

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个个村庄就像某些官员的一个个封闭的领域,

外人很难进入,更不用说获得一些事实。于是作者时不时会觉得在自己的祖国

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践活动很困难。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但又很无可奈何。

于是像作者要做这样的调研,得通过层层的关系才能进入调研现场;而调研过程还得小心翼翼,生怕触犯某些人的利益。

我不是很清楚作者调研的目的,但是,在书中他屡次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

关系,并批判了只埋头于书斋的研究、不去进行实际调研的一些学者的治学之法。而作者也意识到要进行这一类型的调研,在国内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以

指导,而直接套用外国的理论则有些牵强。理论的总结需要实践的支持,于是

他得进行实践;但实践得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他只好在这种矛盾下进行实践,或许他心里暗暗觉得如果能够在实践之

后总结出一套有用的理论将会是这一实践之后的最大收获吧。我觉得,其实在

进行调研的时候,作者本着的是和我们在支农时候相似的一种理念,就是不是

很清楚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觉得做了比不做好。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

发源地,当地人民现在的生活状况也就对很多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像作者

这样的人就会想去看看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怎样;在母亲河哺育着的地区的人们过去怎样生活,现在又是怎样生活……他是写出了一本书,但是,书中只是记载

了他的调研情况和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谁会去读这么一本书,这本书

会不会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一些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基于一种知识分子的

自觉,他去调研,去记录,去思考,去反映。就像我们的支农活动。一直不甚

清楚我们的意义,但是就是去体验,去实践,去发现,去关注。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来看,作者选择的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很特殊的

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各方面进行更深入、更广泛变化的转折点。看

的时候,我回忆起的是95年的春节,我们举家从广西搬回福建的老家;95年,

我们还住在土坯瓦顶的房子里,一大家子在一起住;95年我们周末要到山上捡柴;95年,家门口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坎坷不平、泥泞

不堪;95年,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工厂,没有路灯;95年,村里的小学和民房一样破旧,下雨天还会落雨;95年,镇上只有一个中学,17个村子的孩子到同一个

地方上中学;95年,我们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是独生子女……95年位于东南沿海

的家乡,和中原大地上的很多村镇一样。但是,95、96、97年后,中国社会变

化的速度之快,让人难以置信。就我的家乡而言,水泥路的铺设、路灯的添置、小洋房的雨后春笋搬拔地而起、小学中学的重建、各种私人办的工厂的兴起、

烧柴改为烧煤……几年间,整个镇的面貌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

在读《黄河边的中国》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好奇的是,作者去过的地方,现在

怎样了?变化是不是和我的家乡一样巨大?可以说,95年时候记载的情形对我们

来说,已经几乎是上一辈的事情的感觉了,那样的生活,只存在于我们模糊的

童年的记忆中及书页里。才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的变迁让人瞠目结舌。但

不知道那些95年仿佛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原大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多少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书中还记载了几个比较特别的村子的“发迹史”,包括南街村等“四朵金花”。这些村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靠着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人将整个

村的人心团结起来,一起选择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

发展经济,获得骄人的成绩,全村共享,令人艳羡。虽然它们的发展方式不尽

相同,但是,共同的是,村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领导人物的能力及出

名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这样的村子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确实起来了,

人们的生活确实比周围的村子的好许多,但是,它们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并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出色的领导人。而它们对它们领导人的高度依赖则会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