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30N o.12010年1月 Journal of South 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08JA 850007) 作者简介:光映炯(1975—),女(彝族),云南省元阳县人,云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俗学、旅游人类学。
E -m ail :nuozhadu @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光映炯,张晓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关键词:“泼水节”;传统的发明;舞台真实;文化再生产;传承机制
中图分类号:F 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0)0120045205
一、“泼水节”:从“传统”到“现代”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而尤其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最有名。
1.“传统”的“泼水节”。关于“泼水节”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泼水节”是傣族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年节,与历法、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1]。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傣历年”,在泰国、缅甸等地又称其为“宋干节”。第二,“泼水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它最初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而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随着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广为传播,这一风俗广泛传播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2]。但是,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一般认为最迟不晚于公元5世纪,而公元6-7世纪是逐步深入发展时期,到了公元8世纪时,西双版纳已是到处建盖佛寺和建佛塔的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时期了[3]。所以,有学者就认为:“傣历、稻作农业早于佛教传入,所以推本溯源,泼水节乃是佛
教化、世俗化了的农耕节日。”[4]303
第三,“泼水节”的“泼水”风俗还与“泼寒胡戏”有关。唐时有一种仪式为“泼寒胡戏”或“乞寒戏”,曾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因
其与中华礼乐文化传统相悖,唐开元年间被禁。“泼
寒胡戏”遭禁后,乐舞“苏幕遮”与“泼寒胡戏”渐渐脱离了关系,却保留了“泼水”的习俗。其中,南北朝与唐时的“泼寒胡戏”相比较就发生了变化,一是由宫廷之戏扩展为全民之戏;二是入华后的“泼寒胡戏”已不是纯粹的“大众游戏”而有了某种“表演”的意味[5]。对于西双版纳的“泼水节”而言,由于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无法保持原有的传统[6],已经和从西域流传而来的“泼寒胡戏”在节期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泼水节”的传统内涵中,既沿袭了“农耕”的岁时因子,也传承了小乘佛教中“浴佛”、“赕佛”的要素,还保留了“泼水戏”的娱乐活动[7]。
傣族“泼水节”经由人们一代一代地相传并承继着这一“传统”。但是,可以看出,“泼水节”这一“传统”的形成也并不是西双版纳傣族最“传统的”节日,
而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溯性的发明”[8]18
。虽然傣族的贝叶经中《泼水节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傣族的民间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但贝叶经上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小乘佛教和佛本生故事等,一般不会记载世俗性的故事,贝叶经中记录的傣族神话与史诗只有是在小乘佛教传入后才刻写上去的,“浴佛”的仪式
也是在后来佛教传入才融合了的传说[9]。而且,“泼水戏”是民间流传的曾被禁止的习俗,所以很难在贝叶经中有系统完整的记载。显然,傣族“泼水节”中的宗教因子和泼水习俗在西双版纳的兴起与流传就是一次最早的“传统的发明”。
2.“泼水节”的现代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政治生活赋予了它新的意义[10]。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前总理吴努到西双版纳欢度了这一节日,周总理“泼水”事件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人们对“泼水节”的印象。
“泼水节”已不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不仅当地的傣族和其他民族喜爱这一节日,外地客人、外国朋友也都千里迢迢来参加这一节日;政府有关部门更是参与其中进行组织和安排,“泼水节”逐渐成了融民俗、艺术、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盛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节日。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泼水节”的名声也享誉海内外。1999年,在世博会的带动下,旅游业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节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泼水节”的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过去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置备年货,准备送酒迎新,现在演变成白天举办庆祝大会、赛龙舟、歌舞表演、物资交流、赶摆,晚上放电影、放高升、放水灯等热闹欢腾的盛会。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天既不属前一年,也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主要活动是泼水,现在改为民族文化大汇演和赶摆,即展示傣族风情习俗的综艺大型活动。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为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这天要举行堆沙、浴佛以及滴佛水、放高升、拜年和泼水等活动,现在改为城镇以拜年和泼水狂欢为主,村寨虽保持原有的习俗,但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内容[11]。
二、旅游场景中的“泼水节”
如今,“泼水节”知名度越来越大,人们不仅将“泼水节”和西双版纳联系在一起,还常常和傣族联系起来,反而与其他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模糊。其中原因,一是和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较早有关,二不得不提的与西双版纳傣族园推出的“泼水节”活动“天天泼水节”和“泼水节・印象”有关联。
1.从“天天泼水节”到“泼水节・印象”。西双版纳傣族园于1999年8月建成营业,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曼将、曼春满等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也是西双版纳州唯一集中展现傣族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色旅游景区。2002年底,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投巨资,一举打造了全州绝无仅有的“百名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大型民俗歌舞泼水系列精品活动,震撼了中外游客,并一举夺得了西双版纳民俗泼水专营权,实现了“天天欢度泼水节”系列品牌向精品品牌的提升。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此后,这一旅游节事活动成为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头戏。
2006年,与“天天泼水节"相呼应,西双版纳傣族园又与曼迈桑康景区联袂打造了新的民俗旅游品牌“泼水节・印象”。“泼水节・印象”以自然为背景,以青山绿水为舞台,以数千名村民为载体,以村民的生活习性为根基,呈现了傣族的民俗活动。节目分为5个篇章:生产・生活篇、舞蹈・艺术篇、娱乐・互动篇、龙舟・竞渡篇、天地・对话篇,表现了傣族的“赶摆”、“堆沙”、“龙舟”、“高升”、“泼水”等内容。为了打造这一旅游产品,傣族园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请你欣赏》栏目全年播出了600分钟的宣传片,还派出130余人的演艺队到昆明召开新闻推荐会,制作宣传光碟10000盘,并在西双版纳州电视台长年播出宣传片。通过这些宣传手段,不仅树立了傣族园的外部形象,促进了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既吸引了省外广大游客,又稳定了省内的客源。“泼水节・印象”品牌基本形成,同时已将该商标注册成功。
2.“泼水节”变迁的特点。“泼水节”从民间“传统”到政府组织、各界参与,再从西双版纳傣族园开发的“天天泼水节”到打造的新品牌“泼水节・印象”,“泼水节”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时间上的延长与“缩水”。特别在1978年以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年都由政府牵头举行庆祝活动,而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州内一市二县不再依照傣历同一天开始,而是先景洪市,后勐腊、勐海县,这样对游客来说,节期就延长了[12]。另一方面,傣族园的“泼水节”经过旅游开发则变为每天一次,一次一个下午,甚至跳跃到了一台旅游表演之中,使游客在很短的几个小时里体验傣族的“泼水节”。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