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有三大病害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有三大病害,黑龙江省主要是受其中的稻瘟病的威胁最大,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造成一定损失,由于大多数稻区注意采用抗病性品种及田间及时防治,能较好地控制住病情。

水稻白叶枯病为黑龙江省的检疫性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小面积发生。

发现后都能及时销毁,杜绝了蔓延的可能性。

水稻纹枯病近年有发展趋势,发生面积和病情都有所上升,应当引起注意。

除以上三大病害外,过去在大面积直播田中,常在普遍注意种子质量,又采用插秧,改善了环境条件,基本上已极少发生了。

80年肛后期,恶苗病曾一度普遍危害而成为水稻上病害的防治重点之一。

病毒病中近10年来以条纹枯病和东格鲁病在浙江、福建一带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大,危害也最重,嘉宾去铃铛次流行的黑条矮缩病和暂黄病已极少发生,甚至绝迹。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一稻瘟病
稻瘟病为世界性水稻流行病害。

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直是我国水稻上的重点防治病害。

在生长前期若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则田间呈火烧状,抽穗期发生穗颈瘟则造成大量瘪穗。

在黑龙江省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穗颈瘟。

(一)水稻稻瘟病症状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 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在三叶期前发病,病苗基部变黄褐色或或灰褐色,叶片卷缩枯死,潮湿时疫苗基部有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2. 叶瘟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叶片上产生不同的病斑,可分四种类型:
(1)普通型(慢性型)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其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层。

(2)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一般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的,病斑上密生色霉层,有时正反面都有。

这种病斑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合及稻株抗性减弱时。

(3)白点型病班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为白色斑点,不产生孢子。

如果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则可迅速扩展成型。

(4)褐点型病斑多发生在抗病品种和老叶上。

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3. 节瘟发生在稻节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部变黑色,向内凹陷,易折断倒伏
4. 穗颈瘟在穗颈或穗轴上开始为褐色小点,扩展后穗颈成段变褐。

发病早的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秕谷增加。

5. 谷粒瘟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有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

(二)水稻稻瘟病病原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8~37℃,最适温度为27~28℃。

相对湿度降至
80%,则不能形成。

分生孢子必需在水膜或水滴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萌发。

(三)水稻稻瘟病侵染循环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

在潮湿的情况下,经2~3个月便死亡。

露天堆放的稻草是主要侵染来源
(四)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病和流行的条件
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照和风。

阴雨、低温和光照不足,导致植株抗病力减弱,同时高湿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入。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常导致稻瘟病大发生。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栽培管理中以肥水关系最大。

偏施氮肥,导致水稻贪青徒长,植株柔嫩,抗病性降低。

另外,会使叶片下垂,色泽农绿,分蘖期延长,增加无效分蘖,使株间郁闭,保持高湿度而促进病菌的生长繁殖,并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黑龙江省水稻施肥特点是有机肥用量逐年减少,氮素化肥逐年增加,由含氮量低的碳铵、硫铵、硝铵转到含氮量高的尿素。

(五)水稻稻瘟病防治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小种的组成选用抗病品种。

黑龙江省就大部分稻区来讲,较抗病品种有东农415、416、417、牡21、23,京引127,通系112等。

但要注意小种的变化。

2. 加强栽培管理应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

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促进稻株生长健壮而不贪青晚熟。

灌溉以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末期晒田和后期湿润灌溉为好,一方面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另一方面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山区利用冷泉水灌溉的地方应修蓄水池以提高水温。

3. 消灭菌源(1)种子处理50%多菌灵、40%克瘟散乳剂、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等浸种均有良好效果。

(2)处理病草不要病草还田,堆肥要充分腐熟,田间不用病草编织的草帘。

4. 药剂防治
防治苗瘟或叶瘟要及时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即拔除,喷药保护,防止蔓延;发现急性型病斑陆续出现,应立即喷药,防治穗温应着重保护抽穗期,如孕穗末期叶瘟发展或叶耳、叶舌发病变褐,应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个喷药一次。

目前认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

残效期可持续三周左右。

40%稻瘟灵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及0.4%春雷霉素粉剂均能有效防治稻瘟病。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二水稻白叶枯病
水道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主要发生在我国南部稻区,由于南北引种频繁,已传入北方稻区,几乎全国各稻区均发生过。

黑龙江省于1976年初发现于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以后在阿城、五常、宾县、海林、东宁、勃力等县也陆续发生过。

(一)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一般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发生,症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短条斑,以后沿叶缘或叶脉向两端蔓延,形成长条状病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病健组织交界明显,分界处呈波纹状,最后病组织呈枯白色。

环境条件适宜或致病力很强的菌株侵染感病品种时可出现急性型病斑,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露珠状菌脓溢出,干后成鱼子状小颗粒。

除上述叶枯病症状外,还有一种凋萎症状,在黑龙江省不常见。

(三)水稻白叶枯病侵染循环
老病区稻草是主要侵染源主要是稻种。

白叶枯病菌主要是从水孔侵入,因此病斑也多从叶尖和叶缘开始。

侵入途径中其次是伤口。

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传播是短距离的,但在水流传动和供水淹灌、串灌的条件下能十分有效地传播。

(四)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条件
2. 气候条件气温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连续阴雨有利于发病,暴风雨和水淹时病害发展很快而且严重。

高温干旱,病害受到抑制。

黑龙江省最早发病期是7月18日。

病害发生程度与6月份高温来临的迟早有关。

3. 栽培管理肥、水与白叶枯病的发生关系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造成稻株生长过旺,叶片柔软嫩绿,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深水灌溉、串灌或稻用淹涝都易造成严重发病。

稻田淹水3天,人工接种特别容易发病。

土壤酸度高的地区为病害常发地带。

(五)水稻白叶枯病检验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为黑龙江省的检疫性病害,因此一旦发生应通过检验方法确切诊断后,立即采取措施。

(六)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白叶枯病新病区的出现确与带菌稻种的调运有关,因此加强稻种检疫是防止病区扩大的有效措施。

一旦在无病区出现疫情,应采取紧急措施封锁或彻底消灭。

2. 杜绝病原
(1)处理病稻草不用有病稻草催芽、育苗、扎秧把、堵水口等。

稻草消毒可用1000倍抗菌剂401、5%硫酸铜浸泡48h或1%石灰水浸泡一星期。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用抗菌剂(401)500~1000倍液,10%叶枯净200倍液,50%代森铵500倍液,任选一种浸24~48h。

对白叶枯病种子消毒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完全彻底,因此只能应用于病区的防治,不能用作无病区获得绝对无菌的种子。

3. 栽培管理最重要的是肥、水管理。

肥料方面除增施农家肥,配合施用磷、钾肥外,
氮素化肥要坚持重施大头肥、后期灵活补肥的原则。

水的管理要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要求,结合天气、土质、苗情科学进行。

应适时排水晒田。

4. 药剂防治根据预测对将要发病的秧田以及发病始期的田块进行防治50%叶枯青500~1000倍液。

50%代森铵1000倍液,10%叶枯净300~500倍液或25%敌枯霜1500~2500倍液连续喯2~3次。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三水稻纹枯病
水道纹枯病发生极为普遍,尤其是南方稻区密植多肥的情况往往发生严重。

(一)水稻纹枯病症状
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也危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由下向上蔓延到上部叶鞘。

空气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黄色,边缘呈暗褐色,潮湿时,病斑中部为灰绿色,边缘湿润状,病部可见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成菌核,借小量菌丝附着在病斑表面,易脱落。

天气特别潮湿时,能产生一层白色粉状霉层。

即病菌的担孢子。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发展快时呈污绿色枯死。

颈基部受害可造成软腐而倒伏。

穗部受害则影响谷粒饱满,甚至形成白穗。

(四)水稻纹枯病发病和流行条件
1. 菌核基数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开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区,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则发病重。

但病情的继续发展,受稻丛小气候及水稻抗性的影响更大。

2. 气候条件纹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

气温达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相对湿度达97%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因此,夏秋高温高湿时间持续较长的年份,纹枯病发生一般较重。

北方单季稻区7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五)水稻纹枯病防治
1. 消灭菌源重病田灌水耙平时,用布网或细密的簸箕在田边打捞被风吹集在一起的浪渣,并将这种打捞出的浪渣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铲除田边杂草寄主,减少菌源。

2. 科学用水,适时晒田,合理施肥
3. 药剂防治参考南方稻区的防治指标是分蘖末期发病率达5%,拔节到孕穗期达10%,孕穗期达15%~20%为防治适期。

井冈霉素和素克灵被认为是防治纹枯病最有效的药剂,井冈霉素每公顷用1500~1875g,加水900~1125㎏喷洒,残效期可达20天。

江阴农药厂生产的20%担菌灵100~200倍液喷雾防效高达90%以上,多菌灵、托布津防纹枯病效果亦很好。

湖南报导,用异稻瘟净防治已有抗性菌株产生,故应注意田间防效有无变化。

水稻病虫害防治之四水稻恶苗病
恶苗病在全国稻区都有发生,以广西、广东、湖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发生较多。

推广种子消毒措施后,病害大为减轻。

80年代,由于有些品种感病,农户消毒不彻底,有明显回升现象,致使按比例播种的秧田,选不出足够的无病秧苗供插秧用。

(一)水稻恶苗病症状
稻恶苗病症状有徒长、矮缩和不显著三种类型,其中以徒长型最常见,矮缩型只在病害发生特别严重和高温时出现。

徒长型稻恶苗病的苗期症状,从长出第二叶时开始出现,病苗茎叶纤弱吸长,叶黄绿色,常比健苗高1/3左右,根系发育不良。

部分稻苗枯死,在近地处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与之相似,但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长,节上倒生不定根,以后茎秆逐渐腐烂,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后期病部散生或群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病株多数早病,少数能抽穗,但穗小,籽粒不饱满。

(四)影水稻恶苗病响发病的因素
1. 温度此病发生与土温关系较大。

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在20℃以下,即使感染也不表现症状,但可分离到病原菌。

2. 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粳稻之间抗性也有差异,但无免疫品种。

3. 栽培管理脱粒时受伤的种子和移植时受伤的秧苗都易感病。

浸种时间过长、中午插的秧和插隔夜秧发病也较多。

(五)水稻恶苗病防治
1. 建立无病留种田,催芽前种子消毒这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2. 种子处理同稻瘟病。

吉林稻区用769农抗浸种2~3天,10℃左右浸种4~5天对防治恶苗病很有效。

五常县用恶苗灵200ml加水60公斤,浸种5天,或用600倍溴硝醇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浸种,种子和药液之比为1:1.2,在室温下浸种5~7天,可有效防治恶苗病。

3. 改进管理技术①不在中午高温下插秧,不插隔夜秧。

②秧田或本田中发现个别病株时及时拔除烧毁。

③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
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3]
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
水稻立枯病烂秧
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

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 ) 50ml+ 大蒜油 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 25ml。

发病中后期: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进行喷雾,3天一次,连喷2到3次。

2、精心选种与晒种。

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3]
3、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

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

4、苗床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3]
5、加强田间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

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

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 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种24,-48 h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

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 g加水1 L喷洒。

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

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l~1.5 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