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臭氧层损坏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与臭氧发生作用,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与臭氧发生作用,导致 了臭氧的损耗。这些物质主要有CH4、N2O、CCl4、哈龙(溴 哈龙( 了臭氧的损耗。这些物质主要有 、 氟焕烃)以及氟里昂等 氟焕烃)以及氟里昂等,破坏作用最大的为哈龙类物质与氟里 昂。 科学家研究发现,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对流层相对稳定的氟里昂在上升进入 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 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被 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 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 氧分子。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氧分子。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环境工程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黄 智
大气污染 (Air Pollution)
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 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 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 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我国1983年实施的《 我国1983年实施的《制定地方大气污染 1983年实施的 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中对SO 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中对SO2 等有害气体和电站烟尘的排放, 等有害气体和电站烟尘的排放,采用了 值法控制。 P值法控制。
第三节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总量控制”标准 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体与温室效应
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组分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 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组分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CO2、 CH4、N2O、CFC3(氟里昂)等。这些微量气体主要吸收 氟里昂) 这些微量气体主要吸收7500、 13000nm间的长波辐射,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即产生温室效应。 间的长波辐射, 间的长波辐射 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即产生温室效应。
20181110年工程咨询继续教育考试环境-《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解读试卷

.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治理盐酸雾废气时,宜采用什么方法?()A.活性炭吸附法B.氧化铝粉吸附法C.酸液吸收法D.碱液吸收法2.固定床吸附器采用活性炭纤维作为吸附层,床层风速可选择()。
A.0.15m/sB.0.5m/sC.0.7m/sD.0.12m/s3.脱硫塔的防腐材料不宜使用以下哪种材料。
()A.陶瓷B.玻璃钢C.树脂鳞片D.合金4.管道倾斜敷设时,与水平面的倾角应大于()。
A.30°B.45°C.60°D.75°5.以下列举的除尘器中哪个除尘器净化效率最高()。
A.电除尘器B.袋式除尘器C.旋风除尘器D.湿式除尘器2.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1.管道材料选取应根据输送介质哪些因素确定()。
A.流量B.温度C.腐蚀性D.含尘浓度E.粉尘粒径2.无机卤化物废气包括哪些?()A.氟化氢B.四氟化硅C.硫化氢D.溴气和溴化氢E.氯气和氯化氢(盐酸酸雾)3.以下废气中的哪些金属属于重金属?()A.汞B.铁C.铅D.铜E.砷4.除尘管网应进行阻力平衡计算,以下并联管路压力损失的差额哪些符合要求()。
A.5%B.10%C.15%D.20%E.25%3.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1.燃烧室和蓄热室内部的两个相邻温度测试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1m。
()Y.对N.错2.物理类处理方法宜作为化学或生物处理的预处理。
()Y.对N.错3.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分离某污染气体的方法。
()Y.对N.错4.当除尘系统正压布置时,配套风机应使用排尘风机。
()Y.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提纲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 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 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 环境。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过程
大气扩散
人、动植物
接受者
1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依用途分为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大气污染警报标准 国家标准 依适用范围分为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y w y w C x H y S z Ow x z O2 3.78 x z N 2 4 2 4 2 y y w xCO2 H 2O zSO2 3.78 x z N 2 Q 2 2 2
15
2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晴朗的夏天午后
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阴天﹑风速较大﹑中性
晴朗夜间或早晨
出现在傍晚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
16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一、大气湍流 1、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2、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 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二、高斯扩散模式
9
元素 C H
质量/g 855 113
摩尔数/mol 71.25 113
需O2量/mol 71.25 28.25
产生的烟气量/mol 71.25 (CO2) 56.5 (H2O)
O N
S
20 2
10
1.25 0.143
0.3125
-0.625 0
填料塔处理废气实验报告 谢太平

表 6.3 风机运行频率为 30Hz 时实验数据 风机风量:204m3/h 吸收液流量/L/h 700 600 500 250 出口 1 浓度/ppm 3819 4003 4010 4412 出口 2 浓度/ppm 3410 3515 3628 4272 出口 3 浓度/ppm 3195 3252 3338 3967 进气浓度:4234ppm 出口 4 浓度/ppm 2812 3121 3257 3950
*注:∆ P(1-2)表示出口 1-2 之间压降值,∆ P(1-大)表示出口 1 与大气压之间压降值,以此类推,下同。
第 4 页,共 13 页
表 6.5 风机运行频率为 40Hz 时压降实验数据 吸收液量 700 L/h 600 L/h 500 L/h 250 L/h ∆ P(1-2) 110 Pa 95 Pa 120 Pa 60 Pa ∆ P(2-3) 90 Pa 90 Pa 100 Pa 90 Pa ∆ P(3-4) 5 Pa 0 Pa 0 Pa 30 Pa ∆ P(1-大) 550 Pa 565 Pa 530 Pa 580 Pa ∆ P(2-大) ∆ P(3-大) ∆ P(4-大) 660 Pa 660 Pa 650 Pa 640 Pa 750 Pa 750 Pa 750 Pa 730 Pa 755 Pa 750 Pa 750 Pa 760 Pa
750L / h 103 m 3 / L 1000kg / m 3 1326.96kmol / (m 2 h ) 2 18kg / kmol 0.0314m
本实验为低浓气体吸收,空气流量可近似认为通过塔任一截面的气体流率 G。空气风量为 350m3/h,
第 5 页,共 参数性能
第 1 页,共 13 页
表 3.2 耐腐蚀塑料离心泵参数性能 流量 进出口径 功率 频率 4m3/h 32/25mm 0.75kW 50Hz 扬程 转速 电压 电流 11m 2900r/min 220v 5A
气态污染物控制

b、常用的吸收剂: ①水 优点:价廉易得;缺点: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 ②碱性吸收液 用于与碱起反应的有害气体; ③酸性吸收液 ④有机吸收液 洗油吸收苯和沥青烟等。
气态污染物控制
5、吸收设备: 作用: ①使气液两相充分接触,以便很好的传
递; ②提供大的接触面; ③最大限度的减少阻力和增大推动力。
气态污染物控制
②吸附等温式 常用的有: a、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Longmuir) 用于恒温下,均一表面上的单层可逆吸
附。
q0—吸附剂表面吸满单层时的吸附量g /g a—常数
气态污染物控制
为了计算方便,常改写倒数关系:
说明1/q与1/Ce呈直线关系,即可求出q0、a
气态污染物控制
b、弗兰德利希 指数函数型经验公式 q=k·Ce1/n 或 XT=k·p1/n k—弗兰德利希常数 n>1的常数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 lgq=lgk+(1/n)lgCe 或 lgXT=lgk+(1/n)lgp
Pi ----组分分压 Pa Ei ----组分的亨利系数,Pa
xi----摩尔分数
Ci---平衡浓度
Hi……i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系数,mol/(m3·Pa)
气态污染物控制
c、传质吸收过程的判断 相平衡过程是质量传递的动态平衡过程。
若气相中溶质组分浓度y高于气相平衡时的 气相组分平衡浓度,即y>yi*则传质过程为吸 收过程;反之,y<yi*则传质过程为解吸过程。
水
含有约为初
始浓度进0气.3%S的O2
尾气
水
预除尘 和水分
段间冷却 的四层催
化床
填充 床吸 收塔
第二级 催化床
填充 床吸 收塔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大气组成与性质
总结词
理解大气组成与性质对于控制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占主导地位。此外,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 臭氧、气溶胶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习题答案:大气组成与性质
总结词
掌握不同类型大气稳定度下污染物扩散的特征。
详细描述
在不稳定的大气中,污染物容易向上扩散至较高的高度; 在稳定的大气中,污染物容易积聚在低层;在中性状态下 ,污染物的扩散较为均匀。因此,了解大气稳定度对制定 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了解如何通过气象观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判断大气稳定度。
0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
习题答案:工业废气的控制技术
• 工业废气控制技术:
习题答案:工业废气的控制技术
燃烧法控制技术: 原理:通过燃烧将可燃性气体或颗粒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应用:适用于处理含有可燃性气体或颗粒物的工业废气。
习题答案:工业废气的控制技术
01
过滤法控制技术:
02
原理:通过过滤材料将废气中的颗粒物去除。
了解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于制定控制政策至关 重要。
详细描述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 都具有严重影响。长期暴露于大气污染物会 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此外,大气污染物还会对植物生 长、动物生态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习题答案:大气污染的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评估大气污染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政策。
湿式除尘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洗涤含 颗粒物的气流,使颗粒物在液体中沉 降下来。湿式除尘技术适用于处理高 温和高湿度的气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填空1、气溶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P42、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五大类。
P53、大气污染源按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种。
其中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类。
4、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估测硫含量和热值。
P305、逆温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五种。
(P74)6、吸附再生方法有加热解吸再生、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牛、溶剂萃取再生、置换再生、化学转化再生.(267页)7、常用的除尘器可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带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P1618、煤中含有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04)、有机硫(CxHvSz)和元素硫四种形态的硫.P319、地方性风场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三种10、烟囱有效高度为烟囱几何高度H S与烟气抬升高度A H之和.11、大气稳定度分类:不稳定、稳定、中性三种(书上)在我国分为极不稳定、较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六种(老师课堂讲的)P7312、净化装置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
P14113、粉尘物理性指标:粉尘的密度、安息角与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与导电性、粘附性及自然性和爆炸性.(P132)1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操作变量。
P17115、在除尘电晕电场中存在电场荷电(碰撞荷电)、扩散荷电两种粒子荷电机理.三、简答1、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P20)①实施清洁生产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③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2、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只要回答种类和作用即可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②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而依据•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容易掌握和执行。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编制组2011年2月目次1 任务来源 (1)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1)3 主要工作过程 (2)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3)5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5)6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20)7 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5)8 标准实施建议 (36)9 征求意见汇总处理情况说明 (36)10 技术审查工作情况说明 (36)1 任务来源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计划《气态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吸附法》,项目序号366,统一编号1421。
经讨论建议更名为《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云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华辉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绿创大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福建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大拇指环保科技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泉州市天龙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 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大多数有毒、有害,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参与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部分可破坏臭氧层。
我国一些城市空气中VOCs的浓度是美国城市空气浓度5~15倍,工业排放有机废气已经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
涉及VOCs排放的工业行业包括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喷涂、包装印刷、医药与农药制造、半导体及电子产品制造、人造板与木制家具制造、皮革、漆包线、制鞋、涂料、油墨、粘合剂生产、金属铸造等等,行业众多,各行业中所产生的VOCs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常见的组成成分有碳氢化合物、苯系物、醇类、酮类、酚类、醛类、酯类、胺类、腈(氰)类等。
目前,在我国VOCs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城市与城市群,分布面广,其中90%以上尚未治理,对大气环境影响严重,应依据相关污染治理法规的要求进行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xcB0 1KK 1p1*A p*AcB0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随着
p
* A
的增加,组分A在液相内的溶解度
c
* A
变大,但无论怎样
p
* A
增大,式中右端第二个因
子
K
1
p
* A
总是小于1的。
1
K
1
p
* A
在此种反应类型情况下,对纯粹的化学吸收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化学吸收的速率不但取决于液相的物理 性质与流动状态,也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 但是由于液相中有化学反应的存在,组分A
的浓度cA降低加快,这意味着液膜厚度薄,
液膜阻力减小,从而使过程吸收速率提高。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在过程稳定的情况下,仍可采用费克定 律来描述液膜中的吸收情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020/11/20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物理 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 的一种方法
• 优点: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投资费用相 对较低
• 缺点:需要对吸收后的液体进行处理、设备 易受腐蚀
2020/11/20
第五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1) 极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吸收过程
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对于极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传质阻力比化 学反应阻力大很多,整个过程属扩散控制。由于 吸收组分A与反应物B的扩散速率不同,会使液相 浓度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一、物理吸收速率
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 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的 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的积累和亏损。
对于气膜:
N AD Z A GG (pA GpA i)kA(G pA GpA i) 对于液膜:
2020/11/20
N AD Z A LL (cA icA)LkA(L cA icA)L
在吸收过程中,当传递速率远大于化学 反应速率时,实际的过程速率取决于后者, 称为动力学控制;反之,如果化学反应速率 很快,而传质速率很慢,过程速率主要取决 于传质速率的大小,称为扩散控制。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对化学吸收而言,气膜的传质速率仍可 按与物理吸收相同的公式表示。在气液界面 处,组分A仍处于平衡状态,可用亨利定律 描述。
[M] K[A]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由气液相平衡得到进入溶液中A的总浓度
: cA
cAH Ap* AKH Ap* A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3.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废气治理中用含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
碳酸钠和亚硫酸钠等溶液吸收烟气中二氧化 硫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组分A 在溶液中的转化过程为:
联解上述公式可以获得总速率方程。 由于化学动力学方程一般比较复杂,大多数
情况下只能给出数值解,但对一些特殊情况有解 析解。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2.典型特定情况 用吸收法处理气态污染物时,化学吸收
剂一般能与被吸收组分发生极快的化学反应 ;或其用量大大过量,以致其液相中浓度几 乎不变,这时可看成拟一级反应。以下分别 针对这两种典型的特定情况进行讨论。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2.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用水吸收H2S时,H2S会进一步解离成 为H+和HS-。对于这种情况组分A在溶液中 的转化过程为: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cA[A][M ]
K [M][N] [A]
当溶液中没有同离子存在时,则[M+]=[N-]
cA[A] K[A]
一、物理吸收速率
组分A在界面位置处于气液平衡状态:
cAi HApAi
稳定吸收过程的总传质速率方程式:
2020/11/20
NA
pAG p* A 1 1
KAG (pAG p* A)
kAG kAL HA
或:NA
c*AcAL 1 HA
KAL(c*AcAL)
kAL kAG
一、物理吸收速率
1 1 1 KAG kAG kALHA
2020/11/20
一、物理吸收平衡
气体的溶解度在同一系 统中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 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增大气相中该气体的浓度也 能使其溶解度增大。
2020/11/20
几种常见气体污染物水中溶解度曲线
一、物理吸收平衡
2.亨利定律
cA HAp*A
p*A EAxA
适用条件:在系统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以及 溶解气体组分又不与液体起化学反应的情况下, 难溶气体的溶解平衡可近似认为遵循亨利定律, 对中溶和易溶气体在液相溶解浓度较低时也可近 似认为遵从亨利定律。在实际的废气处理时也经 常用亨利定律进行计算。
在液膜中的情况,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 却很不相同。对于化学吸收,组分A按分子 扩散从气膜扩散至界面溶解后,在液膜内一 面进行扩散,一面与吸收剂组分B进行化学 反应,若在液膜内未反应完还要转移至液相 主体中进行。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组分B不断地从液相主体扩散到界面附 近并与A相遇。A与B在什么位置进行反应取 决于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的相对大小。反应 进行得愈快,A消耗愈快,则A抵达气液界面 后扩散不远便会消耗干净。反之,如果A与B 反应较慢,A可能扩散到液相主体仍有大部 分未能参加反应。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气态污染物的总溶解量由液相物理吸收 量和化学反应消耗量两部分组成:
[A]净化 [A]物理 平 [A 衡 ]化学消耗 其中[A]物理平衡可采用前面介绍的亨利定律近似 计算,而[A]化学消耗可根据化学平衡进行计算。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由亨利定律有: [A]物理平 H 衡 Ap* A
1 1 HA KAL kAL kAG
2020/11/20
p
* A
c AL HA
c*A HApAG
一、物理吸收速率
在总传质阻力中,若气膜的阻力远远大于 液膜阻力,则称为气膜控制;若液膜阻力远远 大于气膜阻力,则称为液膜控制。 提高物理吸收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气液相对运动速度,以减小气膜和 液膜的厚度。 (2)增大供液量,降低液相吸收浓度,以增 大吸收推动力。 (3)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4)选用对吸收质溶解度大的吸收剂。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 吸收速率方程 ➢ 典型特定情况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1.吸收速率方程 对于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2020/11/20
液相中A的浓度变化
(a)物理吸收
(b)化学吸收
二、化学吸收速率
化学吸收过程: ➢ 气相反应物A从气相本体通过气膜向气-液相
NADA
LdcA dZ
Z0
若已知组分A在界面处的液相浓度梯度 ,就可利用上式求得液膜内的过程速率。在 液膜内对组分A作物料衡算可得到液相浓度 分布规律及梯度。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速率
在液膜内离界面Z 处,取一厚度为dZ的微
元,对气体A在微元体内进行物料衡算:
A扩散入微元的通量-A扩散出微元的通量=A在微元的反应量
由化学平衡关系式有
K [M] x [A][B] [A][1x]
将气液平衡关系 [A]HAp*A 代入得:
p*A
x
KHA(1x)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进入溶液中A的总浓度:
cA[A ]xB c 0H A p* A1 K K 1p 1* A p* AcB0
K1KHA,它表征了带化学反应气液平衡的特征。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1.被吸收组分A与溶剂互相作用 水对氨的吸收过程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
情况下气态污染物A在溶液中的转化过程的通式 可表示为: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吸收前[M]=0,被吸收组分A从气相溶入液相 后,与溶剂B进行化学反应生成M,最后达到平
衡,此时组分0
双膜理论模型
一、物理吸收速率
传质过程: ✓ 被吸收组分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边界向气膜
移动; ✓ 被吸收组分从气膜向相界面移动; ✓ 被吸收组分在相界面处溶入液相; ✓ 溶入液相的被吸收组分从气液相界面向液膜
移动; ✓ 溶入液相的被吸收组分从液膜向液相主体移
动。
2020/11/20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这种情况和第一种情况的差别在于活性 组分B的浓度在反应前后不能认为不变。设
溶剂中活性组分B的初始浓度为c B0 ,若平
x 衡转化率为 ,则溶液中组分B的平衡浓度
为 [B]cB0(1x),而生成物M的平衡浓度为 。 [M]cB0x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由化学平衡有:
K
[M]m[N]n [A]a[B]b
2020/11/20
二、化学吸收平衡
由于吸收组分既遵从相平衡关系又遵从化 学平衡的关系,式中[A]就是[A]物理平衡,在已
知化学平衡常数K 及反应前后反应物B的浓度
变化的情况下可求出生成物M、N的浓度,再由 化学反应式可求出[A]化学消耗及[A]净化。
cA[A][M]
[A]HAp*A [M ]K[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