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5-27T17:08:03.57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0期作者:王丽娜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优质旅游服务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诗和远方”是旅游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王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又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优质旅游服务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诗和远方”是旅游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近30年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民族旅游;少数民族;研究综述

经过改革开放后约40年的发展,中国正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国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女性在旅游参与中的作用。

1.研究方法

为了对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现状进行了解,笔者使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搜索平台分别以“旅游”并含“女性”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51篇文献。使用这两个词为篇名进行搜索,也只有323篇。把标准放宽到以主题进行搜索,则有974篇文献。并对这974篇文献逐篇甄选,最后共得到120余篇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相关文献(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文献的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以及著作章节。又用“旅游”并含“妇女/女性”在期刊和篇名中勾选“CSSCI”进行高级搜索,有46篇文献,筛选后得到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北大核心期刊(CSSCI)相关文献24篇(截止至2018年4月20日)。通过文献筛选发现目前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欲以民族旅游作为出发点,讨论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近30年,在研究过程中理论视角和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和变化。

2.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从学科性质角度来讲,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范围较广的学科。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理论基础更为薄弱,可以说很多理论基本上都适用于旅游学领域的任何分支的研究。本文将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理论视角对以往国内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

2.1基于研究内容的理论视角

2.1.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西方女权运动。男女两性的差异首先是自然的和生理的,更是社会的和文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指的是与生俱有的,基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的生物属性。社会性别(gender)则作为社会的构成,特指通过社会后天习得的,与性相关的一套规范期望和行为,特指男性/男性气质和女性/女性气质的观念和理想。若干世纪以来,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两性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差异是由生理决定的,女性的从属地位是由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因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认识两性的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是不同性别的个体被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定了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是社会期望的结果。分析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1.2资源理论

学者唐雪琼、朱竑和薛熙明在研究中发现,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来源于夫妻双方占有资源的比较,权力的对比要看哪方占有雄厚的资源。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解释家庭权利的主要理论¾资源理论。孙九霞,廖婧琳在《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主》中以资源理论为框架,分析西江千户苗寨女性参与旅游后的家务变化。以回答影响家务分配的相关要素,及其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形塑了少数民族家庭当下的权利及性别关系。希尔(D.M.Heer)、萨菲利奥斯—罗斯柴尔德(Safilios-Rothschild)、奥斯默德(M.W.Osmond)等学者在资源理论基础上生发出修正性理论¾社会交换理论。

2.1.3文化再生理论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20 世纪 70 年代初,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论著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一书中(与让·克劳德·帕松合著,1990),他用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推陈出新,以这样的进化方式不断演变,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的再生提供了现实舞台。在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民族文化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展示来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从而使这种文化能够维持平衡、得以延续。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问题己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2.1.4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使用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该理论指出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群体,没有它的支持,组织将不复存在。弗瑞曼(freeman)认为一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企业不仅仅要考虑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需求,而且要将政府、社区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非人类的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等纳入利益主体之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闵咏梅在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妇女以及她们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民族旅游开发价值链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贾巧云在文章中提到,研究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其不同主体在旅游开发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