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姓名:陆宏学号:115026177专业:物流管理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

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文旅+非遗: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人类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文旅+非遗是指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

文献综述1.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项事业相结合,以提高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

2.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旅游业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经济活动。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遗产地旅游: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文化旅游:在游客中心、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文化旅游+非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非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

(4)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商品,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套餐等,推向旅游市场。

3. 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长期的发展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加强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和传承工作。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旅游景点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情,丰富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体验、吸引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1. 引言1.1 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和习俗。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让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旅游业更加繁荣,让世界更加美好。

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避免文化的丢失和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民族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

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

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

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

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

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

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

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云南民俗旅游开发而一跃成为旅游大省的实践所证明。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

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八、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的传袭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其商品化,使民俗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领略不同地方的风情民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1.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一些地方的风情民俗活动变得商业化。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商业利益,一些地方将原本纯粹的风情民俗转变为商业演出,并加入了各种商业元素。

这样做虽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但也使得原本纯朴的风情民俗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

2.文化短视现象一些地方为了赚取更多的旅游收入,过度强调了虚华的景点和商业化的表演,而忽视了风情民俗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短视现象使得原本丰富多样的风情民俗变得单一化,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3.文化侵蚀现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脆弱的风情民俗地区,从而带来了文化侵蚀现象。

一些游客对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缺乏了解和尊重,甚至故意扰乱和破坏,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传承。

二、对策研究1.加强风情民俗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风情民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商业化程度和商业演出的内容。

同时,加大对风情民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和对传统的认同感。

2.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承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风情民俗的研究力度,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动各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同时,加强与当地居民的合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情民俗,从而提高文化的传承力度。

3.加强游客教育和引导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游客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尊重和了解。

可以通过设置讲解员、制作宣传资料和推出相关活动等方式,引导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情民俗的内涵。

同时,与旅行社、导游等行业开展合作,加强对景区的管理,避免游客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风情民俗资源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只要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研究和教育,我们相信风情民俗资源能够在旅游发展中发光发热,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也能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

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

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

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1.2 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社会影响,并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有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

在此方面,我国就相对落后了,到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才开始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重视,短短十年以来,不断有学者加入了对此问题的研究行列,由于我们国家现代旅游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许多因旅游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只有在近些年才开始逐渐显露,这也是旅游社会影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关注及解决的原因,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旅游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相信对这一类的问题,国内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会越来越重视它。

1.3 关于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民俗学教师王贵生(2005)认为,民俗文化走向市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保护不到位如果,原汁原味的文化就是改变味道。

“中国古镇保护之父”阮仪三教授(2005)就古镇保护采访时说,保护古镇不单是为了发展旅游,而是保留它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遗产。

旅游只是在这个根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枝杈而已。

在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教授兼云大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子贤(2004)以《怒江各民族神话的存在形态、动态结构与文化生态系统》为题作了演讲。

他认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但丧失了传统文化,也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

因此,在推进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云南大学名誉教授伊藤清司(2004)在考察了一些风景名胜地之后发出的一些感慨。

他说,文明让人进步,但也让人产生心灵的失落,生出对淳朴民风的眷恋和回忆。

古朴的文化往往成为文明社会的人们返璞归真、净化心灵的乐土。

有些名川圣地就是一片净土,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给子孙留下些不能弥补的遗憾。

兰州大学文学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2005)说,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是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的,两者虽有矛盾,但是可以以‘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来解决,两者不冲突。

民俗文化的保护更有利于商业的开发,而商业的开发同时也能促进民俗的保护。

另外,柯杨(2005)还认为,文化是让人心向往的东西,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当以文化为核心,经济只是手段。

他们认为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数是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只有这些人还在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做奉献。

谈起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这样认为。

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建荣(中国改革报,2006)更是写诗表意,认为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悲伤。

2003年经济时报的作者走访周庄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认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古镇遗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游人们能够显而易见的是,沿街的房子破门开店,林立的茶馆、饭店、酒肆、时装店等都淹没在里面,古镇的淳朴气息早已被旅游的开发给商业化了。

所谓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建筑与时髦的人群。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等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

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情怀的文化景观,也没有汲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

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

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的,我们要认识到那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做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2 国外研究现状2.1 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开始了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到了7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生态三大领域。

其中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视。

研究成果为后期研究旅游开发对旅游人文环境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的开发既有有利于民俗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面,也有风情民俗被破坏的一面。

西方学者认为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巴特勒指出有5个因素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相互关系其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1、旅游者的数量;2、旅游者逗留时间的长短;3、旅游者的种族特征;4、旅游者的经济特征;5、旅游者在当地的行为活动。

同时,他还指出了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与旅游目的地特征相关的5个要素,即:1、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3、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4、接待地文化的生存能力;5、其他特征。

这些特征的证实表明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解是十分复杂而且多维的。

2.2 概念认知美国人类学家Mac Cannell最先提出了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

他以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往返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

原真性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对旅游情境的主观判定或者赋予它的一种价值。

另学者对原真性提出了质疑,Chris Ryan(2002)就曾指出,很多后现代的旅游者崇尚享乐主义,旅游是为了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否符合原真性并不影响他们对旅游质量的评价。

而且,对外展演的民族文化和真正的民族文化之间是有区别的,因此,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促销中,应该老实地说明短暂的旅游经历不可能体验到原真性的民族文化,只能提供一个基于某类文化背景的娱乐氛围。

2.3 影响研究国外最早有关民族旅游的研究就是了解民族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Smith(1977)出版的《东道主与游客》。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旅游对于民族旅游地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包括民族意识增强;身份地位进步。

负面影响包括:形象失真;就业受限;利益分配不均。

国外对民族旅游目的地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阶段、治理方法和目的地营销等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有:Ngaire Douglas(1997)将巴特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马来西亚三个土著岛屿的研究;Claudia Notzke(2004)从四个方面(4Hs)(地理环境、文化遗产、历史发展和手工艺品)分析了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土著旅游开发回处于早期摸索性发展阶段的原因,指出其土著旅游发展还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Alan A Lew. (1996)从民族旅游治理角度分析了美国118个印第安人部落,由于不同部落对于旅游重要性的估计以及旅游与其他部落活动之间的关系各异,所以他们的旅游治理方式也存在多样性,但对于大多数部落而言,部落首领的办事机构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执行和决策机构。

3 评述对于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旅游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在给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以及对民俗资源的开发。

国内外学者大多只是停留在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以及如何有效协调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建议。

本文在前人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保护民俗文化,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开发旅游项目,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1]吴磊,东静蕾. 旅游对村落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2]罗艳蓓.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重庆大学学报,2004.[3]王晋.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J]. 西华大学学报,2007(4).[4]姜萍. 青岛海岛居民对海岛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5.[5]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会刊,2002(6).[6]吴晓雁. 民俗文化品牌呼唤传承与革新[J]. 中国改革报,2006(1).[7]汤少忠. 从市场角度谈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 中国旅游报,2009(11).[8]徐斌. 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9]尘灰. 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J]. 中山日报,2007(2).[10]文有贤. 城市旅游与民俗文化对接的最佳选择[J]. 楚雄日报,2005.[11]周铮. 古镇保护还是有要“原汁原味”[J]. 新华日报,2008(7).[12]吴小雁. 民俗文化品牌呼唤传承与革新[J]. 中国改革报,2006(1).[13]王衡. 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J]. 经济日报,2005.[14]石高峰. 今日泸沽湖:高亢与失落[J]. 今日民族,每月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