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姓名:陆宏学号:115026177专业:物流管理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
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文旅+非遗: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人类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文旅+非遗是指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
文献综述1.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项事业相结合,以提高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
2.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旅游业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经济活动。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遗产地旅游: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文化旅游:在游客中心、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文化旅游+非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非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
(4)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商品,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套餐等,推向旅游市场。
3. 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长期的发展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加强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和传承工作。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旅游景点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情,丰富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体验、吸引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1. 引言1.1 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和习俗。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让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旅游业更加繁荣,让世界更加美好。
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避免文化的丢失和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民族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
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
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
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
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
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
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
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云南民俗旅游开发而一跃成为旅游大省的实践所证明。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
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八、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的传袭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其商品化,使民俗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领略不同地方的风情民俗。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1.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一些地方的风情民俗活动变得商业化。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商业利益,一些地方将原本纯粹的风情民俗转变为商业演出,并加入了各种商业元素。
这样做虽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但也使得原本纯朴的风情民俗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
2.文化短视现象一些地方为了赚取更多的旅游收入,过度强调了虚华的景点和商业化的表演,而忽视了风情民俗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短视现象使得原本丰富多样的风情民俗变得单一化,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3.文化侵蚀现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脆弱的风情民俗地区,从而带来了文化侵蚀现象。
一些游客对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缺乏了解和尊重,甚至故意扰乱和破坏,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传承。
二、对策研究1.加强风情民俗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风情民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商业化程度和商业演出的内容。
同时,加大对风情民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和对传统的认同感。
2.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承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风情民俗的研究力度,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动各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同时,加强与当地居民的合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情民俗,从而提高文化的传承力度。
3.加强游客教育和引导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游客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尊重和了解。
可以通过设置讲解员、制作宣传资料和推出相关活动等方式,引导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情民俗的内涵。
同时,与旅行社、导游等行业开展合作,加强对景区的管理,避免游客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风情民俗资源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只要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研究和教育,我们相信风情民俗资源能够在旅游发展中发光发热,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也能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第一篇: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
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
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
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
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
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
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并分析其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形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的花灯表演和猜灯谜活动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戏曲、舞蹈等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1. 旅游景点开发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景点的主题,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
比如,在中国的某个古村落中,可以建设一个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参与传统乐器演奏等活动。
这样的旅游景点不仅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收益。
2. 民俗表演和展演在旅游景点或其他场所,定期举办传统民俗表演和展演活动,可以为游客呈现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
比如,可以组织传统戏曲演出、民族舞蹈表演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工艺体验在旅游景点或传统手工艺品工坊中,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传统工艺品,如剪纸、陶艺等。
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还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
4. 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民俗文化庆典,展示传统舞龙舞狮、放焰火等,吸引游客近距离观赏,并参与其中。
三、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1. 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
通过旅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旅游业发展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的影响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遗产,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民俗文化因其独特性和魅力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在当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结合对中国旅游业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带来了独特的吸引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旅游业带来了独特的吸引力。
无论是寺庙庙会、传统节日庆典还是民间艺术展演,都能够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感知。
例如,中国的春节庆典以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庙会活动而闻名,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通过将传统文化节日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的需求促使地方政府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重视。
为了满足游客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很多地方在旅游景点建设过程中都注重保护和恢复传统村落、古建筑、传统工艺等。
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中国传统民俗的独特性,也为后代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传统民俗文化的结合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旅游活动的举办为当地的民俗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推动了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一些著名的传统民俗村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引入了旅游服务和特色产品,使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通过旅游业的支持和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在保留和传承上取得了突破,也具备了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四、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工艺品为例,旅游业使工艺 品的生产得到复兴,从而为旅游地居 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工艺品的设 计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但旅游业的发 展 ,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 的保护和发展,旅游开发推动了对传 统习俗和文化活动的关注,获得了生 机;并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促进了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退出Leabharlann 以丽江为例以云南丽江县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的纳西古乐为例,现今去丽江的旅游者都 会选择位于丽江古城的大研古乐会,现场 感受一下宜科先生主持修复的纳西古乐。 晚会普通级的门票售价高达120,但乐馆 内仍是座无虚席,中外宾客齐聚,证实了 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对于旅游者的巨大吸 引力。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继续 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及宣传扩 大。
退出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促使生 态环境的变换、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社 会进化过程。 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 间的相互接触为其根本特征的活动。接触 和了解异域社会和文化既是某些旅游者外 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同时也是所有旅游者 访问异国他乡的客观结果。与此同时,旅 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同 当地居民的直接和间接交往接触的存在, 也会以其有意和无意的“示范”行为影响 当地居民。
旅 游 对 区 域 文 化 的 影 以响 丽 江 为 例
——
目录 正面影响概论 对传统文化 的影响
丽江事例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 主要有: (1)促进不同的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 合作; (2)旅游者的示范作用带动旅游地居民 素质的提高; (3)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 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4)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5)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提高民 族自豪感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
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试论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试论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作者:李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7期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1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正面效应1.1传统文化得以复归和保持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激活并得以再生。
如:版纳经营傣家乐的傣族妇女们,结合艺术团的歌舞题材,自己编导,自行创作,使许多消失多年的民族歌舞重新在民间流传。
旅游开发中,许多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到旅游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展示活动中,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认同凸显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使当地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1.3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萌生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的广泛参与。
在民族地区,旅游参与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
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管这种意识还不够强烈,对于保护意义的认识也是浅层次的,但毕竟开始保护意识的萌芽。
2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负面效应2.1民族文化受侵犯旅游开发使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例如,在现代文明没有进驻之前云南丽江摩梭人可谓是安居乐业,在旅游开发逐渐升温后,其传统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大量的民族文化遗址、遗迹遭到破坏,由于长期接待来访旅游者,照相机的闪光灯、游客的汗水、呼吸,使很多地方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例如壁画、精美图案和雕像受到腐蚀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随意毁坏民族建筑和文化场所等。
2.2民族文化庸俗化许多旅游景区为了金钱,拉客宰客、对于游客围追堵截,商品质次价高,份量不足、数量不够,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现象屡见不鲜,结果使得民族旅游区铜臭味弥漫,民族社会淳朴的民风受到污染。
旅游业如何影响文化
旅游业如何影响文化?旅游业对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身份认同等。
以下是旅游业对文化的一些影响:文化交流和融合:旅游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游客可以通过旅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历史遗迹和艺术表现,从而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误解,推动文化的互相借鉴和共同发展。
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旅游景点是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或文化景观,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有助于将文化传承给后代。
同时,旅游业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品、文化节庆等的传统传承和发展。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旅游业为文化地区带来了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文化景点和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购物等,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活力和增长。
这些经济收入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也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品和体验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如手工艺品、民俗表演、传统美食等。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文化身份认同的塑造:旅游业对于当地居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促进了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同时,旅游业也可能引发对本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促进了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视和继承。
综上所述,旅游业对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保护和传承、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塑造等方面。
这些影响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
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研究
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研究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和民俗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1.引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风俗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旅游活动不仅是人们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活动对地方风俗习惯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文化的商业化、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因此,研究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与改变,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积极影响2.1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旅游活动为地方风俗习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游客通过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旅游业还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加深了民族和地方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2 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地方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旅游活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旅游业还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地方商品和服务业的发展。
3.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负面影响3.1 文化商业化在旅游业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变得商业化。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经过改编和包装,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此外,一些地方的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商业化剥离。
3.2 社会文化的冲击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经营引起了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
大量的旅游从业者涌入,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社会结构紊乱、文化干预等问题。
4.旅游业对地方风俗习惯的改变4.1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转型和变迁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
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
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
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1.2 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社会影响,并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有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
在此方面,我国就相对落后了,到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才开始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重视,短短十年以来,不断有学者加入了对此问题的研究行列,由于我们国家现代旅游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许多因旅游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只有在近些年才开始逐渐显露,这也是旅游社会影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关注及解决的原因,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旅游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相信对这一类的问题,国内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会越来越重视它。
1.3 关于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民俗学教师王贵生(2005)认为,民俗文化走向市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保护不到位如果,原汁原味的文化就是改变味道。
“中国古镇保护之父”阮仪三教授(2005)就古镇保护采访时说,保护古镇不单是为了发展旅游,而是保留它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遗产。
旅游只是在这个根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枝杈而已。
在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教授兼云大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子贤(2004)以《怒江各民族神话的存在形态、动态结构与文化生态系统》为题作了演讲。
他认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但丧失了传统文化,也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
因此,在推进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云南大学名誉教授伊藤清司(2004)在考察了一些风景名胜地之后发出的一些感慨。
他说,文明让人进步,但也让人产生心灵的失落,生出对淳朴民风的眷恋和回忆。
古朴的文化往往成为文明社会的人们返璞归真、净化心灵的乐土。
有些名川圣地就是一片净土,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给子孙留下些不能弥补的遗憾。
兰州大学文学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2005)说,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是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的,两者虽有矛盾,但是可以以‘车走车路、马走马路’来解决,两者不冲突。
民俗文化的保护更有利于商业的开发,而商业的开发同时也能促进民俗的保护。
另外,柯杨(2005)还认为,文化是让人心向往的东西,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当以文化为核心,经济只是手段。
他们认为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数是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只有这些人还在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做奉献。
谈起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这样认为。
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建荣(中国改革报,2006)更是写诗表意,认为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悲伤。
2003年经济时报的作者走访周庄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认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古镇遗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游人们能够显而易见的是,沿街的房子破门开店,林立的茶馆、饭店、酒肆、时装店等都淹没在里面,古镇的淳朴气息早已被旅游的开发给商业化了。
所谓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建筑与时髦的人群。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等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
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情怀的文化景观,也没有汲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
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
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的,我们要认识到那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做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2 国外研究现状2.1 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开始了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到了7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生态三大领域。
其中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视。
研究成果为后期研究旅游开发对旅游人文环境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的开发既有有利于民俗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一面,也有风情民俗被破坏的一面。
西方学者认为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巴特勒指出有5个因素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相互关系其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1、旅游者的数量;2、旅游者逗留时间的长短;3、旅游者的种族特征;4、旅游者的经济特征;5、旅游者在当地的行为活动。
同时,他还指出了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与旅游目的地特征相关的5个要素,即:1、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3、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4、接待地文化的生存能力;5、其他特征。
这些特征的证实表明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解是十分复杂而且多维的。
2.2 概念认知美国人类学家Mac Cannell最先提出了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
他以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往返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
原真性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对旅游情境的主观判定或者赋予它的一种价值。
另学者对原真性提出了质疑,Chris Ryan(2002)就曾指出,很多后现代的旅游者崇尚享乐主义,旅游是为了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否符合原真性并不影响他们对旅游质量的评价。
而且,对外展演的民族文化和真正的民族文化之间是有区别的,因此,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促销中,应该老实地说明短暂的旅游经历不可能体验到原真性的民族文化,只能提供一个基于某类文化背景的娱乐氛围。
2.3 影响研究国外最早有关民族旅游的研究就是了解民族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Smith(1977)出版的《东道主与游客》。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旅游对于民族旅游地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包括民族意识增强;身份地位进步。
负面影响包括:形象失真;就业受限;利益分配不均。
国外对民族旅游目的地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阶段、治理方法和目的地营销等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有:Ngaire Douglas(1997)将巴特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马来西亚三个土著岛屿的研究;Claudia Notzke(2004)从四个方面(4Hs)(地理环境、文化遗产、历史发展和手工艺品)分析了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土著旅游开发回处于早期摸索性发展阶段的原因,指出其土著旅游发展还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Alan A Lew. (1996)从民族旅游治理角度分析了美国118个印第安人部落,由于不同部落对于旅游重要性的估计以及旅游与其他部落活动之间的关系各异,所以他们的旅游治理方式也存在多样性,但对于大多数部落而言,部落首领的办事机构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执行和决策机构。
3 评述对于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旅游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在给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以及对民俗资源的开发。
国内外学者大多只是停留在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以及如何有效协调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护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建议。
本文在前人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找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保护民俗文化,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开发旅游项目,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1]吴磊,东静蕾. 旅游对村落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2]罗艳蓓.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重庆大学学报,2004.[3]王晋.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J]. 西华大学学报,2007(4).[4]姜萍. 青岛海岛居民对海岛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5.[5]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会刊,2002(6).[6]吴晓雁. 民俗文化品牌呼唤传承与革新[J]. 中国改革报,2006(1).[7]汤少忠. 从市场角度谈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 中国旅游报,2009(11).[8]徐斌. 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9]尘灰. 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J]. 中山日报,2007(2).[10]文有贤. 城市旅游与民俗文化对接的最佳选择[J]. 楚雄日报,2005.[11]周铮. 古镇保护还是有要“原汁原味”[J]. 新华日报,2008(7).[12]吴小雁. 民俗文化品牌呼唤传承与革新[J]. 中国改革报,2006(1).[13]王衡. 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J]. 经济日报,2005.[14]石高峰. 今日泸沽湖:高亢与失落[J]. 今日民族,每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