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牛奶蛋白过敏调查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例牛奶蛋白过敏调查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6T16:01:10.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周琳梁元卿(通讯作者)侯玉玲
[导读] 牛奶蛋白过敏(CMPA)指牛奶中的蛋白成分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其中酪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是引起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过敏原。
(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
【摘要】目的:对≤12月龄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进行诊治分析及随访观察,确定诊疗效果,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确诊的牛奶蛋白过敏42例≤12月龄婴儿患儿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效果,同时对确诊婴儿延续追踪,搜集资料并分析。结果:入组婴儿多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其中呕吐(13例)、腹泻(28例)、便血(8例),皮肤湿疹(25例)、皮肤瘙痒(33例)等消化道症状和皮肤症状多见。根据病情给予饮食回避、游离氨基酸和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益生菌治疗30d后,过敏症状及体征改善。本研究中,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达73%。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不少见,早期重视临床症状,避免漏诊误诊,采取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改善病情,利于婴幼儿健康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饮食回避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241-02
牛奶蛋白过敏(CMPA)指牛奶中的蛋白成分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其中酪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是引起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过敏原。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生率约2%~7.5%[1],近年来,该病在昆明地区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研究对2018月1月-2019年1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的42例≤12月龄婴儿患儿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的42例≤12月龄婴儿,纳入标准:结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儿童保健学组、消化学组专家制订的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与病史采集、临床检查、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食物剔除试验、食物激发试验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的42例婴儿为研究对象。42例病例中,男28例,女14例;早产儿3例,足月小样儿6例。排出标准:月龄>12个月,心功能不全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者,染色体异常或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者,感染性疾病者。
1.2 诊断方法
家长填写问卷调查表,接诊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评估病情,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专家组制订的《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2],可疑者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牛奶蛋白sIgE水平测定,皮肤点刺试验、回避饮食和口服激发试验确诊。
1.3 治疗
确诊牛奶蛋白过敏42例婴儿,饮食中避免牛奶蛋白,选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和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进行治疗,进食量根据不同体格情况进行调整,若同时存在皮肤症状、消化道症状患儿给予辅助用药治疗。若为纯母乳喂养婴儿,其母亲在饮食中严格回避摄入牛奶蛋白。同时添加益生菌[3]。对于>6月龄婴儿,逐渐添加辅食喂养保证营养需求(辅食回避牛奶蛋白),治疗2~4周后,评估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后期随访3~6个月。
1.4 疗效判定[4]治疗30天后观察腹泻次数、大便症状、湿疹症状、皮损消退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资料统计本研究选取的42例患儿中,1~2个月患儿11例,病程5~12天;3~6个月患儿20例,病程4~28天;7~9个月患儿8例,病程7~30天;10~12个月3例,病程7~25天。平均年龄(4.24±1.97)月,平均病程( 14.17±10.05)天,治疗期间无患儿退出。
2.2 临床效果
入组婴儿多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其中呕吐(13例)、腹泻(28例)、便血(8例),皮肤湿疹(25例)、皮肤瘙痒(33例)等消化道症状和皮肤症状多见。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患儿过敏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湿疹患儿由治疗前25例减少至8例(χ2=4.196,P<0.05);消化道症状患儿由治疗前30例减少至2例(χ2=19.440,P<0.001)。
2.3 随访情况
治疗30天随访,总有效率69.2%,治疗60天后随访,总有效率77%,治疗90天后随访,总有效率92.4%,6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随访,饮食回避并辅助适当药物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部分患儿症状消失。
3.讨论
牛奶是婴幼儿时期最常接触的食物之一,是这个时期主要喂养成分和营养的重要来源。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不同年龄可能表现在不同的器官系统。消化道症状中以腹泻、便血、呕吐为主,皮肤系统以皮肤潮红、湿疹多见,呼吸道症状以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反复揉眼揉鼻多见。严重者则会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以及呼吸衰竭等。本研究中,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达73%。婴儿因消化道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上皮细胞渗透性高,有助于吸收母乳中活性成分及各种营养素,同时对异体蛋白吸收程度也较高,故容易导致过敏[4]。同时,因牛奶蛋白过敏介导机制复杂,出现的临床症状与消化道疾病症状雷同,缺乏特异性,故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以免漏诊误诊。在诊断时应综合婴儿疾病史、喂养方式、临床表现等因素,发现疑似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及时做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减少误诊概率。
牛奶蛋白过敏不少见,触发因素为接触牛奶蛋白,早期重视临床症状,避免漏诊误诊,采取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改善病情,利于婴幼儿健康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