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 第10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局限性
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 变化而变化;
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 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 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 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 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 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 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 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 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 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 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 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 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 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 时,整个社会增加的 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 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 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 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 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 (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 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 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 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 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 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 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而约翰· 穆勒。马歇尔则重申了国际收支自动均衡 的观点。
19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 通过对社会收入和社会产品进行分析,得出了额外价 值不能实现,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危机,因而必须有国外 市场以转嫁危机的结论。由此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 了阐释。故其关于国际收支问题的论述同他关于资 本主义危机的论述是联系在一起的。
对吸收论的总结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 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 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 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 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 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 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 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 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 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 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 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 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 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 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 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 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 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 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 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 关系。
4、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 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的。没有看到贬值 不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供给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 动来改善贸易收支的。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
1、贡献
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 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 的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 2、局限性 1、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到劳务进出口 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2、该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 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主要特征
(1)具有浓厚的货币主义色彩。从货币数量论出发, 强调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并不是实际的国民收入 和支出,而是货币的供需量的变化,即货币调节在诸 调节因素中占居首要地位。强调货币是一种存量,而 不是一种流量。货币的均衡与不均衡要求对存量的均 衡条件和存量调节过程进行分析。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
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
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
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
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其他效应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 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 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 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 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 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 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 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货币错觉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 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 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 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 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 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 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 无法完。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 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 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 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 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 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
大卫· 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 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 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 际收支调节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 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 但休谟的国际收支分析只是一种国际收支静态均衡分 析。此后,大卫· 李嘉图以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 与休谟观点相似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思想。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 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 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 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 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 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 因此,吸收论成为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的先驱。
2.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各国出现了
“滞胀”局面,带有货币学派鲜明特征的国际收
支货币论产生。它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名义 货币供给不满足货币需求而导致的,货币供给变 动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唯一原因。
ຫໍສະໝຸດ Baidu
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 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 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 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5、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 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3. 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乘数论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
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由开放经济条件下凯恩斯 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乘数论的基本 表达式:
B X M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对国际收 支问题的早期研究,虽未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 理论,但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二战之前的国际收支理论
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休谟提出,其 理论的核心是,金本位下的国际收支可以自动达 到均衡。它是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 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十章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大致理解和掌握一 些最新的金融理论和发展动态,包括国际收 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和国 际货币体系与发展理论等。
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 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 格雷欣、约翰· 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 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 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用了“贸 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 孟在其著作《英国 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 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编制进行了论述。
2. 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
1937年,由琼· 罗宾逊提出,研究在收入不变的条
件下汇率变动对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在一系列假
定下,可以得到贬值能够带来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 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x m 1
弹性分析法有着较强的实践价值,然而也存在着 一些不足,其中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 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2)立足基石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不同于弹性分析 法从局部均衡考察国际收支,而是研究国际收支整体, 认为是整体综合反映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总和, 只有它才会影响国内外货币供求。
(3)是一种长期的分析理论。研究的是长期内货币 供求的变化同国际收支运动之间的关系。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核心观点
0

m 1 c m
(C 0 I G X M 0 )
上式表明,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
收支政策,而出口除了对收入增加具有乘数作用外还可 以改善国际收支。
二、二战之后的国际收支理论
1.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
1952年,由亚历山大提出,他主张采用收入 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其基本公式是: 它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 收入与国民支出的总量失衡,而一国要改善国际 收支,则要相对于吸收提高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