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核心问题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不是有没有,而是有多大
温度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敏感性评估方法
1、数值模拟 (1)辐射增温 (2)反馈作用 (水汽、下垫面等)
2、记录评估
数 值 模 拟 给 出 的 结 果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情景下的增温幅度估计
温 温 度 室 、 气 太 体 阳 则 活 动 为 均 持 为 续 波 性 动 增 性 加 变 化 增温曲线与太阳活动曲线的对比
小 冰 期 对 应 太 阳 活 动 低 值 期
太阳黑子变化与温度变化
百 年 来 温 度 变 化 与 太 阳 活 动 相 关
FAR of IPCC p60:
It is very likely that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Increase caused most of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自然波动与水汽反馈问题
1975-2008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
1999-2008: 0.07±0.07℃
过去40万年地表温度和CO2浓度的变化
个人观点 IPCC夸大了温度对CO2的敏感性 不仅仅是“ 不确定性”问题 “气候门”事件 喜马拉雅冰川2035年消融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提纲
1、我国的立场 2、减排话语下的陷阱 3、国际谈判的焦点 4、谈判中我国的形势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决议 “应对气候变化”: 对外:国际斗争 对内:绿色发展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1吨钢铁 1吨水泥 0.73吨标煤 0.127吨标煤
1辆汽车 1吨塑料 铁路运输
大约消耗2吨标煤 0.51吨标煤 5.6吨标准煤/百万换算 吨公里
国内外铁路、高速路、住房、汽车等状况比较
• 中国现有铁路7.97万公里,人均0.06米 – 全球平均、G8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均铁路量分 别为0.17米、0.56米、0.74米、0.18米和0.07米,分别 是中国的2.8倍、9.3倍、12.3倍、8.5倍和1.2倍。 • 中国现有高速公路8万公里,人均0.06米 – 全球平均、G8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均高速公路 量分别为0.05米、0.19米、0.24米、0.06米和0.07米; 其中G8为我国的3.2倍,美国为我国的4倍,韩国为我 国的1.2倍。 • 中国现有公路(一级公路约5万,县乡村级公路333万) 338万公里,人来自百度文库2.5米 – 美国647万公里,人均21.6米,是中国的8.6倍;日本 120万公里,人均9.2米,是中国的3.7倍。
1、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为主要温室气体 2、具地球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温室效应 3、没二氧化碳,就没光合作用 4、地球历史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 处在变化过程中 5、二氧化碳不是“直接的”污染物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
1970年代学术界警告新冰期到来 1980年代末认识到变暖 1990年开始国际谈判 1992年签订“公约” 1998年签订“议定书” 2009年给出“哥本哈根协议”
气候变化问题已超出学术讨论范围, 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大议题
提纲
1、我国的立场 2、减排话语下的陷阱 3、国际谈判的焦点 4、谈判中我国的形势
我国对CO2减排的主张
(1)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也就是基本人权?
各国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 与2005年人均GDP的关系
一国经济发展程度同历史时期的累计排放高度相关
巴西 印度尼西亚 印度 尼日利亚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加拿大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日本
墨西哥
英国
中国: 1900~2005:24.14tC
意大利
中国
CO2排放
(2)为什么我国不能减排, 只能减缓?
我国的承诺
1)相对减排40-45% 2)非碳能源消费:15% 3)生态建设固碳 4)长期目标:未定
(按目前标准)原材料生产单位能耗
• 我国钢铁(生铁加钢材)生产总量90亿吨,累积(减去进 出口净值)总量约86亿吨,水泥累积总量150亿吨,人均 分别不到6.5吨,11吨。 • 美国1900年以来,钢铁累积总量130亿吨,人均43吨(是 中国6.6倍),水泥累积总量50亿吨,人均16.7吨。
节能减排实效?
1、我国为污染大国,减排的重点应在 减少污染物排放,不在二氧化碳 2、减排未必节能,且往往需额外能源 3、已污染环境治理亦耗能 4、如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节能难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2050年:450ppmv目标下的排放空间
浓度增量 留在大气量 人类可排量 65ppmv 137.8GtC 299.57GtC 2008年为 385ppmv 65×2.12 土地利用排放: 1.5×42
化石能源可排量 236.57GtC 2008-2050的排放空间: 236.57GtC(人均
发达国家长期处在高人均排放状态
中美两国的比较
100 90
60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 中国
1850-2005人均累计排放(tC)
80
500
1850-2005年累计排放量(GtC)
400
300
200
100
0 美国 中国
累计排放总量
人均累计排放量
世界人口大国1900-2005人均累计排放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IPCC减排情景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 – 美国人均60平方米(我国的2.22倍),日本31平方米 (我国的1.15倍),德国38平方米(我国的1.41倍) • 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乘用车(9座以下,取平均)18.3 辆 – 全球平均249辆(是我国的13.6倍),G8为471辆(我 国的25.7倍),美国461辆(我国的25.2倍),日本 441辆(我国的24.1倍),韩国239.8辆(我国的13.1 倍)
环 环 相 扣
现有国际减排方案
“G8方案”:到2050年,全球减排 50%,其中发达国家减排80%
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 利益博弈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
温室气体排放源
煤炭 (排放系数2.66) 石油 (排放系数2.02) 天然气 (排放系数1.47) 水泥生产 (0.5tCO2/t) Flaring (能源生产排放) 土地利用 (CO2、CH4、N2O等) 畜牧业 (CH4为主) ……
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
0.81tC/年,以2005年人口计)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主流观点”如何形成?
不 同 的 声 音 被 淹 没
部分业内科学家
媒体 政治家
其它人群 对未来集体性担忧
气 候 变 化 歇 斯 底 里 症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6个大国人均累计排放增长 与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关系
几个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变化
7 英国 6 美国 法国 5 德国
人均排放量(tC)
4
3
2
1
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大气气溶胶:人为排放量有多大比例?
450ppm如何来?
100:0.74=170:X X=1.26
1)60-70ppm的温室效应被气溶胶抵消 2)百年来的“自然增温”不存在 3)继续排放会产生更强的正反馈
IPCC用“增温概率”来模糊化
大气气溶胶的温度效应 致暖效应:如黑炭 致冷效应:如硅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
在大气中一般存留数天至数周 烟囱是主要源 自然过程可大量产生 中国是气溶胶排放大国
对气溶胶效应的简单评估
1、北半球气溶胶高于南半球,本该北半球增温 幅度较小 2、冬半年气溶胶浓度高于夏半年,本该冬半年 增温幅度较小
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高敏感性”观点很不确定
敏感性不确定的主要原因
1、数值模式的可靠性低 2、气候记录短 3、气候系统并没有系统观察资料 4、许多自然过程的机制不明 等等
工业革命到2005: 2 CO2:278ppm到379ppm(1.66W/m ) 2 CH4:715ppb到1774ppb(0.48W/m ) 2 N2O:270ppb到319ppb(0.16W/m ) 2 Halocarbon (卤化碳)(0.337W/m )
相当增加了160ppm二氧化碳当量
关于二氧化碳
500 467.88 450 400
1900-2005人均累计排放量(tC)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美国
335.8 303.13 271.32
164 161.85 115.1 88.95 51.26 24.14
20.27 10.79 5.95 11.3 2.09 7.69
如70%由人为因素造成,则: 160:0.74*0.7=280:x x=0.91
大气气溶胶抵消了温室效应?
FAR of IPCC p60: Without the cooling effect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 it is likely that greenhouse gases alone would have caused a greater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rise than that observed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能源结构调整?
水电:投资大、周期长 核电:我国铀矿资源缺 生物质能:争夺口粮 风能、太阳能:量小价高 火电(煤):无奈的选择
中国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化 3、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 4、生活水平提高 5、新能源一段时期内靠不住 6、出口导向型经济 7、处在压缩性发展阶段
OECD国家仅交通排放就达1tC/人年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1、海面上升 2、物种灭绝 3、极端天气频发 4、传染病增加 5、粮食大幅减产 等等
偷换概念:减排 环境 地球
全球变化影响问题
1、利弊皆有 2、地质历史上,暖期环境较优 3、最大的弊是海面上升 4、过去一百年的启示 5、变速比变幅更关键 6、气候没有不变的时期 7、变暖比变冷好
CO2加倍的增温效应
10年增温速率 1910-1940 0.17℃ 1940-1970 -0.07℃ 1980-2004 0.18 ℃
10年CO2浓度变化 2.66 ppmv 6.09 ppmv 15.50 ppmv
百年记录的简单评估
CO2增加:~100ppm CH4增加:~1000ppb CO2-equivelant增加:~160ppm 如全部增温由温室气体引起,则: 160:0.74=280:x x=1.295
环 环 相 扣
核心问题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不是有没有,而是有多大
温度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敏感性评估方法
1、数值模拟 (1)辐射增温 (2)反馈作用 (水汽、下垫面等)
2、记录评估
数 值 模 拟 给 出 的 结 果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情景下的增温幅度估计
温 温 度 室 、 气 太 体 阳 则 活 动 为 均 持 为 续 波 性 动 增 性 加 变 化 增温曲线与太阳活动曲线的对比
小 冰 期 对 应 太 阳 活 动 低 值 期
太阳黑子变化与温度变化
百 年 来 温 度 变 化 与 太 阳 活 动 相 关
FAR of IPCC p60:
It is very likely that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Increase caused most of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自然波动与水汽反馈问题
1975-2008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
1999-2008: 0.07±0.07℃
过去40万年地表温度和CO2浓度的变化
个人观点 IPCC夸大了温度对CO2的敏感性 不仅仅是“ 不确定性”问题 “气候门”事件 喜马拉雅冰川2035年消融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提纲
1、我国的立场 2、减排话语下的陷阱 3、国际谈判的焦点 4、谈判中我国的形势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决议 “应对气候变化”: 对外:国际斗争 对内:绿色发展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1吨钢铁 1吨水泥 0.73吨标煤 0.127吨标煤
1辆汽车 1吨塑料 铁路运输
大约消耗2吨标煤 0.51吨标煤 5.6吨标准煤/百万换算 吨公里
国内外铁路、高速路、住房、汽车等状况比较
• 中国现有铁路7.97万公里,人均0.06米 – 全球平均、G8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均铁路量分 别为0.17米、0.56米、0.74米、0.18米和0.07米,分别 是中国的2.8倍、9.3倍、12.3倍、8.5倍和1.2倍。 • 中国现有高速公路8万公里,人均0.06米 – 全球平均、G8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人均高速公路 量分别为0.05米、0.19米、0.24米、0.06米和0.07米; 其中G8为我国的3.2倍,美国为我国的4倍,韩国为我 国的1.2倍。 • 中国现有公路(一级公路约5万,县乡村级公路333万) 338万公里,人来自百度文库2.5米 – 美国647万公里,人均21.6米,是中国的8.6倍;日本 120万公里,人均9.2米,是中国的3.7倍。
1、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为主要温室气体 2、具地球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温室效应 3、没二氧化碳,就没光合作用 4、地球历史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一直 处在变化过程中 5、二氧化碳不是“直接的”污染物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
1970年代学术界警告新冰期到来 1980年代末认识到变暖 1990年开始国际谈判 1992年签订“公约” 1998年签订“议定书” 2009年给出“哥本哈根协议”
气候变化问题已超出学术讨论范围, 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大议题
提纲
1、我国的立场 2、减排话语下的陷阱 3、国际谈判的焦点 4、谈判中我国的形势
我国对CO2减排的主张
(1)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也就是基本人权?
各国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 与2005年人均GDP的关系
一国经济发展程度同历史时期的累计排放高度相关
巴西 印度尼西亚 印度 尼日利亚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加拿大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日本
墨西哥
英国
中国: 1900~2005:24.14tC
意大利
中国
CO2排放
(2)为什么我国不能减排, 只能减缓?
我国的承诺
1)相对减排40-45% 2)非碳能源消费:15% 3)生态建设固碳 4)长期目标:未定
(按目前标准)原材料生产单位能耗
• 我国钢铁(生铁加钢材)生产总量90亿吨,累积(减去进 出口净值)总量约86亿吨,水泥累积总量150亿吨,人均 分别不到6.5吨,11吨。 • 美国1900年以来,钢铁累积总量130亿吨,人均43吨(是 中国6.6倍),水泥累积总量50亿吨,人均16.7吨。
节能减排实效?
1、我国为污染大国,减排的重点应在 减少污染物排放,不在二氧化碳 2、减排未必节能,且往往需额外能源 3、已污染环境治理亦耗能 4、如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节能难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2050年:450ppmv目标下的排放空间
浓度增量 留在大气量 人类可排量 65ppmv 137.8GtC 299.57GtC 2008年为 385ppmv 65×2.12 土地利用排放: 1.5×42
化石能源可排量 236.57GtC 2008-2050的排放空间: 236.57GtC(人均
发达国家长期处在高人均排放状态
中美两国的比较
100 90
60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 中国
1850-2005人均累计排放(tC)
80
500
1850-2005年累计排放量(GtC)
400
300
200
100
0 美国 中国
累计排放总量
人均累计排放量
世界人口大国1900-2005人均累计排放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IPCC减排情景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 – 美国人均60平方米(我国的2.22倍),日本31平方米 (我国的1.15倍),德国38平方米(我国的1.41倍) • 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乘用车(9座以下,取平均)18.3 辆 – 全球平均249辆(是我国的13.6倍),G8为471辆(我 国的25.7倍),美国461辆(我国的25.2倍),日本 441辆(我国的24.1倍),韩国239.8辆(我国的13.1 倍)
环 环 相 扣
现有国际减排方案
“G8方案”:到2050年,全球减排 50%,其中发达国家减排80%
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 利益博弈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
温室气体排放源
煤炭 (排放系数2.66) 石油 (排放系数2.02) 天然气 (排放系数1.47) 水泥生产 (0.5tCO2/t) Flaring (能源生产排放) 土地利用 (CO2、CH4、N2O等) 畜牧业 (CH4为主) ……
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
0.81tC/年,以2005年人口计)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主流观点”如何形成?
不 同 的 声 音 被 淹 没
部分业内科学家
媒体 政治家
其它人群 对未来集体性担忧
气 候 变 化 歇 斯 底 里 症
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
1)温度对CO2浓度的高敏感性(逻辑起点) 2)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o 3)2 C阈值(价值判断) 4)450ppm CO2-e目标浓度(逻辑延伸) 5)约八千亿吨CO2排放空间 6)减排: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 无硬性指标(逻辑归宿)
6个大国人均累计排放增长 与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关系
几个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变化
7 英国 6 美国 法国 5 德国
人均排放量(tC)
4
3
2
1
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大气气溶胶:人为排放量有多大比例?
450ppm如何来?
100:0.74=170:X X=1.26
1)60-70ppm的温室效应被气溶胶抵消 2)百年来的“自然增温”不存在 3)继续排放会产生更强的正反馈
IPCC用“增温概率”来模糊化
大气气溶胶的温度效应 致暖效应:如黑炭 致冷效应:如硅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
在大气中一般存留数天至数周 烟囱是主要源 自然过程可大量产生 中国是气溶胶排放大国
对气溶胶效应的简单评估
1、北半球气溶胶高于南半球,本该北半球增温 幅度较小 2、冬半年气溶胶浓度高于夏半年,本该冬半年 增温幅度较小
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高敏感性”观点很不确定
敏感性不确定的主要原因
1、数值模式的可靠性低 2、气候记录短 3、气候系统并没有系统观察资料 4、许多自然过程的机制不明 等等
工业革命到2005: 2 CO2:278ppm到379ppm(1.66W/m ) 2 CH4:715ppb到1774ppb(0.48W/m ) 2 N2O:270ppb到319ppb(0.16W/m ) 2 Halocarbon (卤化碳)(0.337W/m )
相当增加了160ppm二氧化碳当量
关于二氧化碳
500 467.88 450 400
1900-2005人均累计排放量(tC)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美国
335.8 303.13 271.32
164 161.85 115.1 88.95 51.26 24.14
20.27 10.79 5.95 11.3 2.09 7.69
如70%由人为因素造成,则: 160:0.74*0.7=280:x x=0.91
大气气溶胶抵消了温室效应?
FAR of IPCC p60: Without the cooling effect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 it is likely that greenhouse gases alone would have caused a greater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rise than that observed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能源结构调整?
水电:投资大、周期长 核电:我国铀矿资源缺 生物质能:争夺口粮 风能、太阳能:量小价高 火电(煤):无奈的选择
中国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化 3、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 4、生活水平提高 5、新能源一段时期内靠不住 6、出口导向型经济 7、处在压缩性发展阶段
OECD国家仅交通排放就达1tC/人年
结果:发达国家(15%人口)率先获得40%以上排放权
环 环 相 扣
增温的灾难性影响 1、海面上升 2、物种灭绝 3、极端天气频发 4、传染病增加 5、粮食大幅减产 等等
偷换概念:减排 环境 地球
全球变化影响问题
1、利弊皆有 2、地质历史上,暖期环境较优 3、最大的弊是海面上升 4、过去一百年的启示 5、变速比变幅更关键 6、气候没有不变的时期 7、变暖比变冷好
CO2加倍的增温效应
10年增温速率 1910-1940 0.17℃ 1940-1970 -0.07℃ 1980-2004 0.18 ℃
10年CO2浓度变化 2.66 ppmv 6.09 ppmv 15.50 ppmv
百年记录的简单评估
CO2增加:~100ppm CH4增加:~1000ppb CO2-equivelant增加:~160ppm 如全部增温由温室气体引起,则: 160:0.74=280:x x=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