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制绒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晶制绒关键点为温度控制及酸液浓度配比控制。
单晶制绒
搅拌及鼓泡有利于提高溶液均匀度,制绒过程中附 加搅拌及鼓泡,硅片表面的气泡能得到很好的脱附,制 绒后的硅片表面显微结构表现为绒面连续,金字塔大小 均匀。
但搅拌及鼓泡会略加剧溶液的挥发,制绒过程硅片 的腐蚀速率也略为加快。
小结:
单晶制绒
单晶制绒原理为硅的各向异性腐蚀。硅片的表面沾 污,缺陷等对绒面形成有重要影响。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两种工艺配比下的绒面照片:
配比1
配比2
多晶制绒
新型制绒工艺:
新型制绒工艺: Rena浮法链式制绒(解决热排放问题);缓冲液调节 制绒(控制自催化以及热量生成问题);放弃传统制绒 体系衍生的新制绒体系。
多晶制绒
槽式多晶制绒:
槽式批量制绒方式比较适合单晶,但对多晶酸制绒 ,由于反应过程放热量很大,而多晶酸制绒又需要一个 低的制绒温度,因此对设备的冷却系统以及溶液循环系 统有很高的要求。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1967年,Finne和Klein第一次提出了由OH-,H2O与 硅反应的各向异性反应过程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Si+2OH-+4H2O→Si(OH)62-+2H2; 1973年,Price提出硅的不同晶面的悬挂键密度可能
在各项异性腐蚀中起主要作用;
1975年,Kendall提出湿法腐蚀过程中,(111)较( 100)面易生长钝化层;
根据文献报道,在较低浓度下,硅片腐蚀速率差异 最大可达V (110): V(100) : V(111) =400:200:1。
尽管NaOH(KOH),Na2SiO3,IPA(或乙醇)混合体系 制绒在工业中的应用已有近二十年,但制绒过程中各向 异性腐蚀以及绒面形成机理解释仍存争议,本文将列出 部分机理解释。
单晶制绒
预清洗原理:
1、10%NaOH,78oC,50sec;
利用浓碱液在高温下对硅片进行快速腐蚀。损伤层 存在时,采用上述工艺,硅片腐蚀速率可达5μm/min; 损伤去除完全后,硅片腐蚀速率约为1.2μm/min。经腐 蚀,硅片表面脏污及表面颗粒脱离硅片表面进入溶液, 从而完成硅片的表面清洗。
经50sec腐蚀处理,硅片单面减薄量约3μm。采用上 述配比,不考虑损伤层影响,硅片不同晶面的腐蚀速率 比为: (110): (100): (111)=25:15:1,硅片不会因各向异性 产生预出绒,从而获得理想的预清洗结果。
单晶制绒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对制绒槽内的溶液成分 及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
制绒槽密封程度差,导致溶液挥发加剧,溶液液位 的及时恢复非常必要,否则制绒液浓度将会偏离实际设 定值。异丙醇的挥发增加化学药品消耗量增加的同时, 绒面显微结构也将因异丙醇含量改变发生相应变化。
搅拌及鼓泡:
硅片
机械损伤层(5-7微米)
单晶制绒
预清洗方法:
1、10%NaOH,78oC,50sec;
2、① 1000gNaOH,65-70oC(超声),3min;②1000g Na2SiO3+4L IPA,65oC,2min。
2NaOH+Si+H2O=Na2SiO3+2H2
SiO32-+3H2O=H4SiO4+2OH-
时间影响:
单晶制绒
e. 35min; f. 45min
单晶制绒
硅酸钠含量影响:
硅酸钠具体含量测量是没必要的,只要判定它的含 量是否过量即可。实验用浓盐酸滴定,若滴定一段时间 后出现少量絮状物,说明硅酸钠含量适中;若滴定开始 就出现一团胶状固体且随滴定的进行变多,说明硅酸钠 过量。
相对而言,制绒过程中,硅酸钠含量具有很宽的窗 口。实验证实,初抛液硅酸钠含量不超过30wt%,制绒 液硅酸钠含量不超过15wt%,均能获得效果良好的绒面 。尽管如此,含量上限的确定需根据实际生产确认。
1985年,Palik提出硅的各向异性腐蚀与各晶面的激 活能和背键结构两种因素相关,并提出SiO2(OH)22-是 基本的反应产物;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1990年,Seidel提出了目前最具说服力的电化学模型 ,模型认为各向异性腐蚀是由硅表面的悬挂键密度和背 键结构,能级不同而引起的;
1991年,Glembocki和Palik考虑水和作用提出了水和 模型,即各向异性腐蚀由腐蚀剂中自由水和OH-同时参 与反应;
缺点:油污片处理困难,清洗后表面残留物去除困难。
单晶制绒
预清洗原理: 2、① 1000gNaOH,65-70oC(超声),3min;②1000g
Na2SiO3+4L IPA,65oC,2min。
① 利用NaOH腐蚀配合超声对硅片表面颗粒进行去除; ② 通过SiO32-水解生成的H4SiO4(原硅酸),以及IPA对硅片
制绒温度6-10℃,制绒时间120-300sec。 反应方程式:HNO3+Si=SiO2+NOx+H2O
SiO2+6HF=H2[SiF6]+2H2O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制绒原理: HNO3:HF:DI Water= 3:1:2.7 该配比制绒液与位错腐蚀Dash液的配比基本一致,反 应原理也一致,即利用硅片在缺陷或损伤区更快的腐蚀 速率来形成局部凹坑。同时,低温反应气泡的吸附也是 绒面形成的关键点。 由于Dash溶液进行缺陷显示时,反应速率很慢,因此, 进行多晶制绒时,需提高硅片的腐蚀速率(通常通过降低 溶液配比中水的含量完成)。
高浓度酸制绒;机械研磨;喷砂,线切;激光刻槽 ;金属催化多孔硅;等离子刻蚀等。
综合成本及最终效果,当前工业中主要使用的多晶 制绒方法为高浓度酸制绒。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线上工艺:
均为HNO3,HF,DI Water 混合体系。常用的两个 溶液配比大致如下:
HNO3:HF:DI Water= 3:1:2.7; HNO3:HF:DI Water= 1:2.7:2
IPA影响:
单晶制绒
除改善消泡及溶液粘度外,也有报道指出IPA将与 腐蚀下的硅生成络合物而溶于溶液。
0%
5%
10%
时间影响:
单晶制绒
制绒包括金字塔的行核及长大过程,因此制绒时间 对绒面的形貌及硅片腐蚀量均有重要影响。
a. 1 min; b. 5 min; c. 10min; d. 30min.
单晶制绒
影响硅片腐蚀速率及绒面显微结构的因素众多,主 要包括如下因子:NaOH浓度;溶液温度;异丙醇浓度 ;制绒时间;硅酸钠含量;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搅拌及鼓泡等。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由于多晶硅片由大小不一的多个晶粒组成,多晶面 的共同存在导致多晶制绒不能采用单晶的各向异性碱腐 蚀 (Orientation Dependent Etching)方法完成。 已有研究的多晶制绒工艺: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制绒原理: HNO3:HF:DI Water= 1:2.7:2
该配比制绒液利用硅片的染色腐蚀。染色腐蚀是指在 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硅片的反应速率受硅片基体载流子 浓度影响很大。载流子浓度差异导致硅片腐蚀速率产生 差异,从而形成腐蚀坑,完成硅片的 制绒。 相比上一配比,该配比下硅片腐蚀速率非常快,对制 绒过程中温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在该工艺下,硅 片表面颜色将变得较深。
单晶制绒
温度影响:
温度过高,IPA挥发加剧,晶面择优性下降,绒面连 续性降低;同时腐蚀速率过快,控制困难;
温度过低,腐蚀速率过慢,制绒周期延长; 制绒温度范围:75-90oC。
单晶制绒
IPA影响:
1、降低硅片表面张力,减少气泡在硅片表面的粘附,使金 字塔更加均匀一致;
2、气泡直径、密度对绒面结构及腐蚀速率有重要影响。气 泡大小及在硅片表面的停留时间,与溶液粘度、表面张 力有关,所以需要异丙醇来调节溶液粘滞特性。
时间影响:
经去除损伤层,硅片表面留下了许多浅的准方形腐 蚀坑。1分钟后,金字塔如雨后春笋,零星的冒出了头 ;5分钟后,硅片表面基本被小金字塔覆盖,少数已开 始长大。我们称绒面形成初期的这种变化为金字塔“成 核”。10分钟后,密布的金字塔绒面已经形成,只是大 小不均匀,反射率也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随时间延长 ,金字塔向外扩张兼并,体积逐渐膨胀,尺寸趋于均匀 。随制绒时间进一步延长,绒面结构均匀性反而下降, 如图e,f所示。
最近,Elwenspolk等人试着用晶体生长理论来解释单 晶硅的各向异性腐蚀,即不同晶向上的结位(kinksites)数 目不同;
另一种晶体学理论则认为(111)面属于光滑表面, (100)面属于粗糙表面。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Seidel电化学模型:
单晶制绒
绒面形成机理:
A、金字塔从硅片缺陷处产生; B、缺陷和表面沾污造成金字塔形成; C、化学反应产生的硅水合物不易溶解,从而导致金字 塔形成; D、异丙醇和硅酸钠是产生金字塔的原因。
85oC,30min, IPA vol10%
0.5%
1.5%
5.5%
Average Reflectance
单晶制绒
NaOH浓度对绒面反射率影响:
0.16
0.15
0.14
0.13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Concentration of NaOH (g/l)
表面有机物进行去除。
单晶绒面: 单晶制绒
单晶绒面显微结构(左:金相显微镜;右:扫描电镜)
绒面一般要求:制绒后,硅片表面无明显色差;绒 面小而均匀。
单晶制绒
制绒原理:
简言之,即利用硅在低浓度碱液中的各向异性腐蚀 ,即硅在(110)及(100)晶面的腐蚀速率远大于(111)晶面的 腐蚀速率。经一定时间腐蚀后,在(100)单晶硅片表面留 下四个由(111)面组成的金字塔,即上图所示金字塔。
单晶制绒
具体影响因子:
NaOH浓度 溶液温度 异丙醇浓度 制绒时间 硅酸钠含量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搅拌及鼓泡
单晶制绒
NaOH浓度对绒面形貌影响: NaOH对硅片反应速率有重要影响。制绒过程中,由
于所用NaOH浓度均为低碱浓度,随NaOH浓度升高, 硅片腐蚀速率相对上升。与此同时,随 NaOH浓度改变 ,硅片腐蚀各向异性因子也发生改变,因此, NaOH浓 度对金字塔的角锥度也有重要影响。
硅对碱的择优腐蚀是金字塔形成的本质,缺陷、沾 污、异丙醇及硅酸钠含量会影响金字塔的连续性及金字 塔大小。
单晶制绒
绒面形成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
腐蚀速率及各向异性 腐蚀速率快慢影响因子:
1、腐蚀液流至被腐蚀物表面的移动速率; 2、腐蚀液与被腐蚀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3、生成物从被腐蚀物表面离开的速率。
多晶制绒
槽式多晶制绒:
设备改进方向: 1、花篮齿间距尽量大,降低单批生产硅片数量; 2、大流量,强循环酸液致冷; 3、制绒过程中酸循环。 工艺改进方向: 1、降低制绒过程热积累; 2、防止硅片表面酸雾形成。
拟采取的实验方向:添加缓冲剂进行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
NaOH的作用:
中和残余酸液:
H++OH-=H2O HCl+HF的作用:
硅片制绒工艺
zhejiang university
绒面光学原理
• 制备绒面的目的 • 减少光的反射率,提高短路电流,以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 陷光原理 • 当光入射到一定角度的斜面,光会反射到另一角度的斜面,形成二次或者多
次吸收,从而增加吸收率
单晶制绒
单晶制绒流程:预清洗+制绒
预清洗目的: 通过预清洗去除硅片表面脏污,以及部分损伤层。
进一步去除金属离子,去除硅片表面氧化层,在硅片 表面形成Si-H钝化键。
多晶制绒
小结:
尽管多晶制绒可选方法很多,但综合成本及最终效 果,当前产业所用多晶制绒工艺均为HNO3,HF,DI Water 混合液体系制绒。
多晶制绒基本要求为:绒面连续均匀;反射率低; 腐蚀量适中。常见不良Biblioteka Baidu绒面大小不合适,制绒后,硅 片反射率高等。
单晶制绒
搅拌及鼓泡有利于提高溶液均匀度,制绒过程中附 加搅拌及鼓泡,硅片表面的气泡能得到很好的脱附,制 绒后的硅片表面显微结构表现为绒面连续,金字塔大小 均匀。
但搅拌及鼓泡会略加剧溶液的挥发,制绒过程硅片 的腐蚀速率也略为加快。
小结:
单晶制绒
单晶制绒原理为硅的各向异性腐蚀。硅片的表面沾 污,缺陷等对绒面形成有重要影响。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两种工艺配比下的绒面照片:
配比1
配比2
多晶制绒
新型制绒工艺:
新型制绒工艺: Rena浮法链式制绒(解决热排放问题);缓冲液调节 制绒(控制自催化以及热量生成问题);放弃传统制绒 体系衍生的新制绒体系。
多晶制绒
槽式多晶制绒:
槽式批量制绒方式比较适合单晶,但对多晶酸制绒 ,由于反应过程放热量很大,而多晶酸制绒又需要一个 低的制绒温度,因此对设备的冷却系统以及溶液循环系 统有很高的要求。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1967年,Finne和Klein第一次提出了由OH-,H2O与 硅反应的各向异性反应过程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Si+2OH-+4H2O→Si(OH)62-+2H2; 1973年,Price提出硅的不同晶面的悬挂键密度可能
在各项异性腐蚀中起主要作用;
1975年,Kendall提出湿法腐蚀过程中,(111)较( 100)面易生长钝化层;
根据文献报道,在较低浓度下,硅片腐蚀速率差异 最大可达V (110): V(100) : V(111) =400:200:1。
尽管NaOH(KOH),Na2SiO3,IPA(或乙醇)混合体系 制绒在工业中的应用已有近二十年,但制绒过程中各向 异性腐蚀以及绒面形成机理解释仍存争议,本文将列出 部分机理解释。
单晶制绒
预清洗原理:
1、10%NaOH,78oC,50sec;
利用浓碱液在高温下对硅片进行快速腐蚀。损伤层 存在时,采用上述工艺,硅片腐蚀速率可达5μm/min; 损伤去除完全后,硅片腐蚀速率约为1.2μm/min。经腐 蚀,硅片表面脏污及表面颗粒脱离硅片表面进入溶液, 从而完成硅片的表面清洗。
经50sec腐蚀处理,硅片单面减薄量约3μm。采用上 述配比,不考虑损伤层影响,硅片不同晶面的腐蚀速率 比为: (110): (100): (111)=25:15:1,硅片不会因各向异性 产生预出绒,从而获得理想的预清洗结果。
单晶制绒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对制绒槽内的溶液成分 及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
制绒槽密封程度差,导致溶液挥发加剧,溶液液位 的及时恢复非常必要,否则制绒液浓度将会偏离实际设 定值。异丙醇的挥发增加化学药品消耗量增加的同时, 绒面显微结构也将因异丙醇含量改变发生相应变化。
搅拌及鼓泡:
硅片
机械损伤层(5-7微米)
单晶制绒
预清洗方法:
1、10%NaOH,78oC,50sec;
2、① 1000gNaOH,65-70oC(超声),3min;②1000g Na2SiO3+4L IPA,65oC,2min。
2NaOH+Si+H2O=Na2SiO3+2H2
SiO32-+3H2O=H4SiO4+2OH-
时间影响:
单晶制绒
e. 35min; f. 45min
单晶制绒
硅酸钠含量影响:
硅酸钠具体含量测量是没必要的,只要判定它的含 量是否过量即可。实验用浓盐酸滴定,若滴定一段时间 后出现少量絮状物,说明硅酸钠含量适中;若滴定开始 就出现一团胶状固体且随滴定的进行变多,说明硅酸钠 过量。
相对而言,制绒过程中,硅酸钠含量具有很宽的窗 口。实验证实,初抛液硅酸钠含量不超过30wt%,制绒 液硅酸钠含量不超过15wt%,均能获得效果良好的绒面 。尽管如此,含量上限的确定需根据实际生产确认。
1985年,Palik提出硅的各向异性腐蚀与各晶面的激 活能和背键结构两种因素相关,并提出SiO2(OH)22-是 基本的反应产物;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1990年,Seidel提出了目前最具说服力的电化学模型 ,模型认为各向异性腐蚀是由硅表面的悬挂键密度和背 键结构,能级不同而引起的;
1991年,Glembocki和Palik考虑水和作用提出了水和 模型,即各向异性腐蚀由腐蚀剂中自由水和OH-同时参 与反应;
缺点:油污片处理困难,清洗后表面残留物去除困难。
单晶制绒
预清洗原理: 2、① 1000gNaOH,65-70oC(超声),3min;②1000g
Na2SiO3+4L IPA,65oC,2min。
① 利用NaOH腐蚀配合超声对硅片表面颗粒进行去除; ② 通过SiO32-水解生成的H4SiO4(原硅酸),以及IPA对硅片
制绒温度6-10℃,制绒时间120-300sec。 反应方程式:HNO3+Si=SiO2+NOx+H2O
SiO2+6HF=H2[SiF6]+2H2O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制绒原理: HNO3:HF:DI Water= 3:1:2.7 该配比制绒液与位错腐蚀Dash液的配比基本一致,反 应原理也一致,即利用硅片在缺陷或损伤区更快的腐蚀 速率来形成局部凹坑。同时,低温反应气泡的吸附也是 绒面形成的关键点。 由于Dash溶液进行缺陷显示时,反应速率很慢,因此, 进行多晶制绒时,需提高硅片的腐蚀速率(通常通过降低 溶液配比中水的含量完成)。
高浓度酸制绒;机械研磨;喷砂,线切;激光刻槽 ;金属催化多孔硅;等离子刻蚀等。
综合成本及最终效果,当前工业中主要使用的多晶 制绒方法为高浓度酸制绒。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线上工艺:
均为HNO3,HF,DI Water 混合体系。常用的两个 溶液配比大致如下:
HNO3:HF:DI Water= 3:1:2.7; HNO3:HF:DI Water= 1:2.7:2
IPA影响:
单晶制绒
除改善消泡及溶液粘度外,也有报道指出IPA将与 腐蚀下的硅生成络合物而溶于溶液。
0%
5%
10%
时间影响:
单晶制绒
制绒包括金字塔的行核及长大过程,因此制绒时间 对绒面的形貌及硅片腐蚀量均有重要影响。
a. 1 min; b. 5 min; c. 10min; d. 30min.
单晶制绒
影响硅片腐蚀速率及绒面显微结构的因素众多,主 要包括如下因子:NaOH浓度;溶液温度;异丙醇浓度 ;制绒时间;硅酸钠含量;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搅拌及鼓泡等。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由于多晶硅片由大小不一的多个晶粒组成,多晶面 的共同存在导致多晶制绒不能采用单晶的各向异性碱腐 蚀 (Orientation Dependent Etching)方法完成。 已有研究的多晶制绒工艺:
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工艺:
制绒原理: HNO3:HF:DI Water= 1:2.7:2
该配比制绒液利用硅片的染色腐蚀。染色腐蚀是指在 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硅片的反应速率受硅片基体载流子 浓度影响很大。载流子浓度差异导致硅片腐蚀速率产生 差异,从而形成腐蚀坑,完成硅片的 制绒。 相比上一配比,该配比下硅片腐蚀速率非常快,对制 绒过程中温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在该工艺下,硅 片表面颜色将变得较深。
单晶制绒
温度影响:
温度过高,IPA挥发加剧,晶面择优性下降,绒面连 续性降低;同时腐蚀速率过快,控制困难;
温度过低,腐蚀速率过慢,制绒周期延长; 制绒温度范围:75-90oC。
单晶制绒
IPA影响:
1、降低硅片表面张力,减少气泡在硅片表面的粘附,使金 字塔更加均匀一致;
2、气泡直径、密度对绒面结构及腐蚀速率有重要影响。气 泡大小及在硅片表面的停留时间,与溶液粘度、表面张 力有关,所以需要异丙醇来调节溶液粘滞特性。
时间影响:
经去除损伤层,硅片表面留下了许多浅的准方形腐 蚀坑。1分钟后,金字塔如雨后春笋,零星的冒出了头 ;5分钟后,硅片表面基本被小金字塔覆盖,少数已开 始长大。我们称绒面形成初期的这种变化为金字塔“成 核”。10分钟后,密布的金字塔绒面已经形成,只是大 小不均匀,反射率也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随时间延长 ,金字塔向外扩张兼并,体积逐渐膨胀,尺寸趋于均匀 。随制绒时间进一步延长,绒面结构均匀性反而下降, 如图e,f所示。
最近,Elwenspolk等人试着用晶体生长理论来解释单 晶硅的各向异性腐蚀,即不同晶向上的结位(kinksites)数 目不同;
另一种晶体学理论则认为(111)面属于光滑表面, (100)面属于粗糙表面。
单晶制绒
各向异性腐蚀机理:
Seidel电化学模型:
单晶制绒
绒面形成机理:
A、金字塔从硅片缺陷处产生; B、缺陷和表面沾污造成金字塔形成; C、化学反应产生的硅水合物不易溶解,从而导致金字 塔形成; D、异丙醇和硅酸钠是产生金字塔的原因。
85oC,30min, IPA vol10%
0.5%
1.5%
5.5%
Average Reflectance
单晶制绒
NaOH浓度对绒面反射率影响:
0.16
0.15
0.14
0.13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Concentration of NaOH (g/l)
表面有机物进行去除。
单晶绒面: 单晶制绒
单晶绒面显微结构(左:金相显微镜;右:扫描电镜)
绒面一般要求:制绒后,硅片表面无明显色差;绒 面小而均匀。
单晶制绒
制绒原理:
简言之,即利用硅在低浓度碱液中的各向异性腐蚀 ,即硅在(110)及(100)晶面的腐蚀速率远大于(111)晶面的 腐蚀速率。经一定时间腐蚀后,在(100)单晶硅片表面留 下四个由(111)面组成的金字塔,即上图所示金字塔。
单晶制绒
具体影响因子:
NaOH浓度 溶液温度 异丙醇浓度 制绒时间 硅酸钠含量 槽体密封程度、异丙醇挥发 搅拌及鼓泡
单晶制绒
NaOH浓度对绒面形貌影响: NaOH对硅片反应速率有重要影响。制绒过程中,由
于所用NaOH浓度均为低碱浓度,随NaOH浓度升高, 硅片腐蚀速率相对上升。与此同时,随 NaOH浓度改变 ,硅片腐蚀各向异性因子也发生改变,因此, NaOH浓 度对金字塔的角锥度也有重要影响。
硅对碱的择优腐蚀是金字塔形成的本质,缺陷、沾 污、异丙醇及硅酸钠含量会影响金字塔的连续性及金字 塔大小。
单晶制绒
绒面形成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
腐蚀速率及各向异性 腐蚀速率快慢影响因子:
1、腐蚀液流至被腐蚀物表面的移动速率; 2、腐蚀液与被腐蚀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3、生成物从被腐蚀物表面离开的速率。
多晶制绒
槽式多晶制绒:
设备改进方向: 1、花篮齿间距尽量大,降低单批生产硅片数量; 2、大流量,强循环酸液致冷; 3、制绒过程中酸循环。 工艺改进方向: 1、降低制绒过程热积累; 2、防止硅片表面酸雾形成。
拟采取的实验方向:添加缓冲剂进行多晶制绒。
多晶制绒
NaOH的作用:
中和残余酸液:
H++OH-=H2O HCl+HF的作用:
硅片制绒工艺
zhejiang university
绒面光学原理
• 制备绒面的目的 • 减少光的反射率,提高短路电流,以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 陷光原理 • 当光入射到一定角度的斜面,光会反射到另一角度的斜面,形成二次或者多
次吸收,从而增加吸收率
单晶制绒
单晶制绒流程:预清洗+制绒
预清洗目的: 通过预清洗去除硅片表面脏污,以及部分损伤层。
进一步去除金属离子,去除硅片表面氧化层,在硅片 表面形成Si-H钝化键。
多晶制绒
小结:
尽管多晶制绒可选方法很多,但综合成本及最终效 果,当前产业所用多晶制绒工艺均为HNO3,HF,DI Water 混合液体系制绒。
多晶制绒基本要求为:绒面连续均匀;反射率低; 腐蚀量适中。常见不良Biblioteka Baidu绒面大小不合适,制绒后,硅 片反射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