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关于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关于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专业课题---学术论文论文题目:关于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摘要】

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包括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景观设计。未来科技的发展难以预料,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通过景观作品对地球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我认为,未来景观设计科技化,生态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成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这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循环景观规划协调

【正文】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品质,它包含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内涵。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园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外在秩序的控制,是一种征服;而自然则表现为物种群落依托物质生存环境条件下的自生演替、栖息漂移的规律,是一种自由。人为的审美形态和自然的内在规律这两种秩序,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建造过程中始终对立。今天的景观设计正在致力于寻找表达自然内在秩序的途径,同样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而植物是表现这两种秩序的主要可视要素,也就是说,植物的分布形态既可以塑造视觉审美特征,也是反映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标志。

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因为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其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小气候、地形等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态设计在景观中的概念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可以说一切都需要设计,当然也就包括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景观设计。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我认为设计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一系列“公害事件”、工业造成的污染已不仅涉及环境,而且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身。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

候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我认为生态设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当今景观行业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生态设计的运用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生态设计的重要性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英国著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还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因此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结论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旅游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

望。

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生态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生态景观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它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是统一的,使设计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协调发展。生态景观设计应该是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缺乏文化含义的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它是现代城市的必需,而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

生态景观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不是高科技任意堆砌的产物,也不是时尚前卫的时髦儿。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悠久历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另一极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野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

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

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一种产品。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乐衷于鸡毛蒜皮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中心的价值偏差,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任何与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形式,都可以称为生态景观设计。其中,协助意味着设计必须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的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结语】

景观设计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守自然系统的演进,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人类要求的合理性以及设计活动是否会对自然造成破坏。正确的、合乎规律的理论思想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和动力,并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作品,错误的思想导致自发性盲目性造成财力、人力和实践上的极大浪费,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自然观不但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生的哲学思考,所以它绝对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生存智慧。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环境,还肩负着维护生态系统的重任。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展示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因素。景观设计中植物系统规划既要考虑视觉和活动功能的需求,更应该从生境塑造的角度出发展开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营造自生演替的环境,在不同尺度上提高环境生态品质。

【参考文献】园林学习网—园林景观人士学习交流社区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环境生态网—中国环境生态论坛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达到最小的限度。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是否符合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几点。 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 3、整体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4、地域特色 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处的地域文化和环境。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尊重地域的精神和地方文化,适应地域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创造具有自然特性、文化特性的景观,突出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分析——生态主义指导下的景观设计

姓 名: 赵国栋 学 号:200900650202 班 级:09 级景观1班 指导教师: 顾云亮 景观艺术设计原理 T H E A RT O F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P R I N C I P L E S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A T W E I H A I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分析—生态主义指导下的景观设计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使工业遗址改造在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理解,生态主义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 以景观设计师哈克(Richard Haag)[1]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和俞孔坚[2] 的中山岐江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图1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出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fc744450.html,/ ) 图2 中山岐江公园 (出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fc744450.html,/ ) 【摘要】通过对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和中山岐江公园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景观设计手法、特点,同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思考。为现代城市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工业遗址;生态主义;景观设计;保留;再利用;再生设计 作者:赵国栋 学号:200900650202 [1]西雅图人哈克(Richard Haag)曾两度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最高设计奖,美国景观建筑协会理事(FASLA),世界著名景观建筑大师,是XWHO 设计机构的智囊核心。他被公认为现代景观建筑百年历史最具影响力的景观建筑师之一。

现代艺术思潮 简答 (1)

二简答 1、简述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着名哲学家。唯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上,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着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着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着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3、以《布道后的幻想》为例简述高更艺术的意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19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惨任何感情的表现。 1960年代波普艺术,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19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 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强调以抽象形式表现情感和内在精神的画家。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认为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 他认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映或决断。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来自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是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想象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因此有直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抽象作品,并从抽象角度对点、线、面做出全面深刻的元素分析。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20世纪西方工艺设计中心转移到德国,尤其是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为现代工艺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现代工艺设计的特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2、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分离;

生态景观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xxx位于xxx区域位置,该基地地块处在双十结构的交汇处,是科创新城生态,人文,艺术的结合点。 生态公园的存在给整个城市的景观提升了更多的生态性,在此区域设计中试图以流畅的简洁的造型塑造出独特的现代生态景观。在认真的分析了公园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后,运用地形学的多种形式模拟,塑造出不同的自然地貌,以简洁的几何式手法表现出丘、平原、森林等不同的自然生态体系,注重生态的连续,在不同的地形中以柔和的林木沟通融合,让景观真正的立体化。在不影响原有的自然景观下运用人工技术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让后让其自身能够维持这种平衡。在原有的基地基础上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河谷,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让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认真的对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和界定,合理的让人为活动尽量少的影响这个生态系统。 因为这个公园大面积是水体,所以滨水设计非常的重要,我着重做了滨水区。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宾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公园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 作者: 王晓华2010-10-30 23:06 星期六晴 【此文应《社会科学报》之约而写,发表在该报2008年2月28日理论版。】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一种以珍爱自然生命为特征的思潮出现在中国。到了1997年,有人将其命名为生态主义。现在,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已经有了10余年的历史,生长为涉及法律、教育、伦理学、美学、文艺批评、建筑理论等众多领域的复杂体系。 根据中国知网的记载,第一篇以生态主义为主题的汉语论文是张晓宇和张作俭撰写的《生态主义社会工作》,发表于《社会福利》1997年第6期。2000年,《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华的随笔《一个生态主义者的词典》。此文很有可能是首个阐释生态主义的汉语散文。进入21世纪以后,以生态主义为主题和关键词的文章迅速增多。中国知网收录的涉及生态主义的文章共有3296篇。其中2933篇发表于2000年以后。不过,总的来说,生态主义在中国还是边缘性的思潮。在中国知网收录的近千万篇论文中,以生态主义为主题的仅有78篇,这足以说明生态主义思潮的实际地位和影响。 生态主义是个汉语术语。它并非西方语言的汉译。受20世纪主流文化的影响,汉语学人习惯于将有影响的思潮与主义一词联系起来。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学者深受生态学的影响,便自然而然地用生态主义这个术语表达自己的主张。最初使用这个术语的汉语学者并不知道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是ecologism。实际上,ecologism与生态主义的词义有很大区别:ecologism主要意指激进的绿色运动(即深绿运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较少出现在学术文献中;生态主义的意思则非常宽泛,涉及政治、城市规划、法律、文学批评、湿地景观、历史、教育等众多领域,几乎可以涵括涉及生态立场的所有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我2002年访问美国时,曾与著名生态思想家小约翰·科布讨论过怎样将生态主义译为英语。他也表示ecologism不能确切表达汉语中生态主义一词的含义。现在看来,生态主义的意义并非不言自明,尚有待发现和敞开。 无论是在字面上,还是在核心理念层次,生态主义思潮都与生态学的发生和发展有因果关系,因此,要发现和敞开生态主义的意义空间,就必须对生态学概念进行回顾和总结。1869年,德国人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时,将两个希腊词——okios(“家园”的或“家”)和logos(研究)——组合起来,用由此而产生的新词意指“研究生物体在家(环境)中生存的科学”。显然,生态学在诞生之初就将生物体被领受为主体。后者不但有自己的家或环境,而且有自己不可忽略的利益。这种理念贯穿了整个生态学的历史。在西方目前畅销的教科书中,下面的定义经常出现:“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结合体。”有机体是个体(individual),相同物种的个体组成种群(populations),种群的集合创造出共同体(communities),共同体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形成生态体系(eco-system),因此,有机体(个体)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机体携带着内在的行为编码库参与个体间的合作和竞争,是行动的主体和对其环境而言的中心。既然每个有机体都是主体和中心,那么,生态世界就没有绝对的中心,它是无

浅析景观设计师的生态主义思想及实践

浅析景观设计师的生态主义思想及实践 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支撑,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以人类的文明为纽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类自远古时期开始就逐渐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混乱的高速路、无序蔓延的城郊、拥挤不堪的城市使我们意乱神迷,深受其害,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被禁锢在自己建造的钢筋水泥的机械的环境中。然而,当我们陶醉于机械的力量、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时,当我们陷落于日益复杂的生活空间、城市和道路系统时,现代技术已经在无形中破坏了我们周身的自然环境,降低了地球的可居性,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和文明的延续。 正文 景观设计师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并利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将人工景观和谐的融合在自然景观之中。由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和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到18世纪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再到20世纪初的“斯德哥尔摩学派”,生态主义的设计思想都仅仅建立于经验主义的生态学观点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学派”的兴起为20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量化的生态学工作方法,将景观规划设计引向了一个更加科学的理性的层次1。 1、设计结合自然——伊恩.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表达 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人与自然极端对立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也促使了后期生态主义理念在其头脑中的形成。麦克哈格的童年时期,从他家出发的两条道路具有天壤之别:一条伸向肮脏、邋遢、贫困、充斥着黑烟和尘垢、令人沮丧的格拉斯哥市(glasgow),而另一条路则深入农村,最后到达美丽的克莱德湾,沿途遍布壮美的牛、马,茂密的黑檀树林、草地和沼泽、跳跃的鲑鱼都令人兴奋而欢愉。然而,当他以悠闲怀旧的心情重返故乡时却发现:原本森林覆盖的丘陵被推平,欢唱的小溪被埋成了暗沟,浓密的山毛榉林被砍光,长着兰花的沼泽已难觅踪迹,石板路被清一色的柏油路代替,云雀、狐狸等野生动物被家养宠物取代。格拉斯哥的污染粉碎了原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儿时的美丽欢愉情景不再,深切的痛楚笼罩在麦克哈格心头2。残酷的血战和病痛的影响使麦克哈格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封闭、阴暗、潮湿的空气使麦克哈格身心俱疲,形如枯槁,内心痛苦而焦虑。是地中海迷人的风貌、波光淋漓的海湾、崖边布置精巧的花园、迂回的山路使他重新回归了生命的平静。麦克哈格深切的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瑞士春光明媚的草地、白雪皑皑的山峰,日观云朵夜看星的美好时光,更为深刻的触发了麦克哈格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感悟,加深了他探究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信念。麦克哈格的切身经历使他认识到阳光、大海、花园、山岭、积雪和田野等美好的景观元素与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息息相关。 麦克哈格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并没有偏颇的扬弃任何一方,他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好体现,城市与乡村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同时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此外,麦克哈格还倡导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将景观设计与自然结合起来。他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建立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框架,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顺应自然。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要体现地域特点,并且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需要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一绪论: 何为政治___xx哲人的政治理解 1是进步还是回归. 2何为政治 3哲学与政治 第一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 一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自由主义属于某个时代的大背景 在我看来,自近代以来,没有比自由主义更丰富的概念了,自由主义的历史就是整个西方的近代史.它与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立宪与建国等西方的标志性事件都有着本质性的关联,甚至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史都与自由主义脱不了干系.所以要理解自由主义的精神就首先要理解人类自身的世界及其历史.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标志性事件不可简单的划归为自由主义的结果,也许存在着某种所谓的命运的到来___人类的历史也许是由人类的开端景象(整体)所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体现了自由主义之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类的基本事件到底体现了那种意义上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自由主义?我之所以回头看,就是因为我们只有以这种回看的思想姿态才能剥离出自由的核心和自由主义之精神(哪个属于我们人类本质的伟大精神: 它一方面属于我们的杰作_卓越性,另外一方面属于某种命运般的恩赐____该命运会让自由成为自由的那个东西_界限_出现\或者说让有限性本身成为可能,因为毫无疑问,一种没有界限的自由绝对不属于人类本身.),从而剔除并厘清思想史上那些众多的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本人只是一种努力的尝试,基本内容还是以别人的教材为主,因为那里面有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大家记住,这样让你们初学者对自由主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上的把握. 1自由主义理论渊源(基石)

首先,应该明确,自由(freedom)不同于自由主义(liberty liberism),自由和真理\善\正义\理性等概念一样,属于我们的自然(本性).我们有这样那样的自由,可问题是,那种意义上的自由才是对我们本性的体现.或者说,与自由相关的决断问题(比如在笛卡尔我思中的意志)和行动问题凭什么可以作为人相对于上帝\自然等卓越性的体现呢?或者干脆说,我们凭什么才能够自由?难道我们不害怕对自身自由相信会把我们人类自身带向一个深渊或什么危险的境地吗?或者说,难道自由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幸福,而不是灾难吗?(为什么这样追问,这是因为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和美好世界,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说过.比如亚里士多德将个人的目的是幸福与城邦的目的相等同,并以此作为<政治学>的基本原则,还有苏格拉底的目的论\Spinoza\洛克\康德\马克思等) 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的哲学家很多(比如传统自由主义以人性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但最具说服力的是康德.即理性与自由的结合.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理性自由.我们之所以具有追求自我的权利和能力,是因为我们具有理性.真正的理性自由是自律的,而自由之为自由就在于自律的,即自己给出自己的法则.只有在这种自由中,人才自在,即在自己的位置上获得人自身的格位,从而获得人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幸福).如果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那么自由就是他律的.这是自由与理性的结合.其实,从康德以来,自由和理性从未分离.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理性自由.悖论的是,真正理解自由本质的思想家从来不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比如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而是一个界限的划定者和世界边界的勘察者(或者说世界图景的描绘者).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是属于我们自身世界之可能性的逻辑前提. 自由主义是一个政治思想观念,是一个基于我们自身理解(我们的先天\后天,我们的目的和幸福,我们的经验和理性,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等)而形成的对历史\政治\国家\社会\经济\个人\集体等事实的看法.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一种个人相对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是个体自由的延伸和外在化,以此类推,一种属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里的自由不只是个人之自由,还包括属于政治\经济\社会\国家等本身的自由.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石就表现在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之上.总起来说,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主要有: 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道德多元主义\.举例来说,自由理性主义的观点如下:

人与自然互动的生态主义

浅析中国本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 姓名:周鸽学号2011110117 指导老师:张力 摘要:本文就中国本土化生态主义景观的形成背景和本土化景观的特点做以总结和概括,通过景观设计与地域的环境、本地域的艺术、本民族精神的相融合这几个方面总结,提出一些本土化的生态主义景观中的应注意一些细节化设计。以此来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本土化生态景观设计。 关键词:生态主义;本土化;景观设计 Abstrac 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ation backgroung and to sum up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 through landscape desig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regional art,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integr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design details to which the localiz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ecology; localization; landscape design 一、引言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景观和景观设计,它们都表现为不同的视觉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映出的是不同时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变迁。所谓的本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域文化。①而所谓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②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 ①王思元、牛萌,本土文化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88期/2009(2) ②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0—06第二版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

1.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景观生态学原理、现代空间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设计艺术思潮等领域得探索与研究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研究得基石。 2、通过将空间、行为、生态及人文精神得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土地得使用价值与效率,以可持续得方式、方法促进人居环境得发展。 3、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变革得主要因素: ①20世纪急剧变化得世界格局导致景观设计领域国际化加剧; ②哲学与美学及艺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得理念; ③相关科学技术得发展改变景观设计得架构; ④随着学科高速发展,景观专业知识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得趋势; 4、以生态学、“3S”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改变学科发展态势,改变专业价值观念。 5、景观设计在经历了古典主义得唯美论、工业时代得人本论后,在后工业时代迎来了景观设计得多元论。 6、美国景观设计师丘奇代表作唐纳花园得设计特色“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得花园设计之一”。受立体主义思想得影响,丘奇认为花园每处景观应可以同时从若干个角度来观赏,并且一个花园应该没有起点与终点得限制,景观空间就是复始得。线条之间得对抗、形式之间得对立,使整个形体具有强烈得约束感,不仅具有自身独立得特点,同时也符合场地得得需求。 7、丹·凯利得米勒花园:占地1、86ha得长条形米勒花园平面沿着长轴方向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花园、草地与林地,她用树篱、林荫道与墙垣围合形成矩形空间,在庭院区与草坪之间就是一条两边种植着美洲皂荚得林荫道,道路得尽头摆放着亨利摩尔得雕塑。(2013已考) 8、美国劳伦斯·哈普林得罗斯福纪念公园。以一系列花岗岩墙体、喷泉、跌水、植物等营造了四个空间,分别代表了罗斯福得四个时期及她所宣扬得“四种自由”,以雕塑表现四个时期得重要事件,用岩石与水得变化来烘托各时期得社会气氟,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开放得,引人参与得纪念园得空间特色、景观

后现代主义景观

后现代主义景观 ——刘建平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的出现。而后现代主义景观通过批判,扬弃的吸收了现代主义景观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反理性主义、多元意义的表达与观赏者中心论等并走向了继承与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等价值取向。同时形成了历史主义、地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隐喻主义和叙事主义等五种设计类型,具有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表演性、参与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历史主义地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 Queen Modernism landscape 1970's afterwards, think that queen Modernism arrives at from the middle transplanting building concept other culture when the world of art, same have also evoked the layer-upon-layer ripple. Modernism opposes the art outstanding person after at this time, with the art masses, use vulgar , life-rization oppose extremely elegant art interest; Advocate art between every category , art and life the boundary disappearing, work of art act on optesthesia not only, and ought to act on the sense of hearing , tactile sensation, even the sense of smell aesthetics view, the scene waits as well as the art purpose is to create an entirety, thereby, have urged "environment art to send "the earth " appearing that art sends ". Landscape passes later modern doctrine criticizing , develop what is useful and discard what is not have absorbed Modernism landscape value system , the value such as inheriting and continuing tradition history culture having formed the oppose a rationalism , multivariant significance expressing and viewing and admiring person centre theory and so on and trend has been taken face. Doctrine , localism , mass culture doctrine , metaphor doctrine having formed history at the

景观生态设计理念的运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建立自然和人类永生共存。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未来环境建设的主题。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生态理念贯穿设计全部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设计本身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设计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的优化利用[1]。 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学科。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可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从而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2]。 今天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日益加剧,人类的足迹无处不在,自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日渐受到破坏,直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将生态理念引入景观设计,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生态理念的培养 贯穿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是设计师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的设计表现,从生态学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观念,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不断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为自身造福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生态理念的培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重视高校景观教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景观教育不仅要加强美术学科的基础性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从地球生态的角度来看待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应当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科必修的基础课程,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公园,公园内垃圾桶的放置,如果不从人的行为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角度考虑而随意放置,游人很可能会随处乱扔垃圾,那么这个设计就谈不上环保,更谈不上生态,也就是说设计本身没有考虑生态因素,那它的合理性也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各类高等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制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教学大纲,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景观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带动景观设计学科走可持续的。生态的设计道路,已迫在眉睫。 同时,培养优秀学生离不开优秀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景观专业师资水平普遍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在扩大,尤其一些归国留学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了相应的景观设计知识结构体系,一部分人员在倡导生态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生态理念不是一句话或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它有待于我们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其中景观设计师应当起主导作用,将生态理念真正付诸于实践,真正体现在我们的设计当中。 1.2提高全民素质,共同促进景观设计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一、新自由主义(the New Liberalism) (一)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两个阶段) 1、17—18世纪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斐逊) 2、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边沁、密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二)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 希尔? 格林、霍布豪斯、霍布森和美国的沃尔特? 韦尔、路易斯? 布兰代斯、杜威)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代表人物: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凯恩斯)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代表人物:罗尔斯) (三)托马斯?希尔?格林的新自由主义 格林是新自由主义的开创者。他的主要贡献: 1、论证了共同利益的存在。 2、论证了积极国家。 3、论证了积极自由。 评价:格林在共同善的基础上,论证了国家干预的合理性,调和了追逐个人利益与维护他人利益与自由的矛盾。 (四)霍布豪斯的新自由主义思想 1、自由主义具备八个基本的要素:公民自由、财政自由、个人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家庭自由、民族自由和国际自由 2、批判古典自由主义把个人自由与社会割裂开来的观点,指出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带来全社会的繁荣的假定是“过分乐观了”。 3、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自由“主要是个社会利益的问题”。 4、20世纪的国家应该是积极国家。 (五)罗斯福的“新政”自由主义 1、在美国,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威胁了机会平等,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 2、造成这种恶果的主要原因是一个时期以来政府所奉行的放任的自由主义政策。 3、必须依靠、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干预来解决社会上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 4、提出了被称为“新政”的一系列的法案和改革措施,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 5、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做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和《权利法案》。 四大自由: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每个人以自己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不匮遗乏的自由;不虞恐惧的自由。 权利: (1)从事有关工作和获得报酬的权利。(2)挣得足以提供充足衣食和娱乐收入的权利。 (3)一切农场主生产和销售产品足以保障自己和家庭在生活上过得去的权利。 (4)一切企业主,不分大小,在自由的环境中从事贸易。 (5)一切家庭拥有体面住宅的权利。 (6)享受充分的医疗照顾和有机会获得并保持健康身体的权利。 (7)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8)获得良好教育的权利。 (六)罗尔斯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总结 代表作:《正义论》把正义作为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2、正义的社会制度必须体现两条正义原则: 第一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即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相同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 第二原则:社会经济中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1)差异原则: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以往收益最少者享有最大利益。 (2)机会公平平等原则:在社会的公平平等条件下,地位和职位向所有人开放。 3、提出了两个优先的原则:

论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c744450.html, 论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作者:周叶青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 摘要生态主义是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从20世纪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历史现象发展成为的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态主义在意 识形态的天空中,是一颗新星。生态主义肇起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后波及到全球, 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文化力量”。目前,国内对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全面的研究较少,作者试图从其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对生态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进行梳理,并做出相应述评。 关键词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生态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甚至更早的时期。早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就已提出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 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成为当代生态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生态主义对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借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 系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类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类社会解放的思想。 生态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向科学理念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环境问题根源的追问上。 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作者蕾切尔·卡逊被视为“环境思想的先驱”,《寂静的春天》也被称为“改变了美国的书”之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 描绘了滥用杀虫剂的后果,指出由于农药和杀虫剂污染了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以及森林 和“绿色地表”,经过动植物的“生物浓缩”在食物链中引发中毒和死亡的连锁反应,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这一事实。该书一问世就立刻引起了全美国轰动和全民性大讨论,使公众对化学污染 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卡逊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个时间的一个寂静的、死气沉沉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现代环境意识的宣言和生态时代的标志,唤醒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①卡逊告诉我们,人类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令人震惊之地步,应该回归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即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相互融合。《寂静的春天》代表了人类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