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据新华网调查,2002年年初,我国上网人数达到5800万,在上网的群体中,我国中学生上网人数占上网总人数的21%,学生上网是在做什么呢?据调查,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可见,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聊天和发E-mail。网络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触网中学生中的62.9%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与家人、朋友疏远,5.1%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此外,中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突出,一名18岁的高中女生,在两个月里,竟悄悄约见了5个“网上情人”。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学生网上“行为偏差”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据统计,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高挂退学“红灯”的学生中,约70%是由于无节制上网而自食苦果。二是对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负责任。本市某中学老师发现,某班学生在一次测验中成绩出奇地好。一查才知,考过的学生已在校园网上公布了标准答案。三是网上交友不慎。一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轻信别人,有的中学生为了到外地去与网友碰面,甚至离家出走,拉下学业一两个星期。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网络犯罪。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包括非法窃取机密、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等等。第二,传播色情信息、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诽谤、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等等。第三,网络文化侵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当普及的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这就加剧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第四,破坏国家安全。

造成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网络道德意识。目前信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低龄化,可是许多学生手上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头脑里却少了网络道德规范这根“弦”,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一份对于本市中学生的调查

显示,一些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是自由的天地,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确实,信息网络是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社会。鉴于网络中人的符号化身份,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情况下,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躲在符号背后的假面人,在符号的面具下,他们可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人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因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甚至认为在符号掩护下的犯罪也不过是敲打键盘、点击鼠标而已。因此,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行为自由,已远远超出社会责任的范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但同时,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

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教育、引导中学学会自律,规范自身网络道德行为,这是做好新时期中学生德育工作所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面对信息网络的虚拟性,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自律,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网络,都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网络本身虽然没有“德性”,但是使用它的人却有德行,网络的作用随着使用主体的德行不同而发生正向或反向变化;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不利用网络攻击,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谴责,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2、借助多媒体和局域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多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者在预先对学生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发展需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氛围下进入虚拟社区活动,进行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使受教育者表露真正的思想、观点,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通过网络德育资料库、网络热线等栏目的建设,使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等正面教育的声音成为网络信息中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青年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风"与"网德",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网络自律的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江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主要的是“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尽量抵制负面效应,以利中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道德教育是个新课题,有人说,网络道德就是社会道德扩散到网络中的一种说法,有人说,网络道德就是网络中的道德意识等等。我们的观点是:网络道德是由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决定的网络意识形态。是调整网络内部及网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包含网上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网络交往的规范和安全意识、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心理调适等基本内容。网络道德可以调整网络内部的各种磨擦,摆正网络与社会的位置。。

本课题的研究以信息学、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为指导。

四、研究内容

1、如何在中职学生中间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捍卫网络文化阵地,净化人们的网络灵魂!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网络道德意识,明白网络是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

2、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课研究

3、网络热线的建设研究。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3.5----2003.7)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3.9---2004.7)

1、 2003年9月,正式启动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上网情况;

2、2004年1月,进行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总结,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4.7-----2004.8)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召开鉴定论证会

六、研究对象

以本校2002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打乱原有班级、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