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事业单位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转型与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组织和体制现象,它是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委相继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关于表演团体的改革的意见》(1985年4月),《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4月),《关于卫生工作改革的若干规定的报告》(1985年4月)等,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
这一阶段,改革亮点在于分别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简政”“放权”“搞活”等措施,逐步扩大了各类事业单位的人权、事权、物权、财权等权力。
(二)不断深入阶段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下放了经营管理权,改变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
理所有人员的状况,开始探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改革的亮点在于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所进行的改革。
(三)持续发展阶段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6年,是事业单位改革持续发展阶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改革体制便成为这
一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主旋律。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开始探讨、实行;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地区和有条件的部门进行了聘用合同制和管理人员职员制的试点;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也由理论探索进入实际实施阶段。
这一时期事业单位改革的亮点在于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即政事分开和社会化。
(四)全面推进阶段
从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标志,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方向和重点。
在这一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事业单位改革纳入了改革的重要日程,制定政策,加强领导,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其他改革也不断深入。
1998年《事业单位等级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级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从立法高度初步明确事业组织的分类及各类事业组织(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法人地位、管理体制等。
2000年后,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的意见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等陆续出台,标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相对滞后于企业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是表层改革,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事业单位改革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政事不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二、政府转型与事业单位改革
所谓政府转型,”即政府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类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类型过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以经济的变革为基础和主要动力,推动着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政府作出积极的回应。
这种回应不是对国家行政做简单的修补或局部的调整,而是在社会转型的促进下实现国家行政的整体性发展,其实质是政府转型。
”
在旧的体制下,事业单位大多数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事业单位在政府转型的情况下,其改革的进程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新型政府会调整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这种办、养、管一体化的
管理模式是制约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最直接的体制因素。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
当前我国政府类型的转型正好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契机,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变化,促使政事进一步分开。
”今后,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应交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
党政机关所承担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及其机构,人员可分离出来,交由事业单位承担,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
”而且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要由法设定,实现政事关系的法定化。
法律确定政府、事业单位各自的权利(权力)和义务,政府是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利(权力)与义务支持、指导、监控事业单位。
第二、培育、完善社会自组织能力。
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政府行政与社会自治的二元化格局,而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分离是政府行政改革的总方向。
当前由政府本位型向社会本位型的转变就要求培育、完善社会自组织能力,要求社会能把政府因转型而让度出来的部分权力承接过去,形成良好的政府与社会二元互动机制。
新型政府把培育、完善社会自组织能力作为自己应当完成的使命,那么现阶段大力培育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新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引入非营利组织的机制,并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一个成熟的社会管理系统才
能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第三、新型政府积极提供社会服务。
”新政府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而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战略的关键要素之一,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政府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事业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促进社会服务的完善,弥补市场失灵和社会力量的不足。
三、小结
可以看出,政府转型对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政府转型更有利于政事分开,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按照社会经济活动自身规律蓬勃发展,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转型也能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最后,政府转型能够强化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恒学著.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成思危等著.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改革和分类引导.民主与建设出版,2000年版.
[3]赵立波著.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娄成武等著.公共事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沈亚平.转型社会中的行政发展.南开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4.4.
[6]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12
作者简介:张岩(1983.1-),女,汉族,吉林人,硕士,工作单位:天津农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