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功能分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功能区域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
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心。
该区土地面积92.3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0.56%;2006年常住人口为206.1万,占全市的13.04%,常住人口密度为22308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34.87亿元,占全市的26.48%。
存在问题:
•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
•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思路
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
外交往中心功能;
•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调整内容
•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
•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
•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
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发展指标
1、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8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2、初步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机结合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
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危旧房改造基本完成,进一步提高房屋修缮更新率,力争住宅建设取得
突破,古都风貌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以及常住人口下降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创造三个环境,落实“四个服务”。
一是积极为中央行政机关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是集中精力搞好综合调控,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三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加速危旧房的改造、修缮、更新,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
一是要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形成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依托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大栅栏、琉璃厂等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广告创意产业;依托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依托东城区与西城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积极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产业;依托王府井、西单、前门等著名
商业街区,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3、注重古都保护,实现双赢发展。
贯彻旧城风貌整体保护方针,大力发展与旧城保护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业,使南部的经济规模有较大扩张,形成与旧城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功能和主导产业。
在进一步完善拆迁制度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引导人口向外疏散转移,调整旧城功能,推动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都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4、优化完善城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一是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重点做好道路交通、产业功能区、现代居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引导城市建设由粗放扩张向调整改造转变。
二是继续以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旧城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对南城地区的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5、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
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做好城区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打造精品中心城区,塑造高品位城市景观。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著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
该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文化旅游产业发达。
该区土地面积1275.9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78%;2006年常住人口为773.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8.93%,常住人口密度为6063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590.07亿元,占全市的49.13%。
存在问题:
•内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发展水平不一,功能区分布集中于北部和东部,南部发展落
后,西部缺乏功能导向和发展活力;
•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风险;
•人才供求紧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调整思路
•强化国际性知识中心、金融及商务服务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功能、流通与交易功能和生态功能;
•弱化人口主要居住区功能和制造业生产功能;
•通过注入新的功能活力,推动该区域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调整内容
•发展和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CBD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相应功能;
•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休闲区(CRD);
•建成区基本属于优化开发区域,鼓励人口和工业向新区迁移。
总体目标:
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务区、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教育和体育中心区和文化“首善之区”。
形成与现代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形成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形态。
形成以人为本、以秀美山水园林为标志、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宜居区域。
发展指标
1、城市功能拓展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计超过10%,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加大,税收增长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稳步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不断降低。
经济竞争能力和经济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2、继续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强化该区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贡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逐
步增加,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7%以上,达到中等富裕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不断上升。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二次创业”。
一是加快CBD、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专业园区、产业基地、创业园以及孵化器的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良、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是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环保产业等的共同发展,并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错位发展。
三是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计算机、移动通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
四是强化产业配套和要素协作,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主导产业群,并注重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开放”的原则,抓住奥运机遇,大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发展现代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文化、体育、教育、保健等服务业。
二是发展金融保险、知识服务业,搭建“金融走廊”、“中介大道”等硬件平台和公共信息网络等软件平台。
三是继续推进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CBD)及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建设,促进国际金融、中介服务、文化传
媒、数字娱乐、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发展。
四是规划建造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绿色环保、形象独立的新型生态办公区(EOD),力争生态办公、生态旅游、生态商业“3E”合一,推进总部战略的实施。
五是进一步加强住房、通讯等产品营销服务,建成一批特色产业街和服务功能区。
3、构建以知识创新为主动力的区域发展模式。
一是实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创建国际一流园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建设,形成以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驱动的知识中心型地区。
二是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创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术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院所转制、发展和壮大,支持留学人员和各类人才创业。
三是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学习型社会示范区。
四是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以海淀区为主体,将中央信息区(CID)建设成为首都信息化的先导性示范区和中国向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4、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落实奥运行动规划,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拓展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功能,使奥运场馆、配套设施、综合服务和生态环境达到能够保障2008年奥运会顺利进行的水平。
二是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中部打开通道、内层加密路网、外围建设新路”的思路进行道路建设,建成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十号线等轨道交通,搞好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城市综合开发,拆除违法建筑,消灭城中村以及治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四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人性化和现代化水平。
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将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加快城市功能拓展区农村地区的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是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坚决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深化农村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规划的小城镇,创造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一流服务功能和秀美城市风光的新型城市形态。
三是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
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社会事业项目和公共、社区服务设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
6、营建环境友好的和谐区域。
一是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加快旧村改造和新型村镇建设步伐,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区”。
二是在营建良好舒适的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一批园林绿地景观,加大城市整治,改善交通和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办公的舒适度。
三是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保护皇家园林、历史文化遗迹,
弘扬地区特色文化,注重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产业发展。
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市民道德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构建和谐区域。
三、城市发展新区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
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
城市发展新区占地6295.57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38.36%;2006年常住人口424.7万人,占26.86%,常住人口密度为675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34.92亿元,占全市的19.64%。
存在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不平衡,布局过于分散,规模效应较差;
•城镇发育滞后,不能有效发挥市区疏散功能承接地的作用;
•基础设施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并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建设步伐;
•区域差距与城乡统筹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
•水资源短缺、后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调整思路
•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扩充经济总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吸引市区次级功能向该区转移,为市区向国际城市功能跃迁准备条件;
•注入功能活力,推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调整内容
•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生活性服务体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体系;
•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以及休闲产业的布局牵引,带动市区功能的进入;
•启动顺义、通州和亦庄重点新城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分担市区功能。
•新城建设属于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总体目标:
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合理、城镇功能基本完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发展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吸引产业的转移和集中,扩充经济总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以各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城,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转移的任务。
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5%以上,税收增长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稳步上升。
工业集中度、投资指数显著提高,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水耗显著降低。
基本形成与重点新城功能定位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2、到2010年,新城建设基本完成,市级中心镇功能进一步完善,一般建制镇主导产业突出,综合实力增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不断上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重点发展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强关联度、低消耗、低污染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等商业新型业态繁荣,营造“宜居、宜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实现二、三产业联动,构建“强二兴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格局,注意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互补性,并以重点功能区为依托,引导和推动空间组织形态上的产业集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形成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区域之间相互协调、
资源效能充分发挥的局面。
2、启动新城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
一是增强新城人口与产业承载功能,缓解中心城区的负担,重点推进顺义、通州和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建设,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其中,顺义做好临空经济和新城建设的文章;通州以建设“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为核心,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业;亦庄则继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加快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形成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节点,积极发展其它小城镇,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三是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政基础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形成以新城为核心,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小城镇带动广大农村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3、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要整合和提升城市发展新区生产性、生活性以及公共服务产业,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是公共服务业中的薄弱环节,谋求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以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为核心,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区域高等级服务中心地。
二是形成以新城主城区为核心、中心城镇带动一般城镇,小城镇带动广大农村的服务网络体系。
三是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引进知名品牌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和品牌产业,引领和带动综合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支撑条件。
一是加强新城与中心城区、首都机场及周边地区间的联系,解决好新城之间的交通路网
联系;巩固与八达岭、京承、京哈、京开、京石、京津塘、京沈等周边主要交通干道的联系;加快城市发展新区内部区、镇、村三级路网建设。
二是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努力形成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立城市综合规划管理的长效机制。
5、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新区。
一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分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口综合调控机制。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开发就业岗位,围绕商贸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四是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扶持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6、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新区农村建设。
一是要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以籽种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抢占农业高端市场,向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农业等相关产业延伸与拓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生态化。
二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新区“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建立“三农”发展投入与分配机制,根本上扭转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过低的状况,在努力缩小新区农村与城区之间人均GDP差距的同时,要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居民享受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福利水平的差距。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全区占地8746.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30%;2006年常住人口176.6万人,占全市11.17%,常住人口密度为202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6.95亿元,占全市的4.75%。
存在问题:
•社会经济整体上发展落后,自我积累能力相对薄弱,地方发展理念尚需转型;
•人力资本匮乏,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适应性和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工业虽有较快增长,但与本区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繁重。
调整思路
•突出生态涵养职能,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探索生态、旅游、商务以及都市工业良性互动的综合发展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强调生态产业发展。
调整内容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积极构建生态保障体系,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都市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群,加快推进区域各级城镇化进程。
•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关键要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总体目标:
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显著提高,构建以“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完善,人口产业进一步向新城集聚,“现代化新城”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水源涵养区保护能力稳步增强;形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功能区域。
发展指标
1、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7.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5%以上,旅游收入增长率逐年提升,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逐步提高。
2、生态涵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地表水质达标率、林木保护指数得到较大提高。
3、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文化、教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