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生态安全
目前,草原的荒漠化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已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对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沙尘暴就是突出表现,而草原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正在削弱。半个世纪以来,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满负荷和超负荷地开发利用草原及水土资源,损坏生态环境,突破水、土、生物资源的循环再生机制为代价所取得的眼前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走了一条:当前致富、“饮鸩止渴”、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居民贫困化的路子,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草原荒漠化的表现是:生物群落中作为建群种的高大优质牧草在群落中趋于消退,耐牧性强的劣质草种增生,退化演替的指示种出现;植被稀疏矮化,覆盖度下降。随着地表裸露度加大,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沙质化,必然造成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类型及利用方式不同,发生荒漠化的主导因素和演化过程及后果都有差异。
草甸草原的主要群落类型是贝加尔针茅草原与羊草+杂类草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退化可演变为低矮的冷蒿+糙隐子草群落或寸草苔群落,其生产力只有原生群落的25%-30%。
典型草原的主要类型是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羊草草原等。强度放牧下,各自出现的退化演替序列最终趋同于冷蒿占优势的草原变型。长期高强度放牧,使冷蒿群落向更严重退化的星毛萎陵菜或狼毒占优势的群落变型演替,生物产量下降60%-80%。
荒漠草原的主要类型是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持续放牧的退化演替为小亚菊群落或冷蒿+无芒隐子草群落。更强度的放牧,趋于阿氏旋花群落变型。荒漠草原的退化使群落覆盖度显著下降,地表裸露导致土壤沙化。因而,扬尘、起沙、沙尘暴天气增加。
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与毛乌素沙地等四个沙地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原有的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变为流动沙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沙化土地每年平均约增加350平方公里,流沙
吞噬着草地与农地,使沙尘源继续扩大。牲畜头数盲目增长,未能按照草原气候环境与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与管理草原,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忽视草原的生态保护功能是草原退化的认识论根源。必须把草原生态保育工程列为首要任务,实行休牧与轮牧制度,环境极度恶化的草原实施禁牧转移。加强草原的水利建设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逐步开发适宜的土地,建立人工草地与饲料地。强化草原的法制管理,建立草原维护奖惩机制。建成北方草原生态环境安全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资源与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内蒙古的国土资源以草原为主,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也是亚洲大陆温带草原的重要部分。跨越了北温带的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三个气候区。在温带草原生物群域(Biome)之内构成了完整的气候湿润系数与景观生态结构的梯度系列,中国大陆自东向西有三大阶梯,草原主要位于第二阶梯上。在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中,冬半年受西风及蒙古高压控制,处于我国冬季严酷气候条件的前沿。因此,草原生态系统对于防治土地荒漠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功能。以草原为特色的内蒙古国土,构成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东起松辽平原,经阴山南北,西至贺兰山,随着气候湿润度的下降和热量增高,草原类型、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都有分异。
(一)在松辽平原,沿着大兴安岭山前地带,气候的湿润度为0.5-0.65,形成丘陵与丘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的森林草原生态格局,发育了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地带性草原类型是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系,丘陵上部以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群系为主,丘陵下部及坡麓分布着具有丰富杂类草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在丘陵与低山阴坡有混交林及山地五花草甸分布,在沟谷湿地形成禾草草甸、杂类草草甸与沼泽草甸。目前,这一地带已广泛开发为农田。
(二)松辽平原西部的典型草原地带,在低丘和岗地上发育形成大针茅草原,广阔的平原与低湿地上是羊草草原和草甸的复合分布。长期农业开发,草原广泛垦殖,由于反复开垦及放牧利用,现存的草原植被已发生退化,在排水不畅的地方,羊草草原发生碱化,以至演
替形成一年生禾草: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
(三)大兴安岭西麓山前地带是内蒙古高原的草甸草原带。气候湿润度0.5 -0.6,构成丘陵漫岗与丘间洼地多层镶嵌分布的白桦――山杨林与草甸草原景观生态系列。以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贝加尔针茅草原占优势,占据着丘陵中上部及岗地生境,在丘陵上部发育形成线叶菊草原。在开阔的高平原上,羊草草原是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在草甸草原退化演替系列中,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可成为优势种。土壤为黑钙土和暗栗钙土。
(四)呼伦贝尔高原、乌珠穆沁盆地西至锡林河下游(东经115°40'-120°),气候湿润度为0.35-0.50,构成丘陵漫岗与丘间洼地多层镶嵌分布的典型草原带,以适应半干旱气候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占优势。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草原植被是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系,占据着丘陵中上部及岗地生境。在开阔的高平原上,羊草+大针茅、羊草+克氏针茅是主要的植物群落。多年来的持续超载放牧,以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占优势的退化群落变型已广泛分布。这一地带的土壤多为暗栗钙土。
(五)阿巴嘎熔岩台地是晚第三纪分期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土层浅薄,气候湿润0.24-0.35,形成了比较单一的景观生态结构。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草原占主导地位。植被的优势群落是大针茅是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目前,多已演变成冷蒿群落。土壤地带性类型是栗钙土与淡栗钙土。
(六)赛汉塔拉高平原与二连盆地(东经110°―113°45′),气候湿润度为0.13-0.25,是广阔的荒漠草原区。其中镶嵌分布着风积沙地,这是进入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结构十分单调,生物多样性贫乏,荒漠草原植被的代表性群落类型是小针茅(Stipa klemenzii)和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土壤以棕钙土为主要地带性类型。(七)阴山以南的丘陵平原地区,是暖温型草原地带,气候湿润度为0.30-0.48,由于地形切割剧烈,水土侵蚀严重,造成破碎的草原,沙地灌丛的景观生态系列。草原的原生类型是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占优势的群落为主。在砾质丘陵坡地上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与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组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