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倒水莲组培快繁育苗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倒水莲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罗万业,魏锦秋,蔡梅玲,李志良
(广东省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11)
摘要为加快现代林业的发展,在保护好原生态环境下大力发展黄花倒水莲的综合经济效益,对黄花倒水莲组织培养快繁育苗技术进
行研究。

结果表明:在MS 培养基中添加6-BA 1.5mg /L ,
2.0mg /L 和NAA 0.1mg /L ,0.2mg /L 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添加6-BA 1.0mg /L 和NAA 0.1mg /L 适合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培养;添加IBA 0.5mg /L 和NAA 0.1mg /L 有利于小苗生根和植株生长;移栽苗的成活率达90%以上。

关键词黄花倒水莲;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图分类号S56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2-1335-02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aureocauda Dunn )又名黄花大远志,
黄花远志,吊黄,倒吊黄花为远志科远志属植物。

落叶灌木,高1 3m ,全株有甜味。

根粗壮、淡黄色、肉质。

树皮灰白色。

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沟谷丛林中。

主要分布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西等地。

黄花倒水莲的根及全株都是制药(中草药)的原材料,具有补益,强壮,祛湿,散瘀等功效。

为了加快现代林业的发展,
在保护好原生态环境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经济效益。

黄花倒水莲可作为一种林下药用植物来大力发展。

2010年梅州市林科所对该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进行研究并获得成功。

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供验材料
供试外植体采自广东省梅州市梅南林场,
从健壮的植株上剪取嫩芽茎段,放入消毒干净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

加水和适量的清洁剂反复清洗,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滴干水分后移到接种室中的超净工作台按以下程序进行表面消毒处理:75%酒精浸泡20s ,
0.1%升汞溶液浸泡15min ,然后用无菌水重复冲洗3 4次,将消毒好的茎段切成约1 1.5cm 的小段,分别接种到预先准备好的培养基上培养。

1.2实验方法
1.2.1
外植体诱导培养。

外植体培养基以MS 为基本培养
基,
添加细胞分裂素6-BA 0.5mg /L ,1.0,2.0,生长素NAA 0.1mg /L ,
IBA 0.1mg /L ,0.2mg /L ;2.4-D 0.01mg /L ,0.05mg /L ,0.10mg /L ,以确定不同激素的浓度和配比对丛生芽的诱导效应。

培养30d 后统计外植体数量和出芽数量。

1.2.2
增殖培养。

切取丛生芽诱导培养的芽作材料进行连
续的芽增殖继代培养,以诱导更多的丛生芽形成。

继代培养周期为30d ,培养基添加6-BA 1.0mg /L ,1.5mg /L ,2.0mg /L 和NAA 0.1mg /L ,0.2mg /L 。

每个培养周期进行统计增殖芽数量并计算增殖倍数。

1.2.3
生根培养。

当增殖培养到一定数量且长至2 3cm
时,将部分增殖芽分别转接至几种不同浓度的MS 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基添加IBA 0.5mg /L 和NAA 0.2mg /L ,另加活性炭1g /L 。

培养30d 后统计生根苗的数量并计算出生根率。

1.2.4
炼苗移栽。

将生根后的瓶苗移出培养室放至炼苗棚
炼苗一段时间后,将培养瓶中的植株取出并洗去根部的粘附的培养基,
移至预先准备好的营养袋上种植,植后淋定根水,并遮荫盖薄膜保湿,一个月后转入常规管理。

2结果与分析2.1
外植体诱导培养
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的外植体在切
口处膨大,
继而产生嫩绿色的愈伤组织而最终形成丛生小芽。

不定芽继续通过几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对比实验,从表1统计结果表明,培养基MS +6-BA 2.0mg /L +NAA 0.1mg /L 的培养基为最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

表1外植体诱导培养结果
编号6-BA
mg /L NAA mg /L IBA mg /L
2.4-D
mg /L
外植体数萌芽数诱导率
%增殖数增殖倍数10.50.1
151067291.920.50.1
13431100.830.50.01
15747201.3410.1
151387412.7510.1
12650181.5610.05
13754231.8720.1
151493463.1820.2
15853191.39
2
0.1
12
6
50
19
1.6
作者简介
罗万业(1975-),男,广东梅州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方
面乡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栽培及组织培养研究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2-12-012.2增殖培养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培养基中添加6-BA 1.5mg /L 或2.0mg /L 时,不定芽的增殖倍数达到4 5倍,比外植体培养阶段的增殖倍数高,但6-BA 浓度达2.0mg /L 时会导致分化芽苗数量多而细,愈伤组织增生明显,不利于丛生芽的继续增殖培养。

NAA 的使用浓度以0.1mg /L
农技服务,2012,29(12):1335-1336责任编辑王海责任校对胡先祥
为宜,芽苗比较为粗壮,增殖率也可达5倍。

因此,培养基添加6-BA1.5mg/L和NAA0.1mg/L适合于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表2不定芽的增殖培养结果
编号6-BA
mg/L
NAA
mg/L
接种
芽数
增殖
芽数
增殖
倍数
生长
状况
110.120623.1苗粗壮21.50.120874.4苗粗壮320.118905苗细410.218522.9苗粗壮51.50.217734.3苗粗壮620.220944.7苗细弱
2.3生根培养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培养基中添加NAA0.2mg/L和IBA0.5mg/L的芽诱导不定根的生根培养生根率高。

表3诱导不定根的结果

号培养基NAA
mg/L
IBA
mg/L
不定
根数生根数
生根率
%
生根
情况
11/2MS0.20.51009797粗细均匀21/4MS0.20.511010191.8粗细均匀
2.4瓶苗移植将瓶苗移出培养室至室外荫棚炼苗一周以上,然后取出生根植株并洗去基部粘附的培养基,种植到准备好的营养杯中,并淋透定根水。

用黑网覆盖遮荫并保湿,小苗移栽20d后开始生长,成活率达91%以上长势良好。

3结论与讨论
1)有利于黄花倒水莲不定芽生长的培养基是MS+6-BA1.5mg/L+NAA0.1mg/L,且愈伤组织少,增殖率高,植株生长粗壮;有利于其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NAA0.2 mg/L+IBA0.5mg/L,且其不定根的分化率高,植株生长良好。

2)在组培苗移栽及管理中,强壮的成活率高,温度和湿度控制成主要措施,适当提高移栽环境的湿度,控制好基质的水分可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使移栽成活率达90%左右。

3)经过多年组织培养的经验,结合黄花倒水莲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其组织培养快繁育苗的成熟技术,应用该技术方法可以进行工厂化生产育苗,解决种源缺乏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进华,李丽,王静容,等.黄花倒水莲化学成分研究II[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2):110-113.
[2]曾雷,胡德活,王润辉,等.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09(6):64-69.
[3]何旭君,张华通,林晓萍,等.彩叶朱蕉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1(2):78-81.
[4]房顺达,李志良,罗万业,等.梅花的离体培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2):66-67.
[5]连芳青,熊伟,张露.樟树茎段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江西林业科技,1992(3):20-21.
[6]程家胜.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7]王清连,杨淑慎,曹春英,等.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2002.
(上接第1334页)
根据表3进行极差分析,影响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因素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时间,以A2B2C3D3最好;影响黄酮含量的因素主次顺序是时间﹥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以A1B1C3D3。

其最佳因素组合不同,为了同时使黄酮与多酚的提取率越大越好,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以目标函数来确定哪个试验条件最佳。

为此,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以黄酮与多酚各占5权重为依据,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加权评分:Y i=y i1ˑ5+y i2ˑ5各个试验号的加权评分值见表2所示。

根据表2综合评分的极差值大小,判断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时间﹥料液比﹥温度﹥乙醇浓度。

根据正交设计的均匀可比性,其最优组合方案是A2B2C3D3,即100ħ下,料液比1ʒ60,采用60%的乙醇浸提2.5h。

3小结
该研究选取了综合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得出了桑叶黄酮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时间为2.5h,料液比为1ʒ60,温度为100ħ,乙醇浓度为60%。

为开发研究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在保健食品、食品抗氧化剂以及医药方面的应用,以正交设计综合评分的极差分析,得出桑叶黄酮与多酚的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是:100ħ下,料液比1ʒ60,采用60%的乙醇浸提2.5h。

其中影响提取的最大因素是时间,其次分别是料液比、温度、乙醇浓度,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温度过高可能会影响到活性成分结构的破坏,可以适当的降低温度。

不仅提取出了多酚、黄酮等成分,其他可溶性的成分如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等也会进入溶剂中。

因此,提取液中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果在提纯的时候能够尽可能保留,有利于提高在保健食品、食品抗氧化剂以及医药方面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咏,行春丽,成战胜,等.从桑叶中提取多酚、黄酮和多糖的优化试验[J].林产化工通讯,2005,39(1):10-12.
[2]陈月红,王建平,蒋海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桑叶总黄酮类提取工艺[J].食品与药品,2008,10(3):20.
[3]雷天乾,叶新兰,项立红,等.银杏叶及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试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2):70.
[4]胡静丽,陈健初.杨梅叶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1):96-97.
[5]欧阳玉祝,吕程丽,郑胜丰,等.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过路黄中的总多酚[J].食品科学,2009,30(22):214.
[6]曾光远,王飞.影响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结果的因素[J].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2008(Z1):67-68.
[7]李莉.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3(1):31.
6331农技服务201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