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虏伯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克虏伯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

狂妄、保守、自大的大清帝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大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突破传统寻求新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军事救国开始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谈及晚清的军事救国就不得不提及德国,不得不提及德国的克虏伯军工厂。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入手,进一步论证德国克虏伯对中国海防建设的帮助以及中德军事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标签:德国克虏伯;晚清海防建设;技术交流

一、德国克虏伯引入中国晚清海防建设的原因

(一)中国晚清海防建设的落后,亟须加强中国的海防建设

1841年8月25日,英国侵华总司令璞鼎查率领海军司令巴尔克、陆军司令卧岛谷组成的一支由战舰10艘、轮船4艘、各式运输船22艘、配备大炮366门、陆战队2 519人的舰队由香港启程来势汹汹地扑向厦门。与此同时厦门的海防炮台全部都是前膛装的红夷大炮,这种大炮每小时才能打四发炮弹,而且每打一发其炮管就极其高温发红必须用冷水冷却后才能进一步使用。不仅如此,扼守厦门港咽喉的长列炮台,虽有百门大炮但这些大炮的炮口嵌在了石墙的炮眼里,因此在与敌方作战时只能直轰,不能上下左右移动,极度缺乏战斗的机动灵活性而常常被敌军逼入死角无法有效进行作战。英国海军配备了“阿姆斯特朗”的后膛装开花大炮,而清廷的沿海守军将士们却还使用的是大刀、长弓、弓箭以及盾牌这些冷兵器。面对这些射程远杀伤力极大的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攻开了中国海防的大门,攻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清朝的一批官员产生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按照西方的先进军事标准来改革晚清的军事制度,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建设晚清的海防事业。中西强弱悬殊的武器装备,清朝毫无抵御能力的海防让清廷官员们看到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时德国克虏伯引入晚清海防建设顺应了清朝的需求。

(二)晚清对德国军事自强的推崇,认为德国是军事自强的成功典范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民族完成统一,一跃成了西方主要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在西欧大陆上更是数一数二的,这样突起的德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更是引起了清朝那些试图走军事图强之路的人们的注目。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于尚武、铁血精神的民族,德国崇尚军事、发展军事工业,军事科学技术发达,拥有世界上最精锐的陆军。这一些都是为清朝洋务派所推崇和向往的。1870年,李鸿章读了德国军事专家希里哈的《防海新论》,接触了希里哈全新的海权思想——“海军唯有主动向敌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海上防御线应设在敌国的港口......[1]李鸿章的论述充分表现出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对德国军事自强的推崇,这样的情绪促进了晚清与德国的军事交流。对于德国而

言,由于刚刚完成统一、其羽翼还未丰满,俾斯麦竭力避免与清廷的利益冲突,避免直接侵犯中国领土、内政以获取晚清对德国的好感,加之中德两国当时的政体相近,为两国的政治契合更好地提供了条件。

(三)德国克虏伯军工厂的先进武器装备,为中德的合作交流打下了基础

克虏伯是德国大型的工业集团,是德国著名的军工厂,其始创于1881年。从最初的铸钢后拓展到重型机器制造、机车、钢轨、铁路设备、船舶等重工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军工方面。其生产的克虏伯后膛炮更是以“全钢后装”结构闻名世界,远远超过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克虏伯军火的精良品质也逐渐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内阁学士梅启照在《密陈管见十条由》中也认为,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之所以大败法兵,主要是用了“一智谋之商人克虏伯创造之后膛枪炮也”。丁宝桢、李忠羲、周盛传等有影响的督抚和大将都上书,一致指出克虏伯炮是当时最先进的大炮[2]。这样先进的军事力量无疑为中德的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先进的武器装备正是清朝廷所迫切需求的,中德的军事合作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德国克虏伯引入中国晚清海防的具体内容

(一)引进武器装备,改善海防基础设施建设

19世纪60年代,清朝廷主要向英国购买“阿姆斯特朗炮”,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进入清朝廷的视野中,从1867年李鸿章引进少量的克虏伯炮装备开始,克虏伯的军火逐步成为清朝廷的主要装备来源,特别是在驻德公使许景澄的大力推崇下中国的海防建设事业也开始大量引入克虏伯炮。

从1881年开始至1888年,北洋海军就购入克虏伯炮约646尊,大大地改善了北洋海军的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过山炮引进约260尊,主要用于北洋储备;后膛钢炮约130尊,主要用于北洋的海防和新式练兵;旧野战炮约80尊,主要用于法军从海口入侵北京;后膛陆路钢炮约70尊,主要用于北洋海防储备和添置炮台;新式过山重炮96尊,也主要用于北洋海防储备和添置炮台;新式后膛钢炮约4尊以及后膛来福炮4尊。不仅如此,浙江为筹备海防订购了克虏伯24厘米的后膛钢炮2尊以及21厘米的后膛钢炮5尊;广州为筹备海防订购了克虏伯后膛陆战车炮12尊、旧有前膛车炮12尊以及克虏伯15厘米36倍口径的长炮50尊;云南为筹备海防购入克虏伯炮20尊,与此同时天津上海等地也先后购入多尊克虏伯炮进行海防基础建设。旅顺、威海、大连湾、营口、金陵、镇江、田家镇、广东、福建等多地的炮台也购入不同型号的克虏伯炮,各海军船舰上也购置大量的克虏伯炮。

(二)派遣技术专家,促进海防人才技术建设

在购买克虏伯炮后清朝廷向德方请求派遣有关的专家到中国进行指导帮助。由此,克虏伯以及由克虏伯聘请的西方专业的军事技术人员陆续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提高军事技术水平,培养军事人才,其中对海防技术人才的帮助尤为突出。

就以瑞乃尔为例,他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克虏伯人。1875年前后,山东旧式水师购买了克虏伯炮,山东巡抚丁宝桢相应地聘请了瑞乃尔前往教授如何操作武器设备。根据丁宝桢的丁文诚公奏稿记载,1876年5月29日,丁宝桢奏请奖励瑞乃尔:“德国兵官瑞乃尔,原在该国克虏伯炮厂,熟精后膛钢炮及快枪各操法,并略悉中土语言。前因登荣师船购买德国克虏伯枪炮,资其试演,因延雇瑞乃尔来东。自派令教习兵队以来,口讲指授不遗余力,且性情忠实,约束各队无宽暇,薪工所余辄以奖励兵丁之勤奋者,故操练未逾一年,枪炮各技竟有十成,实属异常出力。现拟订立三年合同,抽调本省马步各队,俾令将枪炮一切教练尽其所长[3]。此后,瑞乃尔一直在北洋海军担任教习,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瑞乃尔还被派往威海卫协助北洋水师作战。瑞乃尔不仅在炮术技术上帮助海军建设而且他还建议派遣北洋武备学堂学生段祺瑞等五人到德国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甚至继续进入克虏伯厂接收具体的炮术讲习和训练,从而为中国海防建设培养人才。

三、德国克虏伯对中国晚清海防建设的影响

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帮助下,清朝的海防建设无论是从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军事体制、军事教育还是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所改观。对于中国而言,德国克虏伯公司不单单是一家大型的军工企业、一家军火制造商,更是掌握了大量先进军事技术和高端武器装备的老师,清朝廷渴望从中吸取先进的技术、了解和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德两国的军事合作迅速发展起来,从火炮弹药到机器设备,从军火贸易到技术辅导,从留德的莘莘学子到赴化教习帮助的克虏伯工程师,这一步步将中德两国的军事交流发展起来。

德国克虏伯对晚清的军事影响远远不止于海防建设,海防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清朝廷抵御外国的海上侵略,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德国克虏伯不单单是帮助海防建设,更是促进了晚清军事的近代化的发展,为日后涌现的若干支具有近代军事特征的新型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汉辉.厦门胡里山炮台与克虏伯家族的历史情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J].南开学报.1999(3):66-72.

[3]丁宝桢.丁文诚公奏稿[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4]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