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社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三学社社员、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教授耿相魁说,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是党和政府想解决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教育发展不公平已成为我国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它突出表现在于区域、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区域、城乡教育不能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就难以为农民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遗留问题严重。每年仍有数百万少年儿童未能享受到公民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99.1%计算,没入学的0.9%也超过了110万人,且压力型体制下“冲刺”实现的“普及”,乡镇“教育债务”沉重,入学率下降和失学率反弹。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二是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教师分布不合理。有一所村小学校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村除一位公办教师外全是临时代课教师,且有不少小学教师半耕半教,而有一所城市初中仅行管(如卫生、考勤、水电、印刷、门卫)就占了10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缺员补充难。甘肃T
县H乡全年总收入为1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乡镇财政总收入62万元,财政供养60人,全乡共有学校17所,在校学生1429人,教师61人多为民办。再一方面,教师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或村聘,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知识老化,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力不从心。又一方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师年龄偏大,工作任务重,生活环境差,新教师不愿意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班任教,身兼多科教学,甚至担任几个年级的课程。还有一方面,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除教室、桌凳、黑板、粉笔、板擦外,什么教学辅助设施也没有,甚至办公室连个电灯都没有。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猛增,农民市民化加速,教育结构严重偏离社会需求,拉大了本已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的教育缺位,致使教育界人士成为城市发展的“看客”,无缘、也缺乏贡献教育智慧的勇气。三是城乡收入差异使农村所获优质教育资源极少,高中升学率很低,许多农民没有承受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经济能力,高中阶段即已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知识经济发展使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成为“牺牲者”,成为“新穷人”。四是教育规模与效益之间矛盾突出,进城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情况不佳,失学率高,成为难以克服的痼疾。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有近2000万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失学率高达9.3﹪,甚至更高,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按照正常年龄升入适当年级上学。五是教师“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东南沿海仅一个中小城市每年就有上百名外教“落户”,而欠发达地区个别学校甚至闹起了师荒,且流失的教师都是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具
有优势地位、从事热门专业、工作业绩好的教师。县城教师流失从乡一级学校选调,这样层层“扒皮”,又缺乏补充,结果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滑坡。
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城教下乡、乡教进城”帮扶活动,通过组织教师结对帮扶、结对支教、挂职锻炼、任职服务及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城区学校派骨干教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教学,通过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农村教师进行“传、帮、带”等方式,使其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这对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固然很有帮助,但本人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为保障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特作如下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根据总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明确目标定位,努力缩小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构建区域、城乡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随着新一轮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努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统筹区域、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实践上来。
二、以统筹思路实现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实现办学条件上均衡。政府投入要平等,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着力点应放在调整教育布局、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争创省市示范等级学校上,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合理分布、优化配置区域、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所有中小学校都能按法定标准,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二要实现师资调配上均衡。加快教育改革,实行全员聘岗、竞争上岗、双向流动;在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城市到乡村服务期制度,组织好送教下乡服务,组建城市名校名师讲师团,通过上门授课、当面指导、教学示范等形式开展“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优秀资源、有效成果的共享。
三要实现教育管理水平上均衡。学校领导定期交流要形成制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学校管理水平大体均衡;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推动教研活动、内部管理制度的交流。
三、以创新视角统筹区域、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1、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保持城乡的不同特色。树立区域、城乡一盘棋思想,防止薄此厚彼,把区域、城乡教育放进一个大系统里面全面安排。要跳出就教育抓教
育,既要注意到区域、城乡的不同特色,使经费投入、教育布局、发展战略等协调发展,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在发展上相对平衡,又要确保教育投入主渠道的畅通,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狠下工夫,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目前要做到“三个倾斜”:即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县(市、区)及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新增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但统筹并不是统一,更不是同一,要根据各自特点、任务、客观情况和历史传统,尊重各自的特色。
2、正视区域、城乡差距,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几千年形成的历史问题。在统筹发展中,要尽量推进平衡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教育。同时,不能过分追求绝对化公平,把公平等同于平均或均等,片面追求平衡发展,既不利于教育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也不利于区域、城乡教育的统筹,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承认适当差异,不能片面追求一致,否则,会造成挖肉补疮的尴尬局面。要特别关注民办教育,将其纳入教育统筹之中,依照我国《民办教育条例》严格管理,鼓励其上山下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办教育扎根农村,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资源广阔等不可替代的平衡作用。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采取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的措施。城乡教育资源整合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维护农民子弟的教育权益。坚持城乡教育的协调、全面发展,不能借口统筹而损害农村或城市的教育资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对教育资源不能光靠市场调节,政府要发挥作用,加大调节、统筹力度,规范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双管齐下,达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完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