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临床常用的各种口服液体剂型的特点及优势,指出了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血药浓度平稳、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患者顺从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标签:液体剂型;缓控释;口服;给药系统
近年来,口服液体剂型由于具有便于口服,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的患者,可改善患者的服药顺从性;加入矫味剂后可增加制剂的可口性,掩盖一些药物的不良气味等优点,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1口服液体剂型概述
口服液体剂型包括糖浆剂、溶液剂、混悬剂和乳剂。中国药典2005版制剂通则中规定: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用。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口服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供口服的澄清液体制剂。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口服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制成供口服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制剂。
2普通口服液体剂型
中药糖浆剂是含有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是临床常用的剂型之一,其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服用方便,显效迅速,另外,由于糖浆剂中所含的糖和芳香剂具有矫味的作用,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气味,改善口感,使药物容易服用,故深受广大医生、患者欢迎,特别是儿童更容易接受。
3 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
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是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其对于减少药物用量,控制药物作用区域,提高药物作用效力,降低不良反应,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使得人们对药物的利用更加充分和必要。缓控释液体制剂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口服缓控释制剂,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以供药用的油性溶液[1-3]。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包括控释混悬剂和纳米乳剂。
3.1 口服控释混悬剂
控释混悬剂由混悬介质和控释药物微粒组成,口服后胃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且由于混悬微粒均匀分散,对胃肠道局部刺激性小。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有离子交换树脂控释混悬剂,非水介质混悬剂,药物纳米混悬剂和干混悬剂。
研究最为成熟且已经上市的均为离子交换树脂控释混悬剂。药物树脂递药系统是药物与树脂以化学键结合,形成药物树脂结合体,再对药树脂进行包衣,混悬于适宜介质中制成口服液体长效制剂。药物树脂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中pH值、酶、内容物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胃肠道中离子种类及强度相对恒定,药物在体内可以恒定速率释放。
水溶性药物一般在油性介质中溶解度很小,因此用药物不溶性的非水介质制备混悬剂可阻止药物从微球中渗出,达到缓释的效果[4]。但是,近年来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大多分子量高,疏水性强,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水难溶性药物开发了一种新剂型-纳米混悬剂,其是一种纯药物纳米颗粒的亚微细粒胶态分散体,以表面活性剂为助悬剂,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黏附性,增加胃肠道的吸收,还可实现靶向给药,成为研究热点。
通过对纳米混悬剂药物粒子进行修饰可实现主动靶向和长循环。隐形纳米混悬剂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用PEG对药物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可使其具有类似于隐形脂质体逃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性质,延长药物的在体循环时间,使之富集在肿瘤、炎症部位、脑组织。
3.2 口服纳米乳剂
纳米乳剂是粒径为10~100 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剂构成。纳米乳剂制备简单,物理稳定性好,具有突出的缓释、靶向作用,因此纳米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5]。
4 结论
口服液体剂型由于符合临床需要,患者易于接受,疗效确切等优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而口服控释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多样化,生产方法简单,因此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混悬剂重新利用那些作用良好但由于难溶而放弃使用的药物,对新药的研发和老产品的剂型改进有现实的参考作用。因此,药物纳米混悬剂正引领纳米释药系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兰,顾鹏,李健,张志勇.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83-1985.
[2]曾雪芳,李卫中.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8,18(2):19-22.
[3]栾芙蓉,蒋琳兰.缓控释技术及其口服制剂开发应用进展[J].Herald of Medicine,2008,27(5):562-564.
[4]傅崇东,徐惠南.口服控释混悬剂[J].医药纵横,1998,19(6):27-19.
[5]胡宏伟,李剑勇,吴培星,等.纳米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3):747-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