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期末考试参考-范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

第一讲德育本体论——何为德育

一、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德育概念的泛化

古代的德育:没有“德育”概念,但有“德”、有“育”。

中国没有独立的德育概念的原因:

1.学科分化程度不高(古代有“六艺”,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境界;文哲史不分家、文理不分、科举考试是四书五经,与西方大有不同。)(中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所谓的“道德”,“德”是政治化的“大德”)

2.教育即德育(传统教育重德、政教合一、成人教育与成材教育相结合,如:小孩行为“出轨”,被称为没教养。)

(二)弊端

1.无所不包的对象取消了德育概念本身;

2.在理论体系上存在严重缺陷;

3.在理论上无法同他对话。(学术交流的不便)

“大德育”包括:思想、政治、心理、法制、礼仪教育等。其与德育在目的、指向、内容、方式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上的混乱

1.道德、(思想等)政治化:思想、(心理等)道德化

2.在实践中道德根本目标无法实现

3.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

(四)大德育的合理性

1.狭义的德育能体现其专业性,但在实践中很难将其他区分开来;

2.从育人方面来看,狭义的德育不能涵盖所有育人方面,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道德问题、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等,因此,有必要拓展的必要性。

3.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世俗生活,是相对忽略宗教生活的国家,在教育上形成了十分重视社会意识教育的传统。

二、以心育代大德育(广义德育)

心育大德育政、思、道、心教育

德育小德育道德教育

现代的“心育”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德、智、体、美、劳中的“德”指的是“大德育”;平时在德、智、体、美、劳中加上“育”没重复,只是为突显中国重视德育教育。

1.育人的本质就是育心,心育这个概念能较好地涵盖大德育的各方面:

1)政治教育:忠心教育

2)道德教育:良心教育

3)思想教育:信心教育

4)心理教育:安心教育

5)法制教育:戒心教育

6)礼仪教育:交心教育

2.心育概念之创新:(能以心育代大德育的原因):

1)符合语言传统

2)从字源学的角度考虑,心育最能恰当表达当今“大德育”之概念。心的本义是指人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性情、品行。

3)以“心育”代替大德育符合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心”是“德”、“魂”的代名词。

三、心育学科之建设

(一)心育分支学科之建设

1.心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学科相对成熟,特别是道德心理学的运用,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其它心育学科相对薄弱,有待加强。

2)注重经验,缺乏科学性。把育人工作工程化、项目化,把活生生的人当作机器和物体对待。

2.加强心育各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强调相对独立性)

1)育人工作实行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主动运用学科发展规律来进行心育。

2)对心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键是跳出教育研究教育,如:道德教育,没有心理学的支撑,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加强心育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

我们既要看到心育各学科之间的区别,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一些道德问题可能本身就是思想问题,也有可能是心理问题。

四、思考题:

1.如果把德育理解为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如何解决大学德育课程与中小学德育的相适应问题?

2.设想一个新的概念来代替过去的“大德育”,并说明理由。

第二讲德育功能论——德育何以必要与可能(是否能实现)

一、德育之功效性

(一)德育功能

1.德育功能:德育可能具有的作用。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注意与职能的区别,职能是应当发挥的作用,相当于责任与分工而言。

2.德育就是施德、育德,就是养成良心的教育。德育的功能从两方面表现出来:

1)良心的作用

A.良心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内在规定,是个体社会化的依据。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亚当用树叶作衣——有羞耻心——有道德性

b)人的社会性在于人的道德性。道德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都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但道德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最为久远。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B.良心是个体道德境界的内在规定,是个体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

C.知识之用:良心是一种知识性存在,具有一般知识之用:

a)经济之用——实用。《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b)消费之用——享用。养心、调情。《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c)学科之用——智用。砥砺以德(即: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德愈利锋。

2)德育对良心形成的作用(表现在养成何种良心和何种境界的良心上)

A.良心定向:养成何种良心

B.良心补全:以教就火,使德臻于完满。心不正乃失。

人是不断发展、变化、觉悟的,缺德、无德有德

C.良心提升:

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康德:合于道德,出于道德。(可能出于利益,但行为合乎道德。如:商店老板的老少无欺。)

二、德育之必要性

(一)对德育必要性的质疑

1.道德虚无主义的挑战:社会不需要道德,否认一切人类社会道德价值,认为道德教育就是造就险恶的社会、虚伪狡诈的人。

老子:无为而治;

尼采:人按自己的意志主宰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