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研究(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历史课程政府文件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

(从略)

(二)我国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沿革

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纵观50年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0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从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全部开设历史课,每周均为3课时,总学时达720课时,占中学总授课时数的10%。1952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组织讨论《中小学历史课程教学程序方案(初稿)》的函中说:“我部为了改进中小学历史教学,提出‘小学教本国史,初、高中一贯,先古后今,先外后中’的原则,并初步拟出了‘初中古代史,高中近、现代史’两个不同方案”,要求各地讨论选择。供讨论的《中小学历史课程教学程序方案(初稿)》说:“历史课程教学程序的排列,对于历史教学很关重要。我们认为过去中、小学的历史教学程序,小学、初中、高中三次重复的排列方法,存在着很多缺点。主要是由于每次内容一再重复,使本科知识分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1953年7月22日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调整了中学历史课的设置顺序,规定“初中一年级历史讲授中国古代史;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历史讲授中国古代史,下学期讲授世界古代史;初中三年级历史讲授外国历史;(高中一年级仍讲世界近代史)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学期讲授苏联现代史,下学期讲授中国近代史;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学期讲授世界近代史,下学期讲授苏联现代史。”从初一到高三均为周3课时。这一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特点是深受苏联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按照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编成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

1955年6月10日和1956年3月10日,教育部两次发文对中学历史课进行调整:初一讲中国古代史,初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初三讲世界历史;高一讲世界近现代史,高二讲中国古代史,高三讲中国近现代史;均为周3课时。1956年12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这套教学大纲包括《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草

案)(近代史部分)》和《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这套教学大纲分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说明部分明确了初高中的历史课程设置,规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要点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从1956年秋起逐步在全国使用。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有了纲领性文件,使历史教学有了明确的、-全面的、具体的指导,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历史教学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1958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中对历史课的精简作了说明:“历史科—教学时数作了适当的减少:初中二、三年级及高中各年级都少1小时,由每周3小时改为2小时。初中一、二年级讲授中国历史,初中三年级讲授世界历史,高中一年级讲授世界近代史,高中二、三年级讲授中国历史,程序都未变动。”1963年7月,教育部重新颁发《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历史课程改为在初二、初三和高三开设,初二是中国古代史,初三上学期是中国近代史,下学期是中国现代史,均为每周2课时;高三是世界史,每周3课时。历史课的每周总课时由以往的18课时减少到9课时。1964年7月14日,教育部《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中说:“历史科集中在初中二年级学完中国历史,每周4课时。1964~1965学年度暂仍使用现行教材。”“1964~1965学年度秋季初中一、二年级的课程,原则上应按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执行。”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受命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编成一册书,共60课时,包罗中外古今;现代史和古代史的比例,又作了一次调整,现代史多于古代史,大部分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被删去,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与以前使用的高中教材差距较大。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教育部《关于1966~1967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中批示:“历史课暂停开设”,原有的历史教材一律停止使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学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历史课程又重新编制。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在初二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三上学期开设中国近代史,下学期开设中国现代史,每周均为2课时;高一开设世界史,上学期每周2课时,下学期每周3课时。1981年4月,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规定在初一开设中国古代史,每周3课时,初二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每周2课时;高一开设世界史,每周3课时。历史

课的周总课时为8课时。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建国后的第六个历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新组建的国家教委从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当时师资水平出发而提出中学教材改革分两步方案的第一步,即1990年前对“现行多数通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体系不作大的变动”的前提下修订1978年的教学大纲;第二步是1990年后制定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新教学大纲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第一步修订的教学大纲被称为过渡性大纲,这个大纲对原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结构作了较大调整,把原来初中两学年的中国历史内容压缩至一年半讲完,初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世界历史》。新大纲规定初一年级每周3课时,初二年级每周2课时。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大量中外文化史知识。高中课程没有变动,仍设在高一,每周3课时,讲《世界历史》,但内容增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80年代的历史,这部分内容占4课时,因此《世界历史》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也略加精简。调整前初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占84课时,中国近代史占30课时,中国现代史(至1949年10月1日)占30课时。调整后中国古代史占65课时,中国近代史占22课时,中国现代史建国前占23课时,建国后占6课时。新设的初中《世界历史》29课时,其中“二战”后内容3课时。调整后的高中《世界历史》“二战”后至80年代内容4课时。经过这次调整,历史课着眼于基础教育,不再强调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基本适应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接受能力,使中学历史课与社会发展史课有了明显区别。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时提出,允许初中历史教材“一纲多本”,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区根据教学大纲自行编写教科书。到1990年秋,全国共编写出供不同地区使用的七、八套历史教材。该大纲还提出“六三制学校的中国历史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世界历史在初三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五四制学校的中国历史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一年级每周2课时,二年级每周三课时,世界历史在初中四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1990年3月,国家教委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通知提出:“历史课的教学大纲要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该教学计划规定在高一、高二均开设历史课,每周2课时。另外,在高中三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随后,根据新教学计划而调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颁布。修订本教学大纲为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首先调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