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番鸭细小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雏番鸭细小病毒
又名番鸭喘泻病,俗称三周病。雏番鸭细小病毒(MPV),无囊膜,球形,单股DNA 病毒。对酸、热等灭活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毒存在于肝、脾、肾、胰等哭官和肠道中。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只有番鸭,2~4周龄雏番鸭多发病,尤以10日龄左右雏番鸭发病最多。发病率27~62,病死率22~50%。其他禽类未见病例报道。本病呈地方流行性。病鸭和带毒鸭是传染源。成年番鸭感染后不发病,但排毒;可垂直污染种蛋,把病毒传给刚出壳的雏番鸭,孵坊成为传播媒介;随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工具等而水平传播。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以秋冬季多见该病。
主要症状
潜伏期4~16天,病程2-7天。
最急性:出壳后6天内的雏番鸭,多数见倒地即死。偶见羽毛蓬松,临死前两脚乱划,头颈向一侧扭弯。发病数约4~6%.
急性:见于7~14日龄雏番鸭。表现精神萎顿,厌食羽毛蓬松,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脚软不走,离群;腹泻,排淡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混有粘膜,并附着肛门四周;张口喘气,喙端发绀,常蹲伏。死前倒地抽搐,衰竭而死。病程2~4天。
亚急性:由急性转来,或日龄较大的雏番鸭。表现精神萎顿,喜蹲伏,脚软少动,排黄绿或灰白色稀粪,并附着肛门四周。病程5~7天,死亡少,病愈番鸭颈部、羽部脱毛,生长受阻成僵鸭。
剖检特征
全身呈败血现象。大部分病死鸭肛门周围有拉稀粘附,泄殖腔扩张,外翻。十二指肠前段有多量胆汁,全小肠呈卡他炎症,粘膜表面有大量出血点,或有粘膜脱落,或有炎性涌出物;有的病例肠粘膜上附着散在的纤维素性凝块,呈黄绿色或暗绿色;盲肠和直肠粘膜也有出血点。胰脏苍白,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脏变圆,心肌松弛。肝、脾、肾、胰稍肿大,表面散布针尖大灰白色病灶。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采病鸭的肝、脾、胰等组织和病初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送实验室作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实验确诊。在临诊中要注意本病常与雏番鸭小鹅瘟、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氏杆菌病及与它们的混合感染进行区别诊断。
预防方法
1、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消毒制度,认真做好孵坊和育雏室清洁卫生消毒工作是防治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1)种番鸭的主动免疫种番鸭在开产前15天左右用1:100稀释的鹅胚化或番鸭胚化种番鸭弱毒苗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4个月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2)雏番鸭的主动免疫未经免疫的种番鸭群、或免疫4个月以上未作加强免疫的种番鸭群的种蛋卵化的雏番鸭群,在出壳48小时内应用1:50-1:100稀释的鹅胚化或番鸭胚化雏番鸭弱毒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每羽皮下注射0.1毫升+1L-2 800羽/瓶,分开稀释,混合注射,免疫后7天内严格隔离饲养。
3、本病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仅依靠被动免疫获得一定的保护。在本病流行区域,或已被本病毒污染的孵坊,雏番鸭出壳后应立即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每羽0.5毫升其保护率可达95%左右。对已经感染发病率雏番鸭的同群未病的雏番鸭,每只皮下注射0.8-1.0
毫升,感染发病早期的雏番鸭,每只皮下注射1.0-1.5毫升,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伴有呼吸感染,可加入阿米卡星一起注射。
4、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带鸭消毒,一天一次,直到雏番鸭群完全康复后7天为止。
治疗方法
1、将利巴韦林和30%磺胺六甲氧嘧啶加入饲料中1(克/千克饲料)或饮水(5克/千克水)喂服,连续3--5天。
2、青霉素80万单位5支,链霉素100万单位3支,板蓝根针剂10支,复方黄连素针剂20支,维生素B1注射液10支,维生素B2注射液10支、维生素C注射液10支、地塞米松注射液10支、10%葡萄糖液100毫升,混合备用,按每只2毫升颈背皮下注射,1天2次,连续3--5天。
3、中药治疗:板蓝根、金银花各50克、甘草、黄连、各30克、大青叶、山栀子、黄芩、黄柏、地榆、连翘各40克、马齿笕60克、绿豆100克(100羽雏番鸭3天药总用量),加水2公斤,煎煮2次。预防:用原药汁加水2公斤饮水,如治疗用原药汁每只灌服5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