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培计划研修论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宝鸡市凤翔县彪角镇中学苏平利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个年头了,我们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也随着进行了几轮的实验,但是我们心中总是有好多的困惑:面对这一篇篇的课文,我们到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就连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也感到无所适从,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有时候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们也有点不明白:今天我们上的这节课到底能给学生多少实际的收获,对他们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同时语文课内容很多,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都尽力求全求深,似乎某一点不讲就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也对不起学生,但是我们所讲的这些内容在考试的时候似乎很少直接涉及到,于是我们更加迷茫,一学期费这么大的精力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到底有多大用处呢?而且我们传统意识上认为学完了教材的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真的是这样吗?
这所有的疑惑终于在我参加“国培计划”的几个月时间里得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的核心就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陕师大附中的张可论教授在他的讲座中谈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筛选、补充、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利用,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突出强调一种开放的理念,要打破把教材当作“圣旨”严格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倡“用教材教”,而不
能仅限于“教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例子,学科的课程标准才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依据、纲领和目标,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的去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专家的这番论述启示了我,我赶紧去追根溯源。
早在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就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要想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必须讲求效率,讲究方法,使学生能“习教材之一例”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根据叶老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这个基础则一开始就是通过学习课文这个例子,掌握方法,进行模仿,渐渐地熟能生巧,形成技能。
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对教材功能的准确理解和精辟概
括。在新课改后我们国家尽管已经对教材做了很大的改革,允许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发行。但是对于教材和课标的关系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只知道尊叶老为“现代著名教育家”,却没有听进他的谆谆教诲,在实际的教学中唯恐破坏了教材的稳定,淡化了教材的权威,没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仅仅局限于“教教材”,更不用说做到“用不着教”了。
于是我对于以前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首先是唯课本论。在要求老师“吃透教材,吃透大纲(课程标准)的口号下,老师对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有了高度的依赖性,表现在老师只讲课文,而对课外读物则很少涉猎,也很少向学生推荐或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阅读指导。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大家普遍认为教材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官方”载体,所选编的课文是专家经过认真筛选的,我们既然不是专家,就只有理由全盘接受,受其衣钵,替其传道。第二,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师对语文课本教学内容的高度重视。上级部门往往也只是以教材的内容来命题考核学生,这样的考试才不算偏题、怪题,显得公平公正。全体师生面对这样的考试,怎能不把课本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教师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将课堂延伸的太长,学生视野开阔了,但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必然会受到冲击,如此以来,学生分数考少了,那么,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评优评先没有份儿,从家长到校长都会指责教师。课堂的延伸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但也直接影响学生
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就只能以眼前实际情况为主,不敢也不必考虑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出现了口号喊得越响,课堂表面越热闹,实际却是越沉闷的现象。
其次是“八股文式课堂教学法”。语文学科涉及到字、词、句、段、篇,口语交际、习作、阅读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力求面面俱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将最大容量的知识、教学目标压缩到一节课内。总之,只要教学参考书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就想全部完成。于是我们的课堂经常这样上:一节课内,生字教学、阅读训练、段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课后练习,全部涉及到,因为这样的课才会得到好评,这样的课才可以说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强,课堂目标完成出色,并且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在重复着相同的模式和过程。究其原因这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打开语文参考书或教案,在教学目标一栏中,明确地写出一节课的所有目标,从知识训练点到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教育,甚至具体到掌握哪几个字,背诵哪几段话……是啊,既然专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我们有理由不去完成它吗?
由于应试教育的无形调控和广大教师对语文课本的过分依赖,导致语文课堂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变得循规蹈矩、千课一律,千课一律而使学生心生厌倦,心生厌倦而使一节节语文课堂成了一汪汪死水。死水之间很少沟通,就谈不上与浩瀚的语文知识大海的交汇,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也落不到实处。
这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机械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我们新课程
的改革的实施和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这句著名论断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乃至教学观念的冲击和解放。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
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不能只是谨慎小心地匍匐、徘徊在“教参、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难有质疑、否定与创造的作为;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作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改造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并不是说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实际上选用哪些例子、怎样编排和呈现这些例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一方面语文教学中不要唯教材、教参侍从,认为它们是权威,教学始终围着教参转,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学校进行优质课评比,大家对某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位老师就理直气壮地说教参里就是这样写的,好象教参就是绝对权威,是圣旨,这显然是不对都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同类教材涉及的语文相关方法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增加课外训练,不要认为课文上好就结束了,其实学生的能力仅仅是浅尝辙止,要真正转化为技能,还需要不断巩固强化;另外教材不是圣旨,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拓展或删减。
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对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