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
刘祖霞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小儿科,沂南276300)
【摘要】目的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
方法收集沂南县人民医院诊治的89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在不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配合蓝光照射治疗。
结果所有患儿全部治愈,无后遗症发生。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母乳性黄疸退黄效果好,而且安全。
同时又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促进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患儿;临床特征;治疗
Clinical features and interventions of children patients with breast milk jaundice LIU Zu-xia.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nan,Yinan276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patients with breast milk jaundice,and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nterventions of it.Methods Eighty-nine cases of breast milk jaundice were observed as observation group.We analyzed their clinical features.In the case of non-stop breast-feeding,they were treated by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yinzhi-huang oral solution combined with blue-ray irradiation.Results All the sick children were cured without sequelae.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yinzhihuang oral solution with blue-ray irradiation for breast milk jaundice is effective and safe.At the same time,the continuous breast-feeding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breast-feeding,but als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maternal and child.
【Key words】Breast milk jaundice;Children patients;Clinical feature;Therapy
随着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以及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
本文选择了89例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患儿,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临床资料
1.1选择标准: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黄疸于出生后2 3d 出现,但不能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直至就诊时,或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
患儿精神、吃奶、睡眠等一般情况正常,生长发育良好,体质量增长正常,肝功能正常。
并排除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ABO溶血症、颅内出血、头颅血肿、肝炎综合征、窒息感染等疾病。
母孕期均无特殊用药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等因素。
1.2一般资料:89例均为足月儿,因出生2周后黄疸持续未退就诊。
其中男46例,女43例;自然分娩68例,异常分娩21例;纯母乳喂养76例,混合喂养(以母乳为主)23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5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74例。
出生体质量>2500g。
就诊日龄15 52d,其中15 29d23例,30 52d66例。
黄疸高峰时间:出生后4 5d9例,6 10d15例,10 14d49例,15 31d17例。
1.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黄染,多为橘黄色。
血清胆红素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功能、血常规、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均在正常范围。
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45.3 389.2μmol/L,其中轻度:血清胆红素145.3 205.2μmol/L52例;中度:血清胆红素205.2 342.0μmol/L28例;重度:血清胆红素>342.0μmol/L9例。
未结合胆红素均<68.4umol/L,肝功能正常。
1.4治疗及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不停止母乳喂养,按需哺乳的情况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5ml,每日2次口服。
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均采用双面蓝光,每天照
[3]李景云,马越,张力,等.临床52家医院常见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452-457.
[4]文细毛,任南,徐秀华,等.拿圆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002,12(4):142-144.
[5]Hall KK,Lyman J.Updated review of blood culture coplamination[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19(4):788-802.
[6]王进,肖永红,李耘.2004 2005年度全国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Mohnarin)[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5):268-274.
(收稿日期:2011-09-21)
(本文编辑:杨帆)
射8 12h,休息12 16h。
在光疗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及核黄素。
本组患儿黄疸全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最短4d,最长10d,均治愈。
对9例重度黄疸患儿中的7例进行追踪随访,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2讨论
2.1母乳性黄疸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的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儿生后3 4d发生的高胆红素血症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称为早发型BMJ,与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PJ)比较,黄疸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均相似,但BMJ的胆红素峰值及黄疸持续时间均超过PJ。
迟发型BMJ黄疸出现较晚,常紧接PJ而发生,亦可在PJ减轻后又加重,即胆红素峰值常在生后7 14d出现,黄疸持续2 3周甚至2 3个月才消退。
婴儿除黄疸(皮肤色黄而鲜亮)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尿便正常,体质量增长满意[2]。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
目前尚无实验室检测手段以确诊,只能将各种引起黄疸的病因如ABO溶血症、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遗传性疾病等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2.2母乳性黄疸干预的必要性:由于近年来母乳性黄疸发生率的逐年增高,从60年代早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2%,至目前已达20% 30%[3],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4]。
母乳性黄疸临床常见,但是就诊时间往往比较晚,本组患儿有66例就诊日龄>30d,其原因可能是:①因其与生理性黄疸时间重叠,而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不被家长重视。
②产妇居室光线暗淡黄疸未被发现,遗传病筛查或随访时被医生发现而就诊。
③母乳性黄疸患儿除黄疸外往往无其他异常表现。
然而一旦发现又因黄疸消退缓慢,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而引起家长和儿科医师的担忧。
有报道,未结合胆红素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脑干及外周听觉神经、视觉神经通道的功能障碍,可引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干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呈正相关[5]。
2.3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措施:关于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母乳性黄疸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瘀积[6],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在不中断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加用光疗的处理方案[4]。
本组患儿均在不停止母乳喂养的情况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及蓝光照射治疗。
茵栀黄口服液为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栀子、黄芩甙及金银花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机体变态反应,减少红细胞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减少肝损害,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促进肠蠕动等作用,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黄疸。
因其促进肠蠕动使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但对患儿吃奶、睡眠均无影响,停止用药大便次数很快恢复正常。
蓝光照射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最主要的非换血疗法。
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以治疗黄疸。
以往临床上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法,但随着光疗时间的延长,其不良反应逐渐增加,特别是对染色体DNA的损伤。
我们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腹泻和皮疹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持续蓝光照射,且停止照射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
2.4母乳性黄疸有以下临床特征:出生后母乳喂养(不一定是纯母乳喂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及大小便正常。
体质量增长正常。
肝功能正常。
停喂母乳使黄疸减轻不应作为母乳性黄疸的常规诊断依据。
治疗时继续母乳喂养可以避免停母乳对母婴双方所产生的某些不适,如乳母的奶胀以及日后母乳分泌的减少,婴儿不习惯人工喂养以及乳母对母乳喂养所产生的困惑等。
不应该以停哺母乳为代价来诊断BMJ,更不应该诊断BMJ而废弃母乳,仍提倡母乳喂养,因为在母乳喂养时对黄疸的治疗仍然有效,而且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远甚于黄疸这一并发症[2]。
干预措施:不停止母乳喂养,对程度较轻的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可以单纯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门诊随访随时观察黄疸消退情况。
对早发型及中度以上的母乳性黄疸应尽早住院给予茵栀黄口服液配合蓝光照射治疗。
母乳性黄疸临床常见,发病率高。
应对孕产妇做好母乳性黄疸方面的知识宣传,从而早发现,早确诊,有必要对其进行早期有效合理的治疗。
茵栀黄口服液及蓝光照射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退黄效果好,而且安全,同时又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促进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娟,陈子英.母乳喂养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2):125-126.
[2]张国风.母乳性黄疸的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31-132.
[3]李淑敏,杨英伟.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7,9(5):391-393.
[4]孙卫红,夏立欣,张辉,等.母乳性黄疸38例诊断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2460.
[5]张新利,肖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损害[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54-255.
[6]陈苓,樊启红.晚发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6):604.
(收稿日期:2011-09-02)
(本文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