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导语: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引言

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

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Herman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初始规范在逻辑上先于操作规范,初始规范从宏观层面决定译者翻译的总体策略,决定其翻译作品的特征,主要对译者面临的3种抉择进行范畴分类:恪守原语规范,顺应译语规范,抑或折乎其中,两不偏废;而译者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制约力的规范同样异地而设,分为原语文化规范和译语文化规范两套截然不同的范式。若译者的选择偏向原文,恪守原语文化规范,其翻译就会更贴近原作,会产生“充分的翻译”(adequacy),尽管译者对原著字随句摹,如影随形,但往往会因文化情节与目标语社会相去甚远而难以获得后者的认同;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译者更多地是想满足译语读者的期待,则炮制出“可接受的翻译”(acceptable)。而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因为翻译从来就不可能完全充分或彻底可接受。操作规范则用以描述翻译操作过程中影响译者实际抉择的各种语言和文本规范。图里预设的规范模式摒弃了传统译学所推崇的一对一的对应理念及文学或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网中进行聚合(Gentzler,1993:133~134),也将

翻译置于译语社会文化制约体系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经验描述,其进步性自不待言。下面将逐一分析这3类规范在梁译本中的体现,说明梁译本如此有争议并非偶然,是3类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翻译规范视角下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1.预备规范与文本的抉择预备规范指某一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那些在选择翻译文本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显然,选择翻译文本是翻译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由于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文化和文艺思想的影响,译者会选择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译介。一般情况下,译作越接近目的语文化环境,越接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与期待,就越受欢迎。因此译者会尽量使自己的选材符合目的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梁实秋的翻译选择从历史出发,根据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寻求定位,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希望以古典审美极力恢复中西传统健全的人文精神;同时他执著于文化传播和文学自身建设的追求,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介是出于文化传播和吸收的目的,试图通过翻译构建起伦理人性的诗学观,这是借外来文化提升本土文化的一种努力,同时也为本土文化接受和吸收更多的外来优秀文化奠定了基础。梁实秋选择翻译莎翁全集正体现了预备规范的影响。首先,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深受其师白璧德的影响。梁实秋早年崇尚浪漫主义,他的翻译活动也深受其文艺思想的影响,也是“缺乏纪律”的。但自从师从白璧德之后,他从浪漫主义的立场转到新人文主义立场上来,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是有暗合之处的,其中西思想的交汇与互动,让他对“五四”以来的文艺思潮进行反思,重新对儒家思想进行审视。他开始对翻译外国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在翻译的选材上,他反对毫无选择地将外国的作品介绍过来,而极力主张译介一流的作品。梁实秋之所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那种“顶好的”的古典文学,梁实秋曾说:“古典文学有一种特质——其内容为人性的描写。因其所描写的为人性,故能‘古’而不死,故能虽‘古’而常新。其描写的手段是优美的,故能成为‘典’,故能历久而不失其妙。”(梁实秋,1988:182~183)他反复强调莎士比亚作品的伟大体现在其中对永恒的人性的描写。他的翻译选择与其始终坚持以“人性论”为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一致的,这种因时通变的理念正是儒家思想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碰撞在他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其次,梁实秋受到“赞助人”胡适对他的影响。译者可以接受“赞助人”的要求,很多时候(比如外来“赞助”与译者本人文艺思想有冲突的时候)也可以拒绝合作。“赞助人”可能对译者某一时期的翻译产生影响,但难以对其所有翻译产生影响;而文艺思想却会影响译者一生的翻译活动,是译者翻译的内因。当内因与外因一致时候,便会给译者带来强大动力。胡适是梁实秋翻译莎翁作品的发起人。梁实秋也多次提到胡适对他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他说:“我译莎剧,不是由我的选择,是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正合于我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我才接受了这个挑战。”(,1988:419~437)在胡适和梁实秋看来,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是一流的,他们都认为翻译就应该翻译一流的作品。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时受到胡适的赞助,从事这一翻译活动同时又与他的文艺思想不谋而合,这样就为他翻译莎士比亚创造了巨大的合力,使他用了30多年的时间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一翻译巨作。概而论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与其文艺思想、选择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梁实秋之所以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完全符合译介经典作品的条件;同时,梁实秋有自己所定的翻译标准,在实际翻译

活动中与赞助人(胡适)的翻译原则不谋而合。他的翻译选材深受其文艺思想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翻译来宣传其文艺思想。2.初始规范与译者的翻译策略初始规范是译者对翻译策略的总体把握,是决定翻译产品最终特征的重要因素。按照图里的说法,译者要么倾向于遵循原语规范,从而产生“充分的”译本;要么更倾向于目的语规范,更多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以及译本的“可接受性”。图里指出,译者必将在这两种翻译模式中做出选择。总体而言,梁实秋译莎士比亚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译文便更多地注重其“充分性”,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指文化内容,其二是指语言形式。在文化内容层面上,译者主要是尽量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不作任何删改;在语言形式这一层面上,译者注重引进新鲜的表达方式,力求对目的语文化中的某些规范进行扩展和充实。首先,梁实秋考虑到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期待视野。新文化运动波澜乍起,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读者有接受异域文化的要求和心理准备,他们以开放的心理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先结构,这一切需要译者将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梁实秋译莎的诗学取向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拥有理性及宽容的文化态度又具备西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崇尚个性独立的特质,这决定了其译文能够包容异域语言及文化,也决定了其译文过程中的严谨与细致。五四时期,翻译界也崇尚异化风尚,所以当时的异化译法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词汇、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和中国没有的文学样式,促进了现代汉语和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成熟。梁实秋认为原作者的精神内核体现在其所在文化的传统以及民族意识中,译者的作用在于以诗学取向进行文化对话,这种观点体现了重视差异性的解释学精神(转引自严晓江,2008:132~137)。其次,在翻译标准上,正如严复有译者“信”、“达”、“雅”三难的慨叹,梁实秋也主张翻译应该忠实、流利、传神。梁实秋这里所说的“忠实”和“流利”与严复所谓的“信”与“达”相近;而“传神”即为要忠实传达出原作的精神、语气、风格,也应划归“信”的范畴。在梁实秋看来,“信”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其核心是对原作的忠实,译者要尽量将原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在翻译中使自己成为隐形人。众多翻译研究家都赞同,“信”是梁实秋翻译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信”方面已经做到了人力所能做的顶峰,这是与朱生豪译本的一个重大区别。周兆祥说《哈姆雷特》一剧中“Be thoua spirit of health,or goblin damned”一句,6种译本中只有梁实秋译本“清楚而正确”地“传达出前后两种东西的.分别与对比关系”,剧中各种鬼魂的名称,梁译本“最一贯”,“最有条理”,6种译本中,只有梁译本没有删除古典比喻的部分,不管是用作上演还是研究,“效果都平均比其他各种译本优胜”(周兆祥,1981:382)。虽然很多评论者都认为梁实秋的翻译在“信”、“达”方面特点突出,而在“雅”的方面有些不足。刘炳善也认为朱译本以“达”、“雅”取胜,而“信”有不足;梁译本以“信”、“达”见长,而“雅”有不足。事实上,梁实秋没有过分强调“雅”,在他看来,谈“雅”是多余的,原作“雅”则译得“雅”;原作不“雅”,则译文也不一定“雅”,不能因为其不“雅”而任意删改。事实上,梁实秋完全可以采用他所说的那种“不很难”的译法,将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得像他的《雅舍小品》那样文采斐然,但他没有去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喜好,而是采取了吃力并不见得讨好的做法。在这一点上,梁实秋与有一致之处,不过,鲁迅走得太远,译文太过于聱牙,梁实秋则希望将“信”与“达”控制在一定的度里面,试图在二者之间走一条“中庸”的道路。梁实秋的创作

是他的才思、思想性格、感情色彩的体现,然而在翻译时,他则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隐身人,不喧宾夺主,而竭尽全力希望将原作者推向前台,读者从中感受到其翻译与其散文好似完全出自两人之手。 3.操作规范在译本中的体现如果说初始规范从宏观层面影响译者对翻译模式的选择,那么操作规范则涉及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微观层面对原作进行的语言处理,即主要描述译文的呈现及语言内容。尽管规范是习惯性的行为常式,但翻译规范本身是隐性的,我们最终必须从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中去揭示潜在的规范,即各种规范都是体现在译文篇章内的。图里将操作规范定义为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抉择的准则。他将操作规范又细分为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和篇章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母体规范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包括对的删节或重置、对原文的分割以及段落或脚注的增加等,篇章语言规范则制约着译文语言素材的选择,如词项、短语及文体特征。限于篇幅,我们主要探讨篇章语言规范在梁实秋译本中的体现,也就是着重研究梁实秋对《莎士比亚全集》所进行的翻译处理。梁实秋在《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等文里都谈到了版本问题,并指出他选择牛津版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这个版本基本保留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全貌,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删除了其中的某些章节。莎士比亚选用其标点符号,也像五步抑扬格一样,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节奏而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段。梁实秋没有保留原作的五步抑扬格,但却希望通过保留原作的标点符号来弥补,这是梁实秋用心良苦的一条翻译原则。即使梁实秋保留了莎士比亚的标点符号,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他使用的是现代标点,而只有少数读者会明白标点符号在莎士比亚时期的用法。相反,“力求保存”原文的标点却对他传达莎士比亚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现以以下实例来说明:King Take thy fair hour,Laertes;time bethine,And thy best graces spend it at thy will.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son,——Ham [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less than kind.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you?Ham 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sun.梁实秋译文:王珍重你的青春罢,赖尔蒂斯;时间是你的,你自用的善自遣用罢!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注释:哈姆雷特的第一句话就是“旁白”,并且就包涵一个双关语,是可注意的。此语显然是接上下文而言,意谓不仅是族侄(因彼已为继父)然终非同一血统,古云。Malone,Stevens诸氏所解,俱不恰。)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莎士比亚,2001a:26~54)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在梁实秋的译文里,所使用的标点符号与原文完全一致。在上面还有一处双关语是“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梁直接翻译成“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可惜,译文只是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其本身并不包含双关语。梁在注释里指出,他不同意马隆等人的解释,但没有指出其观点到底是什么。而另一译者卞之琳的译文相比之下更加巧妙:“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译文传达出了原文中“more than kin”与“less than kind”的对照关系。从以上翻译来看,梁实秋的译文显得很拘谨。梁实秋希望译文尽量保留原文的标点符号,这是造成其译文缺乏文采的一个原因。同时,梁译文也似乎受到了原文某些字句的束缚。例如,“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这句话不仅每个标点符号都保留了下来,而且,除了“but”之外,每个词(包括“and”)都按照其词序翻译了过来,这样,译文显得不大像是

自然的对话。上述例子,我们看到了梁实秋处理双关语的方法,正如他所言,“双关语(pun),苦难多译,可译者则勉强译之,否则只酌译字面之一义而遗其‘双关’之意义”以及“无法多译时则加注说明”(莎士比亚,2001b:1~3)。在处理原文中的典故的时候,梁实秋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Ham My fate

cries out,And hardy as the Nemean lion’s nerve.哈我的命运在那里喊叫,使得我身上每一根微细的血管变成奈米亚的狮子的筋一般的硬。梁实秋翻译时,也是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标点,使后一句话长达27个字。“Nemean lion”是一个典故,梁实秋将其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奈米亚的狮子”,并在其后加上注释:“原文Nemean lion乃希腊神话中赫鸠里斯所杀怪兽之一”。可以看出,梁实秋对莎士比亚版本的原则、以及处理标点符号、双关语、典故等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基本上是梁实秋“信”翻译准则的体现。梁实秋完全支持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候,坚持使用白话文,尽力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标点符号、双关语、典故;另外,为了将莎士比亚忠实地呈现给中国的读者,梁实秋还尽力将作品的猥亵语翻译过来,这一做法是不大能被当时的一些中国读者所接受的。此外,他还加上比较翔实的注释,这也是他翻译思想中强调“忠实”的表现。但这里的“忠实”也只是梁实秋本人所理解的“忠实”,当他试图将标点符号、双关语等划到忠实的范围的时候,其他的方面例如文体却被留在了这个范围之外。但这种情况事实上是任何翻译家都难以避免的,当译者强调某一方面的时候,在其他方面必然会有所缺失。但使用白话、保留原文的标点符号、忠实地传达出作品的猥亵成分,这些无疑会给中国原来的诗学体系带来冲击,为建立新文学开辟道路。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梁实秋的经典语录: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梁实秋的经典语录: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1、从前*习惯,有所谓端茶送客之说,主人觉得客人应该告退的时候,便举起盖碗请茶,那时节一位训练有素的豪仆在旁一眼瞥见,便大叫一声「送客!」另有人把门帘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辞之外,别无他法。——梁实秋《雅舍小品》 2、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梁实秋 3、“他是非常热烈的异性恋者——就一个英国人身分而言也许是超过了正常的程度。”——梁实秋《雅舍小品》 4、老不必叹息,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桓温看到他“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桓公是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经过多少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荣启期说,“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5、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为何来?据说是为了

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断”之意。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 6、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树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时时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 7、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

关于谈话艺术的经典名人语录

关于谈话艺术的经典名人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关于谈话艺术的经典名人语录 1、我们总是将焦点集中在内部沟通,而忘了对外与顾客的沟通。——麦克法霖 2、果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必须谨慎选用字眼,因为这些字眼能使你振奋进取和乐观。——安东尼·罗宾斯 3、为一件过失辩解,往往使这过失显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块缝补一个小小的窟窿眼儿,反而欲盖弥彰一样。——莎士比亚 4、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艾默生 5、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戴尔·卡耐基 6、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 7、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赫兹里特

8、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霍姆斯 9、寻找自我,保持本色。——戴尔·卡耐基 10、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霍布斯 11、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梁实秋 12、有许多隐藏在心中的秘密都是通过眼睛被泄露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嘴巴。——爱默生 13、向随便什么人征求意见,叙述自己的痛苦,这会是一种幸福,可以跟穿越炎热沙漠的不幸者,从天上接到一滴凉水时的幸福相比。——司汤达 14、眼色是女子们常用以补充她们对于一个男子的意见。——小仲马

15、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戴尔·卡内基 16、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巴纳德 17、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18、在交谈中,判断比雄辩更重要。——格拉西安 19、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戴尔·卡耐基 20、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 21、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 22、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万方数据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1) 参考文献(5条) 1.梁实秋漫谈翻译 2004 2.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 1997 3.粱实秋文学批评辩 1998 4.粱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200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赵静小议梁实秋及其翻译观[期刊论文]-华章2009(9) 2.王慧莉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08 3.胡开宝.HU Kai-bao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8(1) 4.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1) 5.欧阳细玲伟大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10 6.曾仁利.廖志勤.ZENG Ren-li.LIAO Zhi-qin朱生豪、梁实秋之翻译风格——以莎士比亚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两译本为例[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7.严晓江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分析[会议论文]-2008 8.黄焰结.HUANG Yan-jie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6) 9.严晓江.YAN Xiao-jiang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探讨[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10.严晓江.徐锡祥.刘丽娜.YAN Xiao-jiang.XU Xi-xiang.LIU Li-na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f14496039.html,/Periodical_qnwxj201001074.aspx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 ——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唯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表达了对梁实秋文艺观的不满。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认为“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在文章中,林语堂常常引明清言志派、性灵派文人的言论,作为其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他还接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把性灵与表现理论揉合在一起形成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对文艺创作提出“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表现”,“真诚无伪”等,其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梁实秋却是新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拥护者,他接受正统的西洋古典主义文艺美学思想,这种美学观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与中和美有暗合之处,认为感情表现要做到“质的纯正”和“量的有度”,极力反对浪漫主义,称其为“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从这一点看来,他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经典语录大全

梁实秋的经典语录大全 1.浪漫的爱,有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又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的女子自由结合后,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再开始追求心目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地两次三番下去,以至于死。 2.艺术即使说谎 3.夜半待客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 4.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5.小的地方肯让,大的地方才会与人无争。争先是本能,一切动物皆不能免;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只有当仁的时候才可以让,此外则一定要当以谦让为宜。 6.文明不是短期能积累起来的,但却可以毁灭与一旦。 7.在历史里一个诗人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一个笑话。 .8.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和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唯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9.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10.没有狗老的不可学新把戏 11.一个时候,只能骂一个人,或一种人,或一派人。决不宜多树敌。所以骂人的时候,万勿连累旁人,集市必须牵连多人,你也要表示友好,否则回骂之声纷至沓来,使你无从应付。人到了要伸手打人的时候,笑脸不但不足以御强拳,而且可以招致杀身之祸。但愿这是一条孤证。 12.物老为妖,人老成精 13.叔本华的哲学是:痛苦是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是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痛苦之谓。没有痛苦便是幸福。 14.天地之大德曰生 15.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16.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与现款。 17.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18.畅销书不一定长久畅销,更不见的一定有多少价值。所以畅销书一语只能是广告术语,要看过书的内容才能算数。 19.呼僮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

9梁实秋作品选读

“我想化作白云,待好风一阵,吹临你的头上。我想化作海鸥,扑冀千里,渡过重洋,盘旋在你的身边………” 梁实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人,集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享誉海内外。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扣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实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已灯下夜谈,或者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话语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梁实秋语录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雅舍小品?洋罪》 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 ——《雅舍小品?诗》 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不似鲁迅那般 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 ——《雅舍小品?病》 “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雅舍小品?乞丐》 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 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 ——《雅舍小品?女人》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雅舍小品?中年》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梁实秋经典语录素材

梁实秋经典语录 1、从前官场习惯,有所谓端茶送客之说,主人觉得客人应该告退的时候,便举起盖碗请茶,那时节一位训练有素的豪仆在旁一眼瞥见,便大叫一声「送客!」另有人把门帘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辞之外,别无他法。——梁实秋《雅舍小品》 2、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梁实秋 3、“他是非常热烈的异性恋者——就一个英国人身分而言也许是超过了正常的程度。”——梁实秋《雅舍小品》 4、老不必叹息,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桓温看到他“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桓公是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经过多少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荣启期说,“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5、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为何来?据说是为了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断”之意。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 6、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树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时时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更与心境有关。——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 7、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梁实秋读书笔记

梁实秋读书笔记 梁实秋 作家说“书信写作西人尝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 切细腻仅次于笔记,大家是否理解呢? 梁实秋读书笔记 1 那一片脆亮、嘹亮的声音,有的一声长叫,有的一声短叫,有的包括着六七 个音阶,有的只是一种声音,虽然短,但是圆润而清脆。在黎明时,这是属于一 种小生物的天空——是鸟、鸟的声音。 鸟的模样非常小巧,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不及小鸟轻巧、俊俏。它们有长长 的尾巴,毛茸茸的毛,胸前加一块美丽鲜艳的颜色,有的飞起来在太阳底下显示 出那斑斓的颜色与斑点, 多么可爱呀!鸟的身躯玲珑饱满, 不瘦也不胖。 它很巧, 在一点惊动下,便像闪电似的飞走,非常的快速,它不允许人们看见它的身姿, 留下来的是无限的迷! 鸟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欢喜不是永远, 它也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悲苦与一些伤感。 在冬天的时候,没事时瞄瞄窗外,看见的是几只可怜的小鸟在觅食时,而悲惨的 冻死在寒风刺骨之中,让人看见了就好像回忆起安徒生童话 中里的《卖火柴的小姑娘》中的小姑娘冻死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也想到了 睡在垃圾堆中那些穿着破烂不堪的乞丐们一样。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爱鸟的人,不,应该说是怜悯鸟的人,把那些 可怜的鸟关在狭小的鸟笼里——对于鸟来说的监狱里, 不, 这个做法 是不对的, 既然爱鸟, 就应该让鸟自由, 站在鸟的观点上来说, 它们宁愿要自由, 也不要享受好的待遇,虽然鸟在大自然中会被冬天的严寒冻死,但是,这就是所 谓的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 强者生存, 弱者衰灭, 这是一个永远改变不了的真理! 最后, 我想呼吁那些捕鸟的猎人, 不要捕猎那些小鸟, 为了你们的子子孙孙, 为了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住手吧!我还要劝一些把鸟残酷的关在鸟笼的所谓的 “爱”鸟人,把鸟放飞吧!让它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蓝天! 梁实秋读书笔记 2 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 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读梁实秋的《雅舍》有感的这篇文章能对 您有所帮助! 工作之余、 闲暇之时, 读点书, 写点字, 别有一番情趣, 也算没有枉度时光。

梁秋实作品的语言特点

梁秋实作品的语言特点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

梁实秋经典语录

梁实秋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梁实秋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2、寂寞,是一种清福。 3、天下本没有绝对的自由。 4、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5、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 6、“长舌男”是到处有的,不知为什么这名词尚不甚流行。 7、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8、大抵花有色则无香,有香则无色。不知是否上天造物忌全?含笑异香袭人,而了无姿色,在群芳中可独树一格。 9、在当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自由。 10、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11、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12、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然,到处一尘不染,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一肚皮男盗女娼,我看那也不妙。 13、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14、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 15、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 16、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17、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18、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 19、人类的历史就是由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个花园里开始的。中央公园地点适中,而且有许多地方可以坐下来休息。 20、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又看佛书记载轮回的故事,大抵荒诞不经,可供谈助,兼资劝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如果轮回之说尚难证实,则所谓了生死之说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个理想了。 21、我凭窗眺望,不禁说了一句赞叹的话:“这地方风景如画,可惜火车走得太快,一下子就要过去了。”某大员立刻招呼:“教火

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梁凯恩精典语录

像魔术般改变一生 发现天才的8个问句 1、我对哪八件事最能展现我的耐心? 2、哪些事是我比别人做得更快又做得比别人更好? 3、什么事可以让我废寝忘食、三天三夜都能兴奋不已? 4、别人最常称赞我的八件事是什么呢? 5、当我听到哪些事最能激励我或让我感到? 6、我觉得5年后,我会在哪8个方面表现得非常杰出? 7、我觉得不能接受自己在哪8件事情上退出? 8、我认为,在我离开这个世界时,人们最怀念我的8件事情上是什么? 黄金思考问句 1、如果我比现在大胆10倍,那我会去做什么呢? 2、我如何创造一项(提供)服务,可以满足要求1亿人的需求,进而影响全球? 3、只要找谁合作,我就能轻易完成我最渴望达成的目标? 4、我要如何成为让人死心塌地的跟随30年的领导者? 5、我可以为了完成什么,写出1000个方法和100个计划?

6、我能让我自己去做哪几件事,让自己能充分感受到,我是如此值得被爱呢? 7、我要编辑一本我自己要看一辈子的书,那书名是什么呢? 8、若我能将自己的天才发挥得比现在多1000倍时,我的人生会有多么有意义和价值? 9、什么样的训练能再5年内,帮助超过3000人成为亿万富翁,并回馈世界? 1、如果你坚信某事,即会在脑中出现美好的画面 2、任何人成功的关键,都是先看到成功时的画面。 3、训练的解释。训:教育;连:练习;教育(思想) 训练(行动) 4、成功的关键来自于成长;成长的关键来自于学 习;学习的关键来自于重复;重复的关键来自于持续、长久。 5、你不知道的事情不可能达成。如果你不知道成 功的秘密,那你有如何成功呢? 6、一个人伟大与否,取决于他知道并深刻体会到 的资讯。 7、渴望的程度是你能力唯一真正的限制。 8、当你动机足够,理由足够充分,你就可以达成 任何目标,做成任何事情。 9、为什么我的钱要放在他们的口袋里?

梁实秋经典语录85则

梁实秋经典语录 85 则 1、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2、寂寞,是一种清福。 3、天下本没有绝对的自由。 4、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5、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 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 6、“长舌男”是到处有的,不知为什么这名词尚不甚流行。 7、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8、大抵花有色则无香,有香则无色。不知是否上天造物忌全?含笑异香袭 人,而了无姿色,在群芳中可独树一格。 9、在当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自由。 10、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 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11、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 了也不必怅惘。 12、 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然, 到处一尘不染, 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 一肚皮男盗女娼,我看那也不妙。 13、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14、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 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 15、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 那像是开刀。 16、 君子之交淡若水, 因为淡所以不腻, 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 久而敬之。 ” 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17、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 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 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 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18、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 19、 人类的历史就是由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个花园里开始的。 中央公园地 点适中,而且有许多地方可以坐下来休息。 20、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 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又看佛书记

梁实秋语录

梁实秋语录 导读: 1.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2.在当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自由。 3.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 4.寂寞,是一种清福。 5.天下本没有绝对的自由。 6.成年之后,应该知道澡雪垢滓乃人生一乐。 7.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8.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9.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 10.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11.大抵花有色则无香,有香则无色。不知是否上天造物忌全? 含笑异香袭人,而了无姿色,在群芳中可独树一格。 12.你若来,我无论风雨会去接你。你若要走,我却当你从未来过。 13.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4.他是非常热烈的异性恋者——就一个英国人身分而言也许是超过了正常的程度。

15.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丰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 16.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17.人辛勤困苦地工作,所为何来?夙兴夜寐,胼手砥足,如果纯是为了温饱像蚂蚁蜜蜂一样,那又何贵乎做人? 18.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19.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20.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然,到处一尘不染,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一肚皮男盗女娼,我看那也不妙。 21.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22.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 23.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 24.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

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