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考点链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考点链接
一、工业化与生态破坏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
1.道家(无为)、儒家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2.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世界近现代史范围:
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
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
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源范围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功率更大的喷气式飞机、液体助推剂火箭等被发明出来,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人类的能源革命从煤炭、石油进展到利用核能,工业革命也从能源革命向原材料革命、化学革命等诸多方面扩展。

(2)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了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接受,并且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的行动纲领。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以党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把我国今后的文明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明阶段。

目前,对生态文明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科学定义,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

生态文明一方面是弘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要抛弃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缺陷。

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包含了技术、文化习俗、法律制度、政治结构等方面。

二、经济危机与国际联动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纷纷采取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德日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过度的信贷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2.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市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产品被销毁。

4.特点
(1)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前后长达5年,危机结束以后,经济“持续萧条”。

(2)波及范围广:从部门上看,席卷金融、生产(工业、农业)、流通等各个部门;从地域上看,包括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3)破坏性特别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1/3,外贸额下降2/3。

5.影响
(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

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三、民族危机与全民奋战
1.背景: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2.过程:
(1)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西安事变(1936.12):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3)七七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

(4)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意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四、全球化与趋利避害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⑴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⑵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内涵: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3.表现:资本与技术全球化、跨国公司等;国际贸易发展;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4.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二)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1)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恶化。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分化严重。

(3)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恐怖活动等问题日益突出。

2.对策:
(1)倡导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2)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五、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

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
赶紧“补位”或“正位”,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

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