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
绪言
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
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
因此,他们常以幽深微妙的言语,以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体认更冷静、更清醒,也
更为深刻。
所在,在道家思想中,老庄学派的思想对知识分子影响永远是最大的。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便是他们最好的安慰剂。
另外,道家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创作,使之表现出简练含蓄的民族风格。
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中对道最好诠释。
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代表了东方所特有的智慧与观念,道作为道,是永恒不可磨灭的。
另外,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境界,他建议人应该无为,而并非有为。
他的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是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
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与规范。
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但这种对世俗不适应的挣扎给后代文人带来了一个新的心灵方向,于是,在古代中国,很快就有了魏晋文人的不羁,有了唐代文人的狂涓人格。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是自然无为的属性,而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
但是,儒学越来越迂腐使得魏晋南北朝期间的人士对现时社会深感失望,同时,为保身避不谈政治。
所以他们崇尚老庄的“自然”,主张“无为”,将老庄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因此形成了新的思想,所以理所当然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学风即玄学。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着一显二隐三大文化,即以儒为显,以道法为隐的文化基础,而这种观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隐逸本是道家之特色也,从其祖老子没迹,到庄子拒官,都表现了这种无为的隐逸特色。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稍有点威望的文人都开始隐逸起来,而他们的隐迹以及拒官不做,为后世文人以隐逸提供了先例,从而衍生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山林文化,亦称隐逸文化,而这种隐逸文化又是玄学派的竹林七贤才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
玄学家师从老庄,其中以最早的玄学代表“竹林七贤”是最好的老庄道学与玄学的体现主义者。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系上又有所差别。
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逐渐沉淀出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想。
他们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所以其傲骨时常沉浮于竹林之中,只露放荡之态,只乐做山野不羁之人,此外,又有些折服于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之道,因此他们的人生处于半明媚的竹林与半灰暗的官场之中,也有些弥合了在庄子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集“处中”与“逍遥”的结合体。
另外,当玄学成为一个新的学派与道家文化产生新的历久弥新的产物时,山林文化又得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继尔影响了后世一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的田园山水情结。
其中以晋朝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则可视为道家隐逸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后,在唐代,道家思想也同样盛行,只是却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理论。
不过,在此之后,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这项文化大改革。
朱熹是集儒学与道学的大成者,它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学派体系。
他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融为一体,并又把它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道合二为一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不过,究其理论学说,朱熹是在很大程度上发展的老庄的道家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自己的学说当中,而宋以后的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这不能不说是道家思想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当玄学思潮已经成为过去,理学思潮得以空前发展时,道家早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不复存在,但它对统治者、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对统治者而言,道家黄老术是他们治国的秘技之一。
在许多有作为的皇帝身上,都可以看到黄老思想的影子,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专门给《道德经》作注,虽然他们经常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道家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无一不是黄老思想的产物,就连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以及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无一不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道家所带给我们的其实并不只是理论教条的束缚,而它所带给世人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处事态度,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精神自由的独立人格境界以及追求返朴归真的本真之状的价值取向。
道家作为是一种智慧之学,又以"道"为最高的准则,它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中。
它既影响着方方面面的东西,却又从方方面面的东西中超脱出来,然后产生人的深遂思考,也许这就是道的最高思想所在。
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家文化始终一如继往地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1.开创了兼容并蓄的思想格局
庄子在该篇中对活跃于先秦哲坛上的诸子百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一方面公正批评了各种思想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对每一种可以汲取利用的思想因素作了充分肯定。
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这种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学术倾向。
2.孕育了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
庄子哲学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从而孕育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
3.奠定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巨擘,他宏阔奇崛的想象和瑰玮恢恑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方向。
4.丰富了绘画及音乐艺术理论
庄子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也发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庄子提倡的“清虚”、“玄远”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理论。
历代画家都崇尚“气韵藏于笔墨,笔墨成气韵”的绘画理论,以“气韵生动”为创作目的,主张以淡为韵,以清、远构成雅韵、清韵。
当时的画论家在论及气韵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作用时认为,气韵有发自于墨者,有发自于笔者,还有发自于意念者,也有发自于无意无念者。
发自于无意无念者为精品、神品,发自于意念者和发自于笔者依次落于下乘,而仅仅发自于墨者更是流于末端。
这里的所谓“无意之韵”,正是庄子在“疱丁解牛”中表现出的心与物忘、手与物化的境界。
这些情况表明,老庄注重人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对后世人的性情才质都有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人们进行人物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