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中国古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中国古桥[21P]
中国古代建筑系列之中国古桥[21P]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
遍布在神州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关于古桥的资料很多,而且有的桥图片很精美,但我只能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如最早的、最有影响的、最具民族风格的。
桥
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省东郊的洛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宋代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
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州桥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省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
县古时曾称作州,故名。
州桥是隋朝石匠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
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
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
象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
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
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隋代著名石匠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
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
桥全长212.2米,有11孔。
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
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
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
石柱间嵌石
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
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
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详细的记载。
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广济桥广济桥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
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
广济桥与州桥、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省市东门外(原注:位于省潮安县镇东),横跨江。
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
元年(1194),知军州事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
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
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
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
最长的古石桥——安平桥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位于中国省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
目前的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
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
长桥的两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雕刻着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
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
中亭有两位护桥将军,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穿甲,手执剑,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永春东关桥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省市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
东关桥始建于南宋十五年(公元1145年)。
东关桥是闽南
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
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瘦西湖畔,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比例适当,把稳重大方和玲珑剔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桥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与亭之间回廊相连。
中亭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翼亭单檐,上有宝顶,四角上翘,亭吸顶上图案精美。
桥基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共十五孔,总长五十五米。
桥孔彼此相连,由桥外看去,每个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
每当晴夜的月满,每个洞各衔一月,别具诗情画意。
广西三江程阳桥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程阳风雨桥等,位于广西北部与湘黔两相接的三江县城古宜镇北面20公里砟林溪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于1912年,历时12年。
整座桥长77.6米,宽3.75米,高20米,桥下部分为青料石垒砌的二台三墩,桥墩为六面柱体,上下游均为尖形,迎水角68度;桥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共19间桥廊;桥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衡接构成重檐翘角,桥的两旁镶着栏杆,桥中有五座塔阁式桥亭。
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
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
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
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
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
程阳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省建水县城西3公里处,是一座17孔大石拱桥,横亘于泸江河和塌冲河交汇处的河面上,因两河犹如双龙盘曲而得名。
清乾隆年间始建3孔,后因塌冲河改道至此,又于1839年续建14孔。
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宽3—5米,宽敞平坦。
桥上建有亭阁3座,造型别致。
中间大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29米,边长16米,层檐重叠,檐角交错。
拾级登楼,可远眺万顷田畴,千家烟火。
南端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檐角飞翘,玲珑秀丽。
双龙桥是省石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位于省市区西南的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
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为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
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
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或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
沼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东西桥面长15.5米,
宽5米,高出地面1.3米,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桥面长18.8米,宽3.3米,两端下斜至岸边,与地面平。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北时已存在。
飞梁南北桥面的东西两侧,原来也有石质卧狮一对,但现在只留下东北和东南端的两个。
造型生动,均作与幼狮嬉戏状。
似与飞梁为同时遗物。
灞桥
霸桥位于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春秋时期,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
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算是桥面。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
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
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澜索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安澜桥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
侗家风雨桥
最壮观的风雨桥,是黎平的地坪风雨桥。
这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是侗乡建筑中的精彩之笔。
它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桥长
54.6米,桥宽4-5米,桥身距水面10米,一墩两孔三楼,中间的一个桥楼是宫阙式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青瓦屋面,高达5米多,顶上高耸葫芦宝顶;桥身两头各有一座三重檐桥楼,楼高3米。
每座桥楼的翼角、楼阁和屋脊等处,无处不是二龙抢宝、双凤一类的吉祥泥塑;而部的廊柱、壁板上,则无处不是民族风情及历史掌故的彩绘图案,宛如一卷卷打开的连环画卷。
与鼓楼的建筑工艺一样,风雨桥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的大小柱子、枋、椽、檩、板、凳、栏杆、扶手等等,全部使用杉木穿榫构成,无钉无铆。
如此精湛的工艺,完美的形式,再次充分展示出侗族人民非凡的建筑艺术天赋和高超的实践能力。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
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
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
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原始竹索桥
这是1917年拍摄的阿坝藏族地区甘孜的原始竹索桥,年代已很久远。
整个桥用当地产毛竹编成的竹缆固定在桥两端,桥面用木板铺设,桥栏也是用木头制成。
云龙县白石镇松水藤桥
藤桥顾名思义就是用藤建造的桥梁。
这种桥一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常见。
被称为“活着的艺术化石”。
西湖断桥
西湖断桥位于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
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祐桥,也称为段家桥。
今桥为1941年重建。
现在的断桥,是一九四一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断桥的闻名还因了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明人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
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
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
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