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李健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边城》(李健吾)
《边城》——沈从文先生作
李健吾
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

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

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

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

一个作者不是一个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一片罪状。

把对手看做罪人,即使无辜,尊严的审判也必须收回他的同情,因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

欧阳修以为王法不外乎人情,实际属于一个常人的看法,不是一个真正法家的态度。

但是,在文学上,在性灵的开花结实上,谁给我们一种绝对的权威,掌握无上的生死?因为,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证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释。

他要公正,同时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

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渭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宋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

他不应当仅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用作者来解释他的出产。

所以,在我们没有了解一个作者以前,我们往往流于偏见——一种白命正统然而顽固的议论。

这些高谈阔论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生关联,因为作者创造他的作品,倾全灵魂以赴之,往往不是为了证明一种抽象的
1
假定。

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他合起学问与人生而思维的结果)。

但是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

普通却是,最坏而且相反的例子,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

他不奢求,也不妄许。

在批评卜,尤其甚于在财务上,他要明白人我之分。

这就是为什么,稍不留意,一个批评者反而批评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过是绊了自己的脚,丢了自己的丑,返本还原而已。

有人间他朋友,“我最大的奸细是谁?”朋友答道:“最大的奸细是你自己。


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两句加官,唯其眼的论列的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而且是一个艺术家。

在今日小说独尊的时代,小说家其多如鲫的现代,我们不得不稍示区别,表示各个作家的造诣。

这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性质的不同,例如巴尔扎克(Balzac)是个小说家,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严格而论,不是一个艺术家,更遑沦乎伟大的艺术家。

为方便起见,我们甚至于可以说巴尔扎克是人的小说家,然而福楼拜,却是艺术家的小说家。

前者是天真的,后者是自觉的。

同是小说家,然而不属于同一的来源。

他们的性格全然不同,而一切完成这性格的也各各不同。

沈从文先生便是这样一个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的小说家。

有些人的作品叫我们看,想,了解;然而沈从文先生一类的小说,是叫我们感觉,想,回味;想是不可避免的步骤。

废名先生的小说似乎可以归
2
人后者,然而他根本上就和沈从文先生不一样。

废名先生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向内的;他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美丽自身。

沈从文先生不是一个修士。

他热情地崇拜美。

在他艺术的制作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

大多数人可以欣赏他的作品,因为他所涵有的理想,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
的生命里的。

但是废名先生的作品,一种具体化的抽象的意境,仅仅限于少数的读者。

他永久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

他那少数的读者,虽然少数,却是有了福的(耶稣对他的门徒这样说)。

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

一个认真的热情人,有了过多的同情给他所要创造的人物,是难以冷眼观世的?他晓得怎样揶揄,犹如在《边城》里,他揶榆那赤子之心的老船夫;或者在《八骏图》里,他揶揄他的主人公达士先生:在这里,揶揄不是一种智慧的游戏,而是一种造化小儿的不意的转变(命运):司汤达(Stendhal)是一个热情人,然而他的智慧(狡猾)知道撒诳,甚至于取笑自己。

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人,然而博爱为怀,不唯抒情,而且说教。

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沈从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细致不管写到怎样粗野的生活,能够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珑无比的灵魂)。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

《八骏图》是一首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

然而与其说是诗人,作者才更是艺术家,因为说实话,在他制作之中,艺术家的自觉心是那真正的统治者。

诗意来自材料或者作者的本质,而调理材料的,不是诗人,
3
却是艺术家!
他知道怎样调理他需要的分量:他能把丑恶的材料提炼成为一篇无瑕的玉石。

他有美的感觉,可以从乱石堆发见可能的美丽。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空气,现今中国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种舒适的呼吸。

在《边城》的开端,他把湘西一个叫做茶峒的地方写给我们,自然轻盈,那样富有中世纪而现代化,那样富有清中叶的传奇小说而又风物化的开展。

他不分析;他画画,这里是山水,是小县,是商业,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

在这真纯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
吗?“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我必须邀请读者自己看下去,没有再比那样的生活和描写可爱了。

可爱!这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另一个特征,他所有的人物全可爱。

仿佛有意,其实无意,他要读者抛下各自的烦恼,走进他理想的世界,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

人世坏吗?不!还有好的,未曾被近代文明沾染了的,看,这角落不就是!——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u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

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为他的孙女,大佬为他的兄弟,然后倒过来看,孙女为她的祖父,兄弟为他的哥哥,无不先有人而后——无己、这些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

父亲听见儿子死了,居然定下心,
4
捺住自己的痛苦,体贴到别人的不安:“船总顺顺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处,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罢,我这里有大兴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一点喝去吧。

,一个伙计用竹筒斟上一简酒,用新桐木叶蒙着筒口,交给了老船夫。

”是的,这些人都认命,安于命。

翠翠还痴心等着二佬回来要她哪,可怜的好孩子!
沈从文先生描写少女思春,最是天真烂漫,我们不妨参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说。

他好像生来具有一个少女的灵魂,观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种内心现象的描写是沈从文先生的另一个特征。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屈于一个共同类型,不是个个分明;各自具有一个深刻的独立的存在。

沈从文先生在画画,不在雕刻;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心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

《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llic杰作,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一切准
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

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小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副可口的良药。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
5
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

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这一切,作者全叫读者自己去感觉。

他不破口道出,却无微不入地写出。

他连读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种空气里,在这里读者不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齐用——灵魂微微一颤,好像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打进作品,成为一团无间隔的谐和,或者,随便你,一种吸引作用。

《八骏图》具有同样效果、没有一篇海滨小说写海写得像这篇少了,也没有像这篇写得多了。

海是青岛唯一的特色,也是《八骏图》汪洋的背景。

作者的职志并不在海,却在藉海增浓悲哀的分量。

他在写一个文入学者内心的情态,犹如在《边城》之中,不是分析出米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来的。

他的巧妙全在利用过去反衬现时,而现时只为推陈出新,仿佛剥笋,直到最后,裸露一个无常的人性。

“这世界没有新”,新却不速而至。

真是新的吗?达上先生勿需往这里想,因为他已经不是主子,而是自己的奴隶。

利用外在烘染内在,是作者一种本领,《边城》和《八骏图》同样得到完美的使用。

环境和命运在嘲笑达士先生,而作者也在捉弄他这位知识阶级人物。

这自以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他是一个小说家),以为自己心身健康,“写过了一种病(传奇式的性的追求),就永远不至于再传染了!”就在他讥诮命运的时光,命运揭开他
的瘢疤,让他重新发见他的伤口——一个永久治愈不了的伤口,灵魂的伤口。

这种藏在暗地嘲弄的心情,主宰《八骏图》整个的进行,却不是《边城》的主凋。

作者爱他
6
《边城》的人物,至于达士先生,不过同情而已。

如若有人间我,“你欢喜《边城》,还是《八骏图》”?如若不得不选择的时候,我会脱门而出,同时把“欢喜”改作“爱”:“我爱《边城》!”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城市人,一个知识分子,然而实际是,《八骏图》不如《边城》丰盈、完美,更能透示作者怎样用他艺术的心灵来体味一个更其真淳的生活。

廿四年八月七夕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