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又一渠道。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实施个性化过程中,笔者对个性化阅读总结出了“走出三个误区”、“明确五个目标”和“三个结合”的方法。
一、走出误区,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语文是基础学科、起始工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会读、会写、会听、会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却步入了误区,致使有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贫乏。
误区一:阅读缺乏整体性
整体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脉络、表达特点、情感基调;理解文中的人物处境、性格品质、典型意义;体味文学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可有教师却将文本化整为零、顾此失彼,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文中的精彩部分或片段,用所谓“标准化试题”模式问答来代替整体阅读。
这样,“肢解”了文章的整体精华,丧失了阅读的原汁原味,僵化了表情达义的语言文字。
请问,提倡个性化阅读又从何谈起呢?
误区二:阅读缺乏目的性
有教师喜欢搭花架子,一味地追求A组读了B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集体读了媒体读等哗而不实的多种形式。
表面上看是读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学生收效甚微,有的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长期以往,这种阅读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阅读意义又何在,又有什么作用呢?
误区三:阅读缺乏规律性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志认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到底怎样读,读什么,他们却没有认真地考虑。
总以为学生读得越多,越快,越广、越好。
根本不明白读有阶梯,读有重点,读有方法,读有思维。
象这样学生读得雾中看花,昏昏欲睡,其结果丧失了阅读的信心和意志,试问,语文阅读的“本色”还能谈得上吗?
二、明确目标,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方法。
使之达到自读、自悟、自得的目的。
1、以读步入意境。
课改后的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诗情画意。
阅读时应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思维情境,使之情由境生,境为情设。
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而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感受。
在朗读朱自清先生散文《春》时,我采取了:朗读,感知情境,分析,领悟情境;想象,进入情境;再现,回味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实地,步入境界,让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春景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进而收到陶冶心灵、以境激情的良好效果。
2、以读展示形象。
语文要读出形象来,通过阅读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
物“活化”。
让字里行间都能熏陶学生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
《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就抓住“松骨峰战斗”的悲壮场面,从烈士们的遗物及保留各种各样的姿势……直至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等反复朗读,认真揣摩。
英雄们爱憎分明、顽强搏斗的高大形象就跃入学生的脑海,印入他们的心田,这样,更加激起了同学们对英雄人物无比崇敬和热爱,真正理解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道理。
3、以读释疑解惑。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读有所疑,才能读有思、所悟、所得。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标题中的“你”,有生提出:“为什么不写成‘您’呢?”通过读悟,大家一致认为:用“你”倍觉总理和蔼可亲,更能体现总理平易近人,寓有亲切感。
这样以读促思,以思促学,就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读沟通情感。
语文是饱含情感的学科。
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贫乏,他们读书一般“喜不见笑意,悲不闻颤音。
”以读沟通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促使情感参与,缩短情感距离,我们初步探出了:⑴初读概览,了解情感;⑵细读探究,激发情感;⑶变换角度,诱发情感;⑷讨论交流,深化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的灵魂深处与作者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5、以读体验心理。
通过阅读,不但要体验作者、教者的心理,而且还要体验文中人物的心情,进而使自己的情感也泛起了涟漪。
特别是文中的诗歌、剧本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写照,阅读时更要体验人物心理。
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唱词,杨白劳:“人家闺女有花戴……给我喜儿扎起来!”喜儿:“人家闺女有花戴……给我扎起来。
”通过扮角色朗读,同学们既体会到杨白劳疼爱女儿的心理,同时也体会到喜儿感受父爱的喜悦心情,体会到父女相依为命,心心相印的感情。
这样知其词句,吕其意味,得其精华。
三、深刻反思,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领悟和表达,意蕴的品味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要靠自己的读、思、悟才能获得。
通过认真及时地反思,个化性阅读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1、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
按照阅读和认知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从整体上熟悉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要人要事,理清文中的主架主线,为进入局部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局部阅读”即为“重点阅读”、“精华阅读”。
通过精读,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所阐明的精辟观点,深入挖掘文章所内射的思想光辉,仔细探寻文章所蕴含的智慧宝藏,重点鉴赏文章所内藏的精美词句等。
这样,整体把握,重点掘进,二者结合,文本的“整体形象”和“个性特征”就会常常地印入学生脑海,跃入他们的心田。
2、阅读文本与思考问题相结合。
阅读中的思考是紧扣学生心弦,震憾学生心灵,启发学生心智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阵阵的感性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
其“兴”自会而来,其“趣”甚会弥远,其“乐”更加无穷。
一般地讲,整体性阅读可提示学生从思想性方面去思考文章所揭示的历史、现象的本质,所描写的景和物对文章中心的作用,结构安排、记叙、说明方法有何技巧特点等。
而局部阅读,侧重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表露的情感有何熏陶作用,表达的观点你受到怎样的启示,蕴含的重点字词句有什么样的深义、新义或外义……这样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学生自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将会形成独特的见解,阅读的“质”也就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阅读形式与具体内容相结合。
阅读形式应随文章内容而定。
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对于激发中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但从培养学生持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个高度来认识,还应该求阅读的丰实。
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选取必读之文,推荐必读之本。
教师还应根据必读文本,规划出“阅读纲要”,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措施。
指导帮助学生拟订出个人的阅读计划、内容、时间……措施明确了,学生的阅读劲头将会更足。
总之,我们要有目的,深层次、全方位地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通过阅读含英嘴华,终身受益。
书声自应朗朗读,读知其味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