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算管理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预算管理研究综述
1.1关于预算管理概念的界定
预算的观念最早产生于13世纪初英国在《大宪章》中对政府部门费用的控制:英国政府未获得议会同意不得征税。

此后,英国的这一做法被法国等西方国家仿效,并逐步演变成费用预算制度。

最初的研究者大都从计划文书的角度来定义预算。

如我国《辞海》从财政角度将预算定义为“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在一定期间的收支预计。

美国的管理学家德克斯塔认为:“预算是用金额来表示未来活动的计划书”。

而卡普兰德认为,预算是以数字表示出来的正式活动计划或特定的活动方案”。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预算活动与企业的管理控制紧密相联,促成了预算管理理论的产生。

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开始从经营控制的角度来定义预算管理。

美国管理学家罗兰认为“预算管理是通过事先设定目标来激发管理者意愿,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与评价的方法”,著名预算管理专家威尔士教授将预算管理定义为“组织为实施经营计划而采用的一种经营控制技能或正式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布洛切认为:“预算是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来确定企业为实现未来既定目标所需的资源计划和执行活动”。

美国会计学教授Hansen 和Mowen认为预算是是面向未来的财务计划,制定的关键环节在于确定计划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行动。

在安达信的“全球最佳实务数据库”中对预算的定义是:预算是一种系统分配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方法,主要通过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等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达到控制开支和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的目的。

美国会计学者布洛切等在《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中认为:预算是企业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资源和应进行的活动的数量计划,包括计划活动的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

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预算以及预算管理进行了论述,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相关概括与总结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定义可以从中受到较好的启示。

1.2关于预算的代理行为和激励研究
随着1980年代许多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的产生,预算管理的许多行为特征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在所有经济学理论中,代理
理论对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代理理论把预算管理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交互过程。

在这种复杂的信息交换与传递过程中,公司高层与预算职能部门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不尽相同,尽管公司高层比预算职能部门拥有更多的预算决策权,但参与预算编制的职能部门往往比公司高层管理者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能精确地了解到影响业绩的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由多部门和公司共同参与制订预算,可以较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决策者拥有更为全面的信息,因而成为一种理想的信息沟通制度。

参与制预算的成功之处在于预算主管单位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了私人信息的披露,降低了预算管理的代理成本,优化了组织目标,提升了组织业绩,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彼此之间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参与制预算的前提是保障信息在职能部门与公司高层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以及双方都能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得到潜在好处。

20世纪80年代we1tZITlan 引入代理理论构建了真实导向型激励计划模型,认为在报酬契约环境下能引导下级选择自己对未来真实预期的业绩标准进行预算,从而减少下级隐瞒或低报业绩能力的动机,促进私人信息的披露。

1985年Young从实证角度考察了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激励性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信息不对称时,真实导向型报酬方案下的松弛程度明显较低。

当信息对称时,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此后,Walle:丰富和发展了Young的下级风险偏好的激励效应模型,认为真实导向型报酬计划能使业绩最大化,原因在于真实导向型报酬计划能激励代理人提供精确的私人信息。

由此说明了报酬方案和信息不对称两因素同时影响业绩。

1.3关于预算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研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竞争呈现出全球化和炽热化趋势,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预算管理领域开始关注“战略”和“长期发展”等问题。

为了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预算管理逐渐结合战略管理内容,预算管理如何适应高速变化的发展环境并在动态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Segelod和Esbjorn对欧美公司的资本预算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企业现代资本预算体系的演进机理,总结了近年来资本预算体系的演变原因与演变方式。

Abernethy和Brownell通过长期观察会计师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作用,从实证角度考察了预算模式、发展战略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认为战略变化对
公司业绩的影响,以通过采用交互式预算模式来得以缓解。

Lanen和Anderson 以印度为例说明了管理会计实务演变、战略发展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上世纪末,印度许多公司逐渐使用标准化的预算程序,预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员工参与编制和调整预算的积极性也很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印度开展经济改革以后,公司开始建立了战略发展的思维,各层面的管理者也都主动介入并理解公司战略计划,特别是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对外开放,公司战略目标被广泛员工理解,构建战略的关键信息得到共享。

1.4关于预算和战略相协调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入,使预算管理的内容、预算管理的模式做出了适应性的变化,研究者也开始关注预算与战略的协调问题。

Wim A.VanderStede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了153家经营单位所采用的预算控制类型,分析了影响预算行为的各种环境变量。

作者认为,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相联。

相比较而言,宽松的预算控制风格可能与竞争性战略较为相联。

因为竞争性战略的制定者比合作性战略制定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技术创新的压力也更大,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更大。

为了组织免受这些长期存在且难以量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必须允许预算松弛存在。

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要求预算控制必须及时做出有效反应,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一个缓冲余地,而预算松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释放一定的资源,可以开发新产品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企业预算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也要考虑管理者风格和企业传统。

不同企业应该从自己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在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西方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成果涉及的内容与方法较为全面,这些理论成果可为本文对预算管理研究提供启发与借鉴。

本文展开对西方预算管理理论的综述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成熟的预算管理理论体系和框架来研究我国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同样,西方有关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过程中的工具与方法对我国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2.国内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
2.1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融入国
际竞争的步伐加快,预算管理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相应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体而言,经过实力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努力,预算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逐渐推广和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

最初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是从实务工作开始的,当时大多数实务工作者认为预算管理的起点应从生产开始,1980年以后由于贯彻以销定产的原则,国内一律主张编制预算的起点应该是销售,而后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价值意识的增加,企业又开始以目标利润为预算编制的起点。

在理论研究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会管理类刊物刊发的关于预算管理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

这些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苏寿堂等人从职能管理方面提出企业预算管理主要具有规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考评四种职能。

苗振亚从管理会计角度研究认为,预算管理必须和战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预算目标是战略目标的体现。

潘爱香等人展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可以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得到具体落实,通过制度化使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结果得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而且可以明晰企业内部各部门责任区域,区分所有者和经营者,尤其是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

高晨认为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的预算管理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全面整合,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战略保障体系。

于增彪等人认为预算不只是作为一种控制费用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配置和整合企业资源的方法。

2000年杨雄胜组织的关于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63.5%的企业将目标利润列入了预算编制的起点;于增彪、梁文涛(2002)也指出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应以每股收益或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王月欣(2004)指出企业预算管理应该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认为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

梁莱欲(2007)对企业研发支出的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应当树立资源效率与价值链思想,建立契合研发活动特点的战略预算管理模式,并建立研发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邓传洲、刘峻勇、赵春光(2008)认为一个上下一致、重视预算的氛围有助于降低预算的副作用。

程新生、李春莽、朱琳红、罗艳梅(2008)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强调预算管理的目标是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企业资源对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撑。

郑石桥、王建军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研究了预
算松驰的影响因素,强调指出预算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财务现状紧密联合起来。

国内研究者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多属经验介绍、对策建议和理论指导的文章,在实务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说明我国对于预算管理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2.2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实践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财政预算制度,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全部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预算只是附属于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虽然我国企业预算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预算机制完全是与国民财政预算融为一体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预算管理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部分企业开始实行以定额为基础的预算管理,1960年代后又推行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的预算管理。

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开始推行以经济责任制、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市场预测、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为基础的企业预算管理方法。

上述各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对强化我国企业预算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大量西方现代管理理论被引入国内,预算管理理论也以全面预算或总体预算的形式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得以应用和推广。

进入新世纪以来,预算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了进一步的作用,并且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