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栽培学
知识要点
马铃薯的根、匍匐茎、块茎、生育时期及每个时期的特征、不同用途的马铃薯的品质要求、脱毒种薯的选用、种薯类型、种薯切块及小整薯的利用、播种方法、中耕除草、安全贮藏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马铃薯属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染色体数2n=2x=48。
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全和耐贮藏等特点,是重要的宜粮、宜菜、宜饲和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块茎中含淀粉12%-22%,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 等。因此,马铃薯在当今人类食物中占有重量地位。马铃薯可以制作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马铃薯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在间作、套作、轮作制中马铃薯亦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马铃薯栽培学基础
一、马铃薯的植物学特征
马铃薯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按植株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块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六部分。
1.根
根系因繁殖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用种
子繁殖的植株为直根系,有主根和侧根之分;
用块茎、芽条进行无性繁殖的植株为须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图6—1)。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
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
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
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须根系由两种根组成,即初生根(芽眼根)
和后生根(匍匐根)。初生根是在初生芽的茎
部靠种薯处紧缩在一起的3—5节所生的根,
初生根数量多,分枝力强,是主体根。后生根
是由地下茎节处匍匐茎的周围发生的根。通常每匍匐茎有3—5条根,长10厘米,分枝力弱、寿命短,但
吸磷的能力强,随匍匐茎增多,匍匐根亦多。
马铃薯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30厘米左右,一般不超过70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米以上,甚至深达150—200厘米。根系水平分布在30—60厘米范围内。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根系最初与地面倾斜向下生长,横展至30—60厘米后便向下垂直生长。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2.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
(1)地上茎
马铃薯的地上茎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抽出地面的枝条形成。多汁,呈绿色,间有紫色,有茸毛和腺毛。节部横切面为圆形,节间部分为三角形或四棱形。在茎的棱上,由于组织的增长形成突起的翅状物—茎翅,分直翅与波状翅,可作为鉴定品种的特征之一。
茎的高度和繁茂程度因品种不同有很大差异、受栽培条件影响也较大。早熟品种节数少,茎较矮,一般高40—70厘米;中晚熟品种节数较多、茎较高,一般高为80—120厘米。茎具有分枝性,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个分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马铃薯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以生长不定根,每茎节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都能长成新植株。所以,生产上采用分枝、剪枝、扦插和压蔓等措施来增加繁殖系数以提高产量。
(2)地下茎
马铃薯地下茎为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外壁已角质化的周皮所代替,气孔大而稀无色素层。地下茎节上每一腋芽都有可能伸长形成匍匐茎,茎节数越多,形成匍匐也越多。地下茎节一般6—8节,当播种深度为15厘米时,可达8—9节。
(3)匍匐茎
而成,尖端是形成块茎的部位。用种子繁殖的时植株,
当地上部出现3—4片真叶时,即开始形成匍匐茎。
最初一对匍匐茎是从子叶的叶腋处发生的,先沿地面
生长,然后伸入土中。以后,再由近地面真叶的叶腋
处继续发
生匍匐茎,随后伸入土中(图6—2)。
用块茎繁殖的植株,其匍匐茎一般与出苗同时发
生。但在早播、低温情况下出苗慢,往往在出苗前已形成匍匐茎;芽栽促进匍匐茎的形成,从而达到早结薯的目的。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入土不深,大部分集中在地表下0—20厘米的土层内,长度因品种而异,一般为3—5厘米,短的仅有1—2厘米,长的可达30厘米以上。匍匐茎短结薯集中,便于管理和收获。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但具有地上茎的所有特性。在生长过程中,如遇高温、密度过大或培土不及时而伸出地面,可转变为地上茎。而地上茎埋入土内也可转变为匍匐茎。因此,采
用压蔓、分次培土、培育短壮芽可以增加匍匐茎数量,从而增加结薯数量。匍匐茎的成薯率一般为50—70%。(4)块茎
块茎为短缩而肥大的变态茎。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它的髓部、韧皮部及皮层的薄壁细胞分生扩大并有大量淀粉积累,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而形成块茎。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块茎生长初期,其上有鳞片状小叶,缺乏叶绿体,至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凋萎,残留叶痕,呈月牙状,称芽眉。芽眉里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在块茎上的分布与地上茎的叶片排列顺序相同,顶部密、基部(脐部)稀,块茎上的芽眼数与地上部主茎数相等
(图6-3)。
每个芽眼有3个或3个以上的芽,各芽都能发育成幼苗而成植株,在芽眼中央较突出的
芽为主芽,其余的为副芽。发芽时主芽首先萌发,其余芽一般呈休眠状态,只有当主芽产生的幼苗被折断或死亡,以及主芽衰老或经化学药剂处理时,副芽才萌发成壮芽。就整个块茎
来说,顶部芽先萌发,并发育成壮芽,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的形成是因为块茎顶部含有丰富的水分、转化淀粉和蛋白质。薯肉的皮层与髓之间的维管束环是块茎的输导系统,它与匍匐茎的维管束环相连,通向各个芽眼。茎叶制造的有机物质和根系吸收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