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文化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

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

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内容提要“猎奇化”现象,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痼疾,也是我们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

猎奇化的宗旨是为了寻求刺激,这种刺激决不会涉及心灵,它是肉体的、感官的、肤浅的,因而也是无根的。

猎奇化还是资本运作的机制。

我们的审美是被资本所控制的,资本营造了我们生存的幻像,并以“艺术的”方式满足了我们的虚拟享乐的欲求。

猎奇化的深层动因是我们时代的虚无主义价值观。

猎奇化使文学成为无根的写作,既缺乏现实的支撑,也缺乏历史的支撑。

因此,重铸历史深度,重新确认精神价值的优先地位,是大众传媒时代写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无根写作猎奇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年前的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

在这样一个时代,媒介文化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

手机、电视、互联网诸种传媒已经成为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伴侣。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艺术一方面以批量化的生产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又以“丰收的荒凉”态势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此同时,人们不无惊异地发现,文学艺术正在泛化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铺天盖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电视新闻栏目的各种节目也非常讲究叙述技巧,海湾战争期间,香港凤凰卫视的战地新闻节目就是利用说书的方式进行播报。

近年来,我国内地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十分注意叙述技巧,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生活”栏目的“危机时刻”等等都概莫能外;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人间写真”等都以讲述的生动传神而收视率一路攀升。

当然不仅仅是叙述技巧,更重要的还是取材的奇巧与刺激。

至于各级晚报都市报及各级娱乐小报则更是把新闻栏目娱乐化了①。

新闻节目尚且如此,那些电视剧、娱乐节目更是不言而喻。

文学艺术本身以网络写作、博客写作、电脑写作汇入这股时代大潮中,共同塑造着大众传媒时代的风貌。

当我观察和思考这一时代风貌的时候,“猎奇化”一词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其中的文化变革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的一些大散文。

1. 新媒体的崛起: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这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网站浏览等方式迅速联系到彼此。

这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2. 大众文化的兴起:9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全盛时期。

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娱乐形式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渠道。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嘻哈文化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年轻人的文化象征。

3. 跨界艺术的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跨界艺术开始流行起来。

音乐、时尚、艺术和电影等领域开始相互融合,艺术家们大胆尝试跨界合作,推动了多样化的文化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化作品充满了多元化和创新性。

4. 环保意识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关注,在各个国家都出现了一系列环保运动和倡议。

这一时期的大散文中经常涉及环境问题的探讨和呼吁。

5.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速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反映在文学、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混合了各种文化元素的时期,这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散文中也反映了这种多元文化的现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思考和思想启示。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引言: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一、大众媒体与中国文学的媒介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主要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大众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传播的媒介转变。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上阅读作品,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会。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1. 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受众范围以前,由于印刷物的限制,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而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增加了作品的影响力。

2. 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也促进了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作家可以更方便地与读者进行交流,获取到反馈和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舞台,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3.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大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学作品得以展示,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少数群体的声音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推动了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三、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大众媒体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大众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过载,人们更容易被短期、低质量的信息所吸引,导致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度降低。

小议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文化

小议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文化

宁夏大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考查卷面纸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姓名孟庆雯学号院(所、部)教育科学学院年级 2009级专业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课程公共政治考试方式论文小议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文化孟庆雯思想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接受怀疑。

20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20世纪的中国的语境是沉重的。

从世纪初叶的“激进主义”到世纪中期的“权利控制”,再到世纪末的“消费主义”,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在不断走出冷战的二元对立的影响,个体精神和个体素质正在走出政治形态中心话语的权力阴影,对此,有人勇敢地断言:决定人类命运的已然成为以经济和金融为主轴的“知识型文明”的较量。

进入21世纪的近10年,文化的经济化,或曰经济的文化化,正在成为日益时髦而鲜明的时代标志,并日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二法门。

伴随着经济热,大众传媒适时嫁接于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演变成愈演愈烈的附属于经济热潮其上的文化热潮。

电视、广播、网络、没有疆域的表达或表现空间将文学从圣坛拉至菜根潭,文学被“祛魅”,艺术从精英化彻底走向去精英化,艺术被“祛魅”,大众仿佛狂欢节上解禁的僧侣,正在以无比的热情参与到整个社会事务。

对此欣慰我们民族个体精神弘扬的同时,仍需注意到传媒带来草根阶层精神的锦衣玉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灵肉之争,升华与沉沦之争将是大众传媒文化恒久的辩题。

大众文化固然已然渐渐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但如果以为将大众文化“神化”,这个新的“神话”就势必会造成新的“一元”。

大众文化以及大众的世俗关怀都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为人的“低级纲领”,在这一层面的需求满足后,我们应有“最高纲领”,即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新的生命高度,只有处在不断发展中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的民族和文化,才是我们民族走向新千年的新型文化,才可能站在世界角度展开国际间的对话。

一、传媒文化迅速膨胀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经济浪潮席卷全球,随之带来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席卷,中国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的迅速嬗变外,意识形态上的“主义”急剧更替更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机构和行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众传媒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形势。

首先,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技术的进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报纸和杂志面临着数字化媒体的竞争,逐渐失去了传统读者和广告商的青睐。

与此同时,电视和广播也面临着由有线电视和网络流媒体平台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媒不得不转型升级,努力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其次,传媒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传统的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广告支持经营,而如今,随着用户对广告的抵制和付费意识的增强,大众传媒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订阅制度和会员制度成为新的趋势,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服务,传媒公司可以吸引用户进行付费,从而保持经营的盈利能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可以直接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大众传媒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公众有更多的选择和发言权。

传媒公司必须与用户互动,并及时调整策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最后,大众传媒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占据主导地位,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多样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传媒不得不加大探索和创新的力度。

提供具有深度、独特性和创意性的内容,成为大众传媒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总体来说,大众传媒经历了技术进步、商业模式转变、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它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保持活力,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也将持续进行,求新求变将成为其永恒的主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包括技术的演进、商业模式的升级、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内容的创新。

这些变迁对于传媒行业和公众来说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挑战。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

大众传媒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媒体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的文化也经历了媒体时代的冲击,甚至可以说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媒体如何影响文化?而文化又如何应对媒体的挑战?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话题,需要我们仔细想象和反思。

媒体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媒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众传媒、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

大众传媒最早用于传达政府信息,并且通常呈现为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也通过网络媒体的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新闻媒体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类新闻网站、新闻杂志和报纸等。

而最近兴起的社交媒体,则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例如微信、QQ、微博等。

媒体如何影响人类文化?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和广泛。

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拥有了无形传播的特性,信息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大,人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思想等方面。

此外,媒体还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通过大众传媒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得以传递和推广,以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

媒体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手段与人们产生互动,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得企业带领人们接受和喜爱新生事物,习惯和方式等。

例如自拍是自虐?或是时尚文化的一部分?这取决于媒体如何呈现它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和接受它。

新闻媒体则是社会公共意识形态的重要巡回员。

它通过曝光各种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周围的环境和状况,同时也督促政府和企业遵循伦理道德,规范行为。

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可以通过媒体去看那些谈论文化多的笔记和文章来了解,在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到该国或地区的风俗、历史、文学和音乐等,从而了解该国或地区的文化精髓。

社交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改变了我们理解和使用社交的方式,针对年轻人通过这个平台表现自己和与众不同、不同寻常、创新等特点相适应的新文化产生,引领并带动新生文化的发展。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导言随着大众媒体的迅速进步和普及,文学传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20世纪90时期以来,大众媒体对于中国文学传播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干系进行阐释,探讨在中国文学传播方面的变革和进步,并探究其影响。

一、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1.媒体普及与读者扩大20世纪90时期以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进步,大众媒体进入了一个高速进步的阶段。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迅速得到和传播信息,手机的普及使得阅读和文学更加便利。

这种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读者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2.传播速度与效果的提高通过大众媒体,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

作家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迅速上传,读者们可以实时地得到最新的文学作品。

这种传播速度的提高,使得中国文学的传播更加快捷高效。

同时,大众媒体还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

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各种渠道,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读者的生活相结合。

例如,通过电视剧或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通过影像的方式更直观地传达了作品的情感和意义,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3.文学资源共享和多元化大众媒体的普及和进步也带来了文学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

通过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形式,文学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分享。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挑战1.商业化倾向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传播也面临着商业化倾向的挑战。

一些受市场需求驱动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媒体推广,而一些非商业化的高质量作品往往被轻忽。

商业化倾向的传播模式可能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对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构成一定的恐吓。

2.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大众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的碎片化和得到的浅显化。

在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文学作品往往只能被快速阅读和浅尝辄止。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1990时期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90时期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探究1990时期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探究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传媒行业在1990时期迅猛进步,传媒消费主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大众传媒视域下的“90后”

大众传媒视域下的“90后”

大众传媒视域下的“90后”透过对新浪新闻搜索结果的内容分析,探讨“90后”群体在新闻媒介这一载体中的一般印象,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以下判断:他们极富创造力,更富表现欲,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更加反叛和独立,虽然能够认同主流价值但是却常常跨越其边界,被视为不守规矩,甚至挑战道德和法律的一代。

标签:“90后”;内容分析;大众传媒“90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严格地说也不是一个学术定义,关于它最直观的解释是:生于1990年——2000年之间的一代。

它作为一种群体符号,频繁地游走于各种媒介形式,并常常与当下最火热的另类新闻联系在一起。

在大众媒介的话语里,它常被赋予的“值”是:脑残、特立独行、自私、炫耀、创造力……然而,这一流行词汇却不太常被纳入学术的讨论范畴。

因此,我们常常只能从媒介的理解中去窥探这一群体。

而本次调查文本的来源是社会新闻中的个案,但是分析的结果只产生关于“90后”的一些模糊的群体性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仅仅存在所谓的“媒介真实”当中。

一、文献回顾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关于“90后”的研究都相当少(近3年才有所增长,且心理学类类文献仅27篇)。

二是大学生群体是“90后”研究的主要对象。

关于大学生“90后”群体的适应、价值观等相关研究占总体研究主题的85.6%。

三是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态度存在差异。

在检索到的新闻与传播学类文献中,媒介批评占据了大多数,许多学者呼吁“不要给90后乱贴标签”,但是,在新闻传媒的实务中,“90后”某些污名化的标签仍然存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思考的惯性。

具体来看,国内关于“90后”的研究仍然较少,其中较具权威的实证研究典范是“上海青少年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而袁岳先生则在理论和思辨层面也为我们理解“90后”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中有关“90后”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从总体上描述大众传媒(新闻报道)对该群体所持有的评价倾向。

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

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

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90年代大众传媒的审美透视——由政治意识形态到消费意识形态转型【作者】王岳川【作者简介】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毫无疑问,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获得了成果也付出了代价。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凌厉攻势下,精英文化步步后退。

于是,在主流意识衰落、社会中心价值解体、知识分子陷入本世纪第三次低迷之际,由大众传媒所推进的流行文化全面兴起,主导人们生活的新潮流,并同市场文化的功利主义、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合谋,基本控制了民众从物质到精神的所有世俗性需要。

当然,大众传媒有其两面价值。

正面价值人人皆知,因此,我想侧重谈谈其负面价值。

一、肥皂剧充斥中的“废园”现象进入90年代,大众为电视肥皂剧所占有,无论是《渴望》、《爱你没商量》、《过把瘾》这类王朔式的调侃剧,还是警匪片、打斗片、言情片、甚至录相片的刺激镜头,大多充盈着一种“性”致勃勃的市民味。

某些张扬暴力与性(拳头加枕头)的电视片,在一些地区电视网和闭路电视网中泛滥,同充斥书摊的性文学一起,在世纪末的虚无空间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溃败史和对文化稗史自虐自娱的精神“废园”史。

精神“家园”逐渐让位于肉身之“床”,在“床”的兴盛中,家园被废。

废园成为一个文化情结。

它的出现标明时代精神已让位于乌托邦,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已属凤毛麟角并处境艰难,而笼置在商品经济大潮和世俗生活之上的温情面纱消逝殆尽,大众生活露出了反崇高、反理性的粗俗性和平面性。

人们只习惯于在影视调侃中咀嚼生活中那些最简单的事情和粗浅无聊的快乐,并在无信仰中盲目地渴望刺激和再生产作为自我生存的支点。

金钱意识开始在电视画面上聚焦,那些出入星级饭店的红男绿女,住有豪华的别墅,出有“宝马”“奔驰”,投怀送抱,手持大哥大,一幅现代白马“老总”图,引得阮囊羞涩的大众艳羡不已。

于是,在金钱就是幸福,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人生阐释语境中,赚钱多少成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忙碌则成为当代人的身份证。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体的普及与深入,对文学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文学传播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而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和数字出版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1. 大众媒体的兴起与中国文学传播的变迁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文学传播渠道受到了冲击,新的传播方式迅速崛起。

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文学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快捷化。

2. 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传播互联网具有低成本、高速度和广泛覆盖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

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阅读作品。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促进了读者与作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 电视和广播的影响电视和广播作为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电视和广播,文学作品得以被广大观众和听众所接触。

例如,电视剧改编的文学作品在电视台上播出后,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电视和广播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形象化和立体化。

4. 数字出版的兴起随着电子书籍的普及和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传播方式。

数字出版突破了传统纸质书籍的限制,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推广和传阅。

同时,数字出版也满足了读者对多样化阅读形式的需求,使得中国文学在全球的传播得以扩大和加强。

5. 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的挑战和机遇大众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文学传播渠道和媒体受到了冲击,一些小众文学作品可能被边缘化。

然而,大众媒体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让更多的作品和作者脱颖而出。

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有助于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

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文学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

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生活的认识和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作为大众传媒主要形式的电视、网络、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大众传媒的腾飞也使人们面临多种选择文化生活中有“喜”又有“忧”。

首先,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文化生活带来的许多可喜的变化。

它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例如:如果问儿时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是什么不同年代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五、六十年代的人喜欢集体公社播放的电影《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七、八十年代的人喜欢守在电视旁看《西游记》《变形金刚》。

90后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小龙人》。

00后的小朋友们喜欢《麦兜响当当》、3D的《阿凡达》。

从每代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大众传媒的传播环境及传播模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比较单一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全社会的价值标准审美品味等都很相似。

传统的政治电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

而这种单一的娱乐的方式反过来又培养了单一的受众。

建国后的17年中电影拥有媒介中最高的话语权。

它所创造的形象如《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崇高形象的代表。

而我军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军的套路也是最高话语权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权威诠释。

人们对于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无条件的接受和信服的。

在那个时候观众对影片很少作出诠释对信息的传播、判断和解释都是由电影做出的。

改革开放后媒体的传播环境从单一到多元传媒的模式也从单一向多向性、互动性发展。

尤其是电视及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生活的发展。

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多元的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

电视节目中涵盖了新闻、财经、体育、军事、农业、少儿、科教、戏曲、法律、纪实、旅游、访谈、时尚、美食、综艺、等多元化的信息。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媒体环境的变化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学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大众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在过去,文学作品主要通过书籍发行和文艺团体演出的形式进行传播。

但随着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一些报纸和杂志会刊发文学作品,电视台会制作文学改编剧等。

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推广自己作品的机会。

其次,大众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文学传播的受众特征。

在过去,文学作品的读者主要集中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中。

由于阅读的门槛较高,一般大众的接触和了解文学作品的机会很少。

然而,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电视剧、电影等媒介不仅充实了大众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这一变化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而是覆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

然而,大众媒体在文学传播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众媒体的商业化倾向使得媒体关注度偏低的文学作品难以获得传播的机会。

由于大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追求商业利益,更容易选择商业作品和热门话题进行推广,而忽略了一些不太商业化的文学作品。

这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限制,使得文学传播的多样性和深度受到了影响。

其次,大众媒体在文学传播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一些商业化的媒体会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商品,强调娱乐性和商业效益,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使得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丧失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变得趋于肤浅和商业化。

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市场需求的驱使而改变作品风格和内容。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是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的音乐现象。

随着电视、广播、唱片、报刊、互联网等媒介的普及,流行音乐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本文从传播媒介视角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特点进行分析。

一、电视媒介:唱片+电视金曲大奖,推动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

1989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的“电视金曲大奖”活动,成为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创作和宣传的一大突破,这一活动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合法的舞台和足够的曝光度。

在90年代初期,这一奖项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歌手和乐队踊跃参与,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界最受瞩目的盛事之一。

通过电视媒介的宣传,大众对即将表演的歌手乐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市场也随之变得更加活跃。

同时,在流行音乐风格上,中外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更加深入,乐器的运用和歌曲节奏的变化,也开始出现更多新的尝试,这种改变也开始在电视媒介下被更多人所接受。

二、广播媒介:音乐电台,让听众享受无处不在的音乐体验。

1990年代初期,随着民办电台的兴起,音乐电台成为了传播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媒介。

各大电台纷纷设置了以流行音乐为主的节目,节目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点播节目,也有主持人互动节目。

一方面,它提高了社会民众的音乐味道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一些原本未能获得关注的新人的成长。

流行音乐通过广播媒介,无处不在地传递到了大众的耳边,更深入地渗透到了生活中。

三、唱片媒介:市场逐渐形成,打破音乐垄断。

20世纪90年代前期,唱片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各种唱片公司和节目制作公司涌现出来。

唱片公司通过签约歌手和乐队,推出歌曲唱片和音像制品,从而为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奠定了基础。

唱片媒介的出现,也打破了只有少数几个权威公司独占音乐市场的局面,音乐的传播也趋向多元化。

同时,宣传手段也更为多样化,通过品牌赞助、网络宣传等形式推动唱片销售,提高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_李冰梅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_李冰梅

49李冰梅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李冰梅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在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大众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突出体现为以城市工业为基础,主要流布于都市的消费文化,它靠大众传媒传播,具有浅显性、标准性、流行性、机械复制性、市场制约性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西方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层面,还是文化研究领域,都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短短十几年间,伴随信息技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当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无论当今中国社会是否真正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主义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辅助下,成为一种在商业和市场运作引导下、具有功利性的消费文化。

消费是大众文化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实现方式,大众文化因消费需求而产生,最终也通过大众消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它以迅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能力、超强的渗透作用,把大众文化带到了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大众传媒担负着塑造大众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大众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具有的显在和潜在的巨大的解构力、侵蚀力无处不在,并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其发展的迅猛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大众传媒是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它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影响人们的想法、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仅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也是影响整个社会的核心力量。

因此,大众传媒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须得到关注。

一、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共有的成语、信仰、道德、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标志。

文化价值观反应了人们一种特定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

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的使者,其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密不可分,是影响社会文化建设和文明进程的因素之一。

因此,大众传媒要传递积极的文化价值观。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性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共有的文化符号,文化多元性是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应该积极传递多元文化价值观,鼓励大家接受多元文化,使不同文化之间能够有更多的融合,增强包容性,促进文化进步。

2.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要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反映社会不公现象,敦促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个强大的科技国家,大众传媒需要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使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4.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类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众传媒应该传递人文关怀,鼓励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文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二、大众传媒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观念和理论体系。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化。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首先,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再受制于地域和时间。

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人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文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同的文化开始相互影响、融合,逐渐形成全球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们的交流、了解和相互尊重。

同时,这种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创新和发展。

其次,大众传媒的流行化现象可能导致一些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泛滥。

以流行音乐为例,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不少歌曲的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营销,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创作和艺术性,娱乐化的元素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的商业逻辑使一些真正具有创造力和思想性的音乐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类似的商业现象也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等领域,文化的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会破坏文化的创新性和独立性,降低文化的价值。

最后,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的出现加速了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传播的效率和广度。

通过大众传媒,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得以被广泛传播,被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为文化传承的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首先,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通过报道事实并发表评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人们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传媒的引导和影响。

因此,传媒要有更高的责任感和更广泛的视野,做出公正、客观、负责的报道和评论,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

其次,大众传媒在娱乐和消遣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传媒通过各种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娱乐内容,让人们有机会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迅速推进,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成为主导,中国的传媒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的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开始崛起,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传媒在现代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迅速。

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逐渐普及,人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文化产品。

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兴起导致商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传媒行业也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商业化。

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追求物质富裕的时代。

很多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寻求机会,追逐经济增长。

这种物质主义的氛围被传媒大肆宣扬,人们开始焦虑地追求消费品和物质享受,传媒成为了推动消费主义文化兴起的重要力量。

1990年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

电视广告、杂志、报纸等媒介开始大量涌现出广告和宣传,各种消费品不断被推销给消费者。

传媒成为了广告商和品牌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的重要工具。

广告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不仅能够宣传产品,还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加剧了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选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电商平台的兴起更是使得在线购物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种商品,享受便利的消费体验。

互联网成为了传媒消费主义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传媒的大肆宣扬和广告的狂轰滥炸使得人们逐渐将物质消费视为追求幸福和满足的最重要手段。

人们开始追逐时尚品牌、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形成了许多看重名利和物质享受的消费者群体。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它以其广泛覆盖的特点,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对文化起到了宣传和传递的作用。

通过电影、电视剧和广播节目等媒介,大众传媒能够向广大群众传递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观念,传播正向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通过纪录片和新闻报道,大众传媒可以向观众介绍不同的文化,增加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大众传媒还能够宣传社会公益事业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也起到了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通过媒介的选择、内容的制作和表达方式的呈现来引导和塑造观众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观念。

例如,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和情节往往会影响大众对于特定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传媒对于流行文化的创造和推广也能够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引导他们对时尚潮流、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接受和追求。

然而,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运营导致了内容的商业化。

许多传媒公司往往更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传承和保护,导致传媒内容的制作和呈现更加注重市场需求而不是文化内涵。

其次,由于大众传媒的垄断地位和话语权,它们对于文化的解读和塑造也具有主导性,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被侵蚀和忽视,进一步加强了一些人们对文化单一化和全球化的担忧。

面对以上问题,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和引导。

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限制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商业化。

同时,大众传媒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律,提高文化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文化负责的意识和行动。

总而言之,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它能够宣传和传递文化,引导和塑造观众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观念。

然而,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也面临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和引导,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

大众传媒的魅力

大众传媒的魅力

大众传媒的魅力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以其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广泛的覆盖面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为人类知识普及、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塑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各个方面分析大众传媒的魅力所在。

一、大众传媒的实用性大众传媒对于人们生活中的信息需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多种载体形式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信息,如财经、文化、娱乐、科技、时事等等。

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轻松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各类节目、文章、图像等形式,传递各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并将其继续传承发扬。

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大众传媒通过对文化的传播,使得古代文化得到了新生,同时承载了当代文化的发展。

三、大众传媒的说服力大众传媒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其说服力。

从古至今,大众传媒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影响社会治理的有力工具。

通过多种手段,比如导演、主持人、记者、评论家等,大众传媒可以输出批判性的思想,燃起人们的热情,引发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四、大众传媒的创新性随着表现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正在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影响社会。

众所周知,网络是最具创新性的大众传媒工具之一。

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视听、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甚至逐渐慢慢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地位。

在获取信息、与他人通讯和文化交流方面,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引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结论大众传媒如此魅力,也不是单单因为实用性、文化传承、说服力和创新性四个方面的体现,而是因为整个行业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广泛传递的知识、信息和思想,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享受到便利与快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大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考查卷面纸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姓名孟庆雯学号
院(所、部)教育科学学院年级 2009级
专业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课程公共政治考试方式论文
小议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文化
孟庆雯
思想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接受怀疑。

20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20世纪的中国的语境是沉重的。

从世纪初叶的“激进主义”到世纪中期的“权利控制”,再到世纪末的“消费主义”,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在不断走出冷战的二元对立的影响,个体精神和个体素质正在走出政治形态中心话语的权力阴影,对此,有人勇敢地断言:决定人类命运的已然成为以经济和金融为主轴的“知识型文明”的较量。

进入21世纪的近10年,文化的经济化,或曰经济的文化化,正在成为日益时髦而鲜明的时代标志,并日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二法门。

伴随着经济热,大众传媒适时嫁接于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演变成愈演愈烈的附属于经济热潮其上的文化热潮。

电视、广播、网络、没有疆域的表
达或表现空间将文学从圣坛拉至菜根潭,文学被“祛魅”,艺术从精英化彻底走向去精英化,艺术被“祛魅”,大众仿佛狂欢节上解禁的僧侣,正在以无比的热情参与到整个社会事务。

对此欣慰我们民族个体精神弘扬的同时,仍需注意到传媒带来草根阶层精神的锦衣玉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灵肉之争,升华与沉沦之争将是大众传媒文化恒久的辩题。

大众文化固然已然渐渐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但如果以为将大众文化“神化”,这个新的“神话”就势必会造成新的“一元”。

大众文化以及大众的世俗关怀都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为人的“低级纲领”,在这一层面的需求满足后,我们应有“最高纲领”,即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新的生命高度,只有处在不断发展中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的民族和文化,才是我们民族走向新千年的新型文化,才可能站在世界角度展开国际间的对话。

一、传媒文化迅速膨胀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经济浪潮席卷全球,随之带来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席卷,中国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的迅速嬗变外,意识形态上的“主义”急剧更替更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世纪初的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到世纪末的近20年,则是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各领风骚”三五年,对此有人戏称:“思想史转瞬之间即是思想家的坟墓史。

”巨大的思想浪潮裹挟而来的同时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泡沫,对于久没有呼吸到除了“红色政权”、“阶级斗争”外的思想空气的中国民众来说,这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
宴,也是一场混乱的盛宴。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盛行,新的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我们的社会进入后现代性的信息社会:价值的多元,传媒的消费性和隐形霸权,别出心裁的自我表演,社会集体炒作花边新闻,影视作品无节制的偷窥欲望或贩卖鄙陋的所谓“民俗”,光鲜的广告宣传外衣下是赤裸裸的“钱”。

这些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并失范,而且正在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变得难以遏制。

二、传媒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分析
今日大众传媒所禀有的意识形态性,是根源于消费主义的。

新世纪的文学一大景观是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一切的艺术来到市场直指的矛头只有一个,那便是经济。

90年代后期官方的权利话语之一便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和工业的背后逐渐兴起的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不断模糊,消费主义在这两个新兴产业里闪现异常夺目而鬼魅的光彩。

新兴传媒,电视的普及、影视的发展、网络的兴起,不断塑造着虚假的金钱神化和消费目的,一方面使生活在巨大现实压力下的大众获得一种纸醉金迷的假象,并由此不自觉地模仿并期望复制出一个个同样的现代神化,突出表现便是香港娱乐圈创造的一个个影视收视神话同时也是成年人的精神童话(周润发的“赌神”“赌圣”系列电影,周星驰的“大话”电影,以及一系列关于彩票风波、豪门内幕的影视作品),这些神话颇像阿Q的精神胜利,使人们忍受当下的生活重负和精神压抑,并心甘情愿甚至乐此不疲地将这种受经济强权包装的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